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罗科勒斯把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第二部分划分为九组假设,他认为第一组假设的主题是“太一”。由于“太一”超越于所有的存在之上,因此它就不具有任何肯定的特征,我们只能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它。“太一”的这种“否定”特征是高于所有“肯定”的,“否定神学”并不是由我们人类理智的某种缺陷所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太一”自身的超越性。第一组假设中的那些“否定”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一种理智的秩序。  相似文献   

2.
论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分为三”是对“一分为多”的科学定性和分类,是“一分为多”的一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柏拉图思想本身的转变。因此,澄清这一概念的转变,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柏拉图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一分为三”与思维规律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探讨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由来和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律的特点 ,论述了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与一分为三的辩证关系 ,并阐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分为三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中的“一”与“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理论与实践层面、教学要素层面、教学时间与空间层面存在"一"与"多"的现象。教学中的"一"与"多"是相对的,其存在是合理的,在教学及其改革中,应辩证对待"一"与"多"。  相似文献   

6.
不知不觉,习惯了早上喝白开水,夜里也喝白开水。习惯了早上用清苦的沸水唤醒胃的知觉,晚上用香甜的沸水安眠胃的浮躁。因着胃囊的感觉安排生活,从日出到日落。只习惯沸水的温度,从苦到甜。  相似文献   

7.
水唇 《社区》2010,(14):7-7
一把竹椅、一盏清茶,一本线装的书,轻吟漫步中,暖暖阳光下,身旁的花儿“哗啦啦”绽放了一地……  相似文献   

8.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张怡筠 《今日南国》2009,(15):49-50
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近日频频来电约我参加聚会。只是不巧,这个月我正在做自己工作室“情商讲师”团队的招募及培训,忙得很High很充实,所以屡屡无法赴约。  相似文献   

10.
毛姆  刘文荣译 《社区》2011,(14):4-4
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11.
罗赏 《社区》2002,(8):1-1
女友芬夫妇俩出差去成都,便将他们三岁的女儿惜惜托我照顾。我家玩具少得可怜,但惜惜没有丝丝厌倦,仿佛那些玩具总也玩不腻,快乐得很。我羡慕起惜惜来,就想:大人们不惜伤痕累累才换来的小小快乐总是昙花一现,而在一个小孩子身上,快乐为何来得这样简单且持久?直到有一天芬来接孩  相似文献   

12.
"是"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的用法及意义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汉字发展演变中不可避免的。本文以《论语》中出现的"是"为基础,量化式的总结《论语》中出现的"是",并诠释其意义,掘本溯源,简论"是"产生、发展、直到现在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式论,依据其观点,理式是神圣的、纯洁的、单一的本原,众多的理式因为被善的理式所照耀才有了存在和被认识的可能。但柏拉图晚年时发现这种观点有诸多缺陷,对此作出了重大的修改,使其神圣性、纯洁性和单一性全部消失。文章依据柏拉图著作,分析了晚年柏拉图对其前期理式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摩尔看来,“善”是不可分析和不可定义的,任何想给它下定义的做法都犯了“自然主义谬误”。这与“是-应当”问题并不相同,后者是休谟提出的经典难题,即人们无法从事实陈述中逻辑地推演出一个价值判断。郑慧子先生在论证环境伦理的合理性时引入了“种间伦理”的概念,其逻辑起点随之由自然转换为人,从而消解了“是-应当”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程刚 《社区》2010,(20):54-54
当下盛行休闲。不知这个词源于何时,兴于何地,似乎过去是指某块农田某年某季不种作物。农民谓之“歇地”。如今成了人们工作忙碌之余放松身心的活动。我总觉得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词,无奈自己拙于考据。求证不出它的渊源。思来想去,断定它的结构应为并列,而非动宾。不然,闲是可以休的吗?着意去休还叫闲吗?人就是一刻也不得闲,刚刚盼得久违的空余.又开始琢磨这个词的来历。真是活该累死!  相似文献   

16.
我,一个“罪犯”。这句话问谁都不相信。其实,我是一个“可爱的小罪犯”。 第一宗罪:成绩优异罪。成绩好有什么罪呀!别人在你的身上“鸡蛋里挑骨头”。那个滋味呀,像一块豆腐一样提又提不起,放又放不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汪子嵩、王太庆先生《关于“存在”和“是”》一文的回应。作者首先对希腊语词eimi作了几点补充 ,进而介绍巴纳斯对巴门尼德estin的逻辑主语的研究 ,最后表明作者在译名问题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以后斯大林逐步改变了他此前坚持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观."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提出使他的社会主义观出现了混乱,这是斯大林改变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根由.1936年底斯大林宣布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导致他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冲突,这促成了他的新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认为1956年是个“多事之秋”,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巨大动荡。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他主导《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重要社论,表达了中共对待个人崇拜的正确态度,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感谢风,感谢雨,感谢阳光。照耀着大地……”我已经忘记了在哪儿听得这首歌的,亦不记得歌名和作词人,只有这一句,是印在脑海,久久忘不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