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术歌词的语言是一种造型语言 ,它和一般歌词不同 ,是一种变式 ,它是对常理的偏离。艺术歌词有很强的感染力、形式美、艺术美 ;艺术歌词和音乐的结合 ,产生了双重的美感。本文正是从以上角度阐述了艺术歌词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2.
3.
杜威批判性地吸收了英国浪漫主义者、托尔斯泰、克罗齐、鲍桑葵等人的表现理论,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经验论美学体系当中.经过杜威的重构,表现论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呈现出了更为系统、更有阐释力的理论样貌:表现的主体由原来的直觉或情感的认知者被重构为一个生存的行动者,还原了表现主体的复杂性;表现的对象由直觉或情感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的经验及其意义,改变了表现论美学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状况;表现的意义由获得初步的或对于情感的认知变为对于原有经验及其意义重建与提升,提高了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的过程由艺术家主观的创造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经验及其意义的创造性转化.指明了表现形式和生活经验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4.
陶瓷艺术集形式、材质、造型等审美元素之大成,既具民族文化神韵也蕴含了现代多元文化要素.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发展,不断吸收各种精华,形成了具有哲学、艺术、美学意蕴的艺术品.本文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要素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阐述,进一步分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由于苏珊·朗格对艺术幻象性的强调,其美学往往被视为艺术自律论。作为20世纪的美学思想,朗格的艺术论有其特殊的语境。在反思语境中,朗格没有把审美看成艺术与人类社会唯一合法的关系。从人类视角出发,朗格将艺术界定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承认艺术的独立自足性、超越现实的非功利性,又肯定艺术与现实的依存性以及艺术的社会责任。朗格将艺术看成一个具有持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辩证吸收艺术自律论与艺术他律论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对二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科技使网络艺术成为可能,同时也推动了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的美学精神的生成,具体表现为: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网络艺术反对严格的二元对立,将二者的对抗关系变成合谐的身份融合;在文本的存在问题上,文本的先在性被取消,文本随读者的交互阅读而产生;在文本间的关系上,数码复制使本源与复制品的关系变得模糊,从而实现文本间的拟像生存;在文本的功能期待上,网络艺术放弃了传统精英艺术载道、贯道的外在目的论,呈现嬉戏性与回归游戏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传统美学的语言清洗,促成着西方现代美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一种具有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范式,从而给西方现代美学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中的真具有生存论的理论品质,指的是一种天人合一、主客融一、自然无为的本真生存状态。它与审美活动发生着内在的同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真为美的生存论视角、真美合一的天人意境、主客浑融的体验之真、质朴纯真的超然意趣,因而对于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战线》2008,(10):164-177
  相似文献   

10.
有着浓厚老庄情结的宗白华,通过对魏晋六朝的审美人格、山水诗画之艺术意境的精微阐发间接地彰显了老庄艺术精神。这种以文化溯源的方式对老庄艺术精神的创造性阐释,体现了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现代重建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1.
身体主体论以物质能动论为前提,只有在将物当作主动者的理论谱系中,才能找到身体主体论的诞生轨迹.古希腊罗马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主体论灵魂美学,身体作为主体的美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代以来,在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那里,从将精神理解为身体的功能,到将身体认作审美的主体,美学在回归身体-主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只有那些关注生存、意志、实践的思想家,才有可能充分敞开身体的主体性,建构出主体论身体美学.叔本华揭示了意志对身体的归属性,这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必经环节.尼采则克服了脱离身体的意志现,建立了感性的、属身体的、以强力意志为导向的主体论身体美学框架,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正式创立者.  相似文献   

12.
13.
周来祥“和谐论”的美学思想体系 ,是用马克思的“唯物论”来改造黑格尔之“理念论”的结果。但是 ,由于他没有彻底冲出黑格尔体系哲学的精神误区 ,使其不可能将唯物论和辩证法贯彻到底 ,而依然坚持了一条将历史逻辑化 ,将逻辑本体化的研究理路。对此 ,我们可以得出的经验和教训是 :作为理性观念的完整表达 ,“体系”的建构倘若不是开放的而是封闭的、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不是多元的而是一元的 ,那么这一建构便难免会陷入“独断论”的精神误区。这种由黑格尔哲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值得引起当今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14.
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自提出以来 ,一直存在赞同与质疑两种意见 ,周先生也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思考和发展。今天再来解读周先生的美学理论 ,就会发现它更加具有合理性、包容性和发展性 ,从美本质的定义和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来看 ,过去许多的质疑不过是一些误读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对综合性艺术的发展及美学价值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经系统中的表现是:对事物外形的知觉构成了知觉中枢,对事物内在价值的领悟构成了意义中枢,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构成了情感中枢;当人知觉到一个对象事物时,这三个中枢在瞬间被依次激活,形成暂时神经反应连接链。这一神经反应连接链的特定性和稳定性使之成为与某一事物相对应的功能性认知模块。在认知模块已然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人再遇到与此认知模块相匹配的事物,就能直觉性地形成认知和情感。当人处于没有急切利害性需求状态时,就不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因而意义中枢不被高度激活;但知觉中枢和情感中枢仍可被高度激活,从而形成二者间的直接关联,构成新型的、可审美的认知模块。其外在表现就是事物外形直接引发了愉快情感。这时的情感不与利害性需求相关联,被称为无利害的美感。引发美感的对象事物因此被称为美的。这一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论述的基础之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生命结构方面的具体表现,可有效地对康德美论及文艺的功利与非功利等现实理论问题作出科学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张毅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25-130
"不彻底"是张爱玲所特有的一种态度,是指导以宽容为内涵的文化品味,表现为人生观上的一种兼容态度,是实现了爱情有浪漫向生存现实的妥协,是竭力要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提升出一丝令人留恋的温情;而张爱玲参差对照的美学,使她在人物的设色、评价上不走那种简化、单纯的老路,而极力挖掘各种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之间的相互缠绕、渗透和辐射,在一个远离主流的边缘语境下又极力营造一种永恒的历史语境,以历史的、情感的、文化的记忆来穿透人生与现实的迷障,最后便成为其艺术宽恕的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20.
李艳 《阴山学刊》2010,(5):56-59
钱穆以历史和国学为径,阐发出了独特、精微的传统美学与艺术精神:贵族文化与审美精神——中国古代早期艺术与审美的一个视角;抽离现实,存神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欣赏与刺激——人生的艺术化生存;园亭化和复式化与堡垒化和单式化——中西艺术之差异。钱穆思想的美学之维为拓宽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路径和思路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