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特殊工具。既要讲究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注重内在的意蕴。“意思尤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这是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论诗、文及其关系的话。欲使“酒”醉人——沉浸在诗的美感中,炼字之功不可大意。古人对炼字是颇为讲究的,“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瓯北诗话》卷六赵翼语)可见“炼”字的至高境界在於有“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之功效。故而一些极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  相似文献   

2.
说散文应当抒情,这不会引起异议.但进一步的问题是:散文的抒情有什么特点?或者具体地说,同是抒情,散文与诗歌有何区别?这是中外作家、理论批评家感兴趣的话题.这个问题要从情感本身以及抒情的方式两方来看.而金科的散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值得注意之处.先看情感本身.60年代曾有过“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理论主张,至今也还常常见到以是否富有诗意来衡量散文,似乎越向诗歌靠拢,散文就越有品味.其实这是个相当含混的看法.中国古人说,诗为酒,(散)文如饭.(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这个比喻使我们理解到,诗歌是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诗和散文,幸福和不幸总是那样紧密地连在一起呢?”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的日记》里曾这样热情地发出探究的疑问。是的,诗和散文确如航行在艺术海洋里的两艘姐妹船。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則——创造诗的意境。而“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散文和诗一样无疑都  相似文献   

4.
杨朔的散文不仅表现为“诗的哲理”的内容,而且通过诗的艺术美来表现作品内容的诗意,使之成为“哲理的诗”.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诗与散文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早已在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5.
汉赋闲谈     
要给赋这种文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不很容易的。它象诗,却不是诗;象“骚”,却不是“骚”;象散文,却不是散文。它象诗一样要求押韵,象“骚”一样体制宏大,象散文一样采取长短不齐、富于变化的句式。从本质上看,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赋在有汉一代极盛,体制大备,成为主要的文学样式,然赋之盛非赋之源也。 赋是由诗发展而来的。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自诗出。”他们都指出了赋的渊源所自,为我们考察赋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诗《自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对这首诗所作的解说屡有所见,读了以后,觉得固然从不同的侧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未对全诗作出入情入理的解说。《自嘲》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些特别。特别之点何在?鲁迅自己本来曾经作过说明的。他既在题目上明白指出这首诗系“自嘲”,又在书赠柳亚子的条幅上写有“达夫赏饭,  相似文献   

7.
人们爱读杨朔的散文,因为他的散文象诗一样深湛,象诗一样优美,读了可以使人进入诗一样美好的境界.杨朔的散文富有诗意,首先是因为他的散文反映了我们伟大的时代的精神,并且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在杨朔的散文中,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铁马金戈,都涂着时代的色彩,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溢着无限的生机,闪射着理想的光辉,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同时,杨朔对他所描写的事物感受是深切的,爱憎是鲜明的,并且在作品中充分抒发了这种强烈的爱憎.这种崇高思想和强烈感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杨朔散文的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这个题目会使人自然地想到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杨朔不但以他创作的诗化散文而著称,而且他还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写散文要“寻求诗的意境”的经验。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  相似文献   

9.
先秦的说理散文具有形象性、感情丰富的特色,体现出一种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旨表达靠形象来完成;言道明理深含感情;语言结构富有美感诗意。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分析来探讨先秦哲理散文中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情并茂的回忆性散文。它以浓厚的抒情笔调,诗的意境描述了鲁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作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抒情诗篇;它紧密地联结五四以后的现实,闪烁着战斗的火花,是对封建势力及“正人君子”斗争的锋利武器。《朝花夕拾》又是散文艺术中风格独异的珍品,在优美的散文中恰当地揉进杂文笔法,浓郁的诗意里交织着尖锐的社会批评,使《朝花夕拾》在艺术上放射出奇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往往以“诗的国度”来赞誉和强调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一点也不亚于诗歌。较之诗歌而言 ,其产生时间更早 ,使用范围更广 ,实用价值更大。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中 ,有关古代散文的研究著作与有关古代诗歌的研究著作相比 ,数量要少得多 ,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上了现代学术界重“诗”轻“文”的倾向。显然 ,这种情况与中国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是很不相称的。近读张斌荣博士的新著《西汉散文的文化阐释》(中国文联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 ,眼前为之一亮 ,深感本书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例析了梅尧臣“以诗代文”的种种表现形式──“以诗代书信”、“以诗代日记”、”以诗评论诗书画”、”以诗代游记”和“以诗译文”,指出其特点是运用散文的笔法句法入诗,加重诗歌的记叙、议论成分,以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由此可见,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显著特点,在梅尧臣的诗歌中已露出了端倪。从这一意义上说,梅尧臣堪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的天地里,散文和诗是最亲近的两种艺术之花,在欣赏和聆听它们独特的风姿和逸韵的同时,我们尚可体会到散文和诗的共同的色泽和芬芳。好的散文不仅有诗的意境,有诗的语言,而且还具有诗的感情。鲁迅先生的《野草》就具有这种诗样的艺术特征。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高尔基  相似文献   

17.
梁朝宫体赋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宫体之文与宫体之赋 “宫体”之名最早出现在《梁书·徐摛传》中,《徐摛传》说:“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以后的学者在论述宫体诗时,都习惯引用这段话来作为宫体诗兴起的原始依据。其实这段话并没有说“摛文”仅仅是指诗。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中,诗和文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可以包括诗在内,但并不就等于诗。“宫体”最早是对徐摛之文的称谓,但徐摛的作品大多散佚了,无法从他的作品中来考察其“宫体之文”的范围。因此,我们只好从文的概念入手来考察其范围了。  相似文献   

18.
杨朔是一位在散文园地里辛勤耕耘并取得重大突破的散文大家。这位明确提出散文诗化的理论、毕生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散文艺术实践的作家,从五十年代中期写作《“走进太阳里去”》开始,便形成了他独具的艺术风格。而此后他的一篇篇散文,总是情不自禁地倾注着诗的质素,飞扬着不能自已的情思,蕴含着浓郁芳馨的诗意。他以激荡在自  相似文献   

19.
初试写作文学作品的同学们。在几种文学体裁中,往往开始觉得散文最容易。这是因为什么呢?乍看起来道理似是很多的。比如说,散文篇幅短。虽然诗更短,但显而易见诗更难写好。写诗,常常是分了行,远看象诗,读起来却没有诗意、诗味。有时象快板,有时象顺口溜,有时连快板和顺口溜也都不象。而  相似文献   

20.
富有诗意美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好的散文,更常常以它饱含的诗意博得读者的喜爱与欣赏:“散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点儿诗意,那就是死气沉沉、粗糙不堪的自然主义,不能号召并引导我们前进。”因此,一切散文大家总是着力于诗意的创造,刘白羽、杨朔是这样,秦牧也深谙此道。他说:“我所写的,都是曾经使我激动、感奋、欢乐、愤恨或者思索、寻味的事情。我以为这些事情,都有告诉旁人的价值,这才动笔写它。”(《长河浪花集·序》)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感情热烈、形象鲜明,揭示了许多耐人思索、寻味的生活哲理,闪耀着诗意的光芒,读来有如徜徉于南国“花城”的长街,叫人目眩心醉,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