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文章根据Tobin模型.选取货币供给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78~2007年的年度数据时间序列.运用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数量方法分析中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增加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流动性分析——基于单位根与协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把货币供给的研究定义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对中国货币需求进行分析推导,通过回归1984-2006年的经验数据,得到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对近20年的中国货币需求和供给的流量和存量加以对比分析,认为近年来持续的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是造成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应用单位根和协整的实证检验方法,验证了流动性适度的标准,并提出货币供给应当与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长,对我国的货币供给造成的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分别对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M1、M2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汇储备通过对基础货币施加影响将对市场货币供给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等方法,实证检验2005年8月至2008年9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下,贸易顺差可带来广义货币供给和狭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萎缩的形势下,我国应确立人民币稳定的汇率目标,保持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基于含实体与虚拟经济对货币供给影响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探析中国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抑或是外生的,并重点研究了货币需求冲击和投机性冲击对整个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货币需求冲击和投机性冲击对货币供给波动有较大影响,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显著作用,因此加强公众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从而减弱货币需求冲击和投机性冲击的效应,对于中国防范和遏制通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货币供给模型入手,首先理论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如何通过通货比率、超额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存款结构比和基础货币这5条途径影响货币供给,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股票市场的存在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减弱,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宜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货币非中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天翔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3):99-102,108
选取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时间序列,运用协整、误差修正、脉冲响应等数量方法分析中国货币非中性问题,结果表明在中国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货币都呈现非中性,货币供给成内生性,长期中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利用动态线性模型甄别我国M1增长的结构突变特征,然后综合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光滑样条方法探索结构转变前后时期货币供给波动与流通速度变动的关系.结果发现:货币供给结构转变发生前货币供给波动和流通速度不存在因果关系,后期预期、非预期货币供给波动和流通速度存在协整联系,货币供给波动是流通速度变动的原因,当波动性明显增强时货币流通速度会下降.  相似文献   

9.
毛秋蓉  李萍 《统计与决策》2006,(20):104-105
本文仅就货币形式多元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分析.货币形式多元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货币形式多元化影响的货币的内涵,是货币的结构和划分都变得复杂,同时也动摇了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  相似文献   

10.
使用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印度、韩国、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等6个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真实汇率波动根源进行了探索,实证结果表明,与学者在分析发达国家货币真实汇率波动根源时发现供给冲击对真实汇率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而名义冲击在其中或占有重要作用,及正的供给冲击会导致真实汇率眨值相反,供给冲击是导致这6种货币真实汇率波动的主要或重要因素,且正的供给将导致真实汇率升值,名义冲击对真实汇率波动的作用不明显.笔者认为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更有利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波  张佳琦 《统计与决策》2016,(16):173-177
文章基于VAR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1990-2013年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及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并利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了各变量对海外并购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通胀率及股价指数对海外并购的影响并不显著,而GDP、货币供给、汇率及利率则能明显影响企业的海外并购,且影响力排序依次为GDP、汇率、货币供应、利率,当GDP越高、人民币升值、货币供应越宽松、利率越低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越活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1993—2003年季度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具有长期稳定关系,而且货币供给能影响经济,因而货币供给具有有效性。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供给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1988年以来的历史统计数据,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的总体特征,进而从基本模型M=KB展开,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货币供给的货币因素及经济因素,最后对货币供给与经济关系进行论述和评价,从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究竟是利率规则还是货币量规则更适合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目前还尚无定论.为此,文章从中国国情出发,分别选取狭义货币供给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构建时变参数泰勒规则和时变参数麦克勒姆规则,通过理论、模型参数、福利损失函数分析等方面对两种不同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比较.结果证实,中国在2008年以前麦克勒姆规则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能够有效地刺激产出,以其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是合理可行的;而2008年之后,货币当局逐渐弱化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管控,市场利率渐渐兴起,中国政府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应了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05年至2010上半年间,我国货币供给速度(尤其M1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货币供给过快对物价产生冲击,而货币政策的相机性使得通货膨胀率成为货币供给的Granger原因,两者相互影响呈现出发散的“螺旋“关系。基于货币交易方程的实证模型表明,金融危机及之后时期我国经济体存在较高的通胀惯性,并且高速的M1供给显著的抬升了CPI水平,但M2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具有负相关关系。因此,在中长期内保持货币供给的平稳性有助于维持物价水平稳定,而短期内则可以通过降低M1供给,刺激M2货币增加,抑制较高的通货膨胀风险。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货币供给理论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国库现金管理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实证检验了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均产生影响,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国库现金管理中标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Shibor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且是Shibor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在现阶段,我国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引起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均在1%以内.这表明,目前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均较小.但随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启动,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供给影响将愈加显著.为了避免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带来较大冲击,国库现金管理的规模应控制在1万亿元以内.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给,适度的货币供给量和增长速度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西方经济学界提出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函数关系(货币供给=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从而揭示了货币乘数所体现出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对应关系,正是  相似文献   

18.
基于 VAR 模型的中国CPI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建立中国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给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脉冲响应函数及其方差分解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使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货币过剩法度量了1994~2010年期间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失衡状况,结论为:以广义货币过剩指标衡量的我国货币流动性呈现短缺与过剩交替的周期性波动状态.基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基本稳定的实证结论,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失衡主要源于货币供给变化,最后结合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变化分析了货币流动性从过剩到短缺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给效应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供给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通过对货币供给(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度量,我们检验发现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供给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供给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因此,在经济收缩阶段应该实行稳健性货币供给政策来规避金融风险和防范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过热时应实行适度的紧缩货币供给政策调控,以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