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人以鸟为图腾,而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却大量地铸刻着所谓“饕餮纹”(饕餮纹之称当否,后将论及,为了行文方便,暂且如此称之),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去思考,商人的鸟图腾崇拜与商代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是否存在着内在联系呢?  相似文献   

2.
“启蒙”或者说“新启蒙”,多年来一直是霸权话语中的时髦话题,近些年虽然已经受到一点质疑,但在社会话语中依然未动摇其霸权地位,依然有必要予以一辨。“启蒙”云云是资产阶级崛起时的反封建口号,重提启蒙的目的自然也是“反封建”了。“新启蒙”至今,也已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封建”反得如何呢?是否可以正视正视,也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检验呢?说到这里就遇到了中国“精英”所怯于面对的难题:过去对封建主义不批或忽视了批判,近些年重视了,使之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按理说封建主义应该越批越少,怎么反倒越批越多了呢?为什么许多建国…  相似文献   

3.
<正> “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社会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社会存在”范畴?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 什么是“物质”呢?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就是说,物质即是客观实在。物质即是对于一切形态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的科学抽象。什么是“存在”呢?人民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25页)说:“存在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感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照这么说来,“存在”和“物质”就是完全等同的了。  相似文献   

4.
“举”、“毕”“胜”都是古汉语中表示范围之全的副词,例如: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 《孟子·梁惠王上》:“诛之,则不可胜诛。” 但这三个副词的词义特点,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5.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一”无“各”意.句中的“一”  相似文献   

6.
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闭幕了。6天里,2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在竞技场上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较量,向社会展示了残疾人的良好的精神风貌,也为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残疾人打开了一扇窗口。 但是,也有人说,伤残人身体本来就很弱,再让他们进行如此高强度的对抗有什么必要? 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残疾人运动会,木届“远南”运动会昭示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列宁说:“毫无疑问,,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真理的过渡。”①那么,在黑格尔那里,实践这个环节在整个认识论的链条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黑格尔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吗?②是否肯定了这种“基础”作用,就会抹煞黑格尔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呢?本文依据黑格尔的原著,对这个问题试作解答。 (一)在黑格尔那里,逻辑学和认识论是一致的,但是,黑格尔专门论述认识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读史常常令人心潮激荡,读史常常令人扼腕浩叹。 翻阅明史,看到一件影响全国的“大事”。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儿子,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朱厚为其伯父、孝宗朱祐樘的继承人当上了皇帝,就是后来的嘉靖帝。当皇帝首要的职责是安邦治国,而朱厚却把认“皇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是认孝宗皇帝为“皇考”呢?还是称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呢?在他即位典礼后的第五天,就下诏给群臣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大臣们分作两派,一派按封建礼  相似文献   

9.
哲学上是否存在“中间路线”(或称“第三条道路”)?如何看待?眼下一些哲学教科书都断定:“在哲学领域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条路线。”对此,我们想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们认为,哲学上的“中间路线”,从德国古典哲学以来,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表现为:一些哲学家极力想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洋洋五千言,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阐述和发挥。但什么叫“无为”?是否能从其字面意义解释成“不为”、“不做”、“无所做为”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那样理解“无为”,就既有违于《老子》的本旨,又抹煞了它骨子里的积极精神,还会进而否定它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老子》“无为”的精义不是“不为”,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即“善为”。  相似文献   

11.
辽代的“打女真”是怎么回事呢?从字面来看,好象契丹族统治阶级对女真族拳打脚踢、杖击鞭打之类付诸武力的拘辱行为,历史事实是否如此呢?  相似文献   

12.
有些古汉语著作在划分古汉语词类时,不设“助词”。全国电大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1年)也是如此。由于不设助词,有的著作称“之”为介词,郭等编《古代汉语》把“之”称作“连词”。古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助词?不设助词是否行得通?这些问题姑且不论。就“之”是连词而论,带来的问题就不少。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的作文是否都需要老师批改呢?”我认为不必。中学语文老师很辛苦,在学生的作文上拣错别字,修改语病,写眉批、总批,使自己累得头昏眼花。学生也会产生一种依赖思想:反正有老师为我改,我何必再多花时间去构思。  相似文献   

14.
列宁说:“毫无疑问,,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真理的过渡。”①那么,在黑格尔那里,实践这个环节在整个认识论的链条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黑格尔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吗?②是否肯定了这种“基础”作用,就会抹煞黑格尔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呢?本文依据黑格尔的原著,对这个问题试作解答。 (一)在黑格尔那里,逻辑学和认识论是一致的,但是,黑格尔专门论述认识的发生、发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见于主观逻辑的“观念”论中。不是断章取义,而是通观整个思想,我们必须承认,在实践观上,黑格尔有以下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自然科学的分科尽管林林总总,却无不与数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可以通过数学的形式加以显现。那么,作为人类形象思维产物的文学艺术,是否也有数学涉足其间呢?换言之,在文学艺术中,是否也蕴含着或者受支配于某种数学关系呢?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年终到了,忙乎了一年的员工都盼着兑现“红包”“双薪”,HR绞尽脑汁琢磨出来的激励方案,是否可以为员工的收成锦上添花呢?  相似文献   

17.
又是一年花开时,当你脱下厚厚的棉服,换上轻巧春装的时候,看着自己那个也沉睡了一冬的慵懒的家,问问自己,我的家春天来了吗?是否有了改变一下的冲动呢?生活与空间总是拥有如此相似的魅力,那就是“随时都在变,随时都可以变”。该怎样去改变昵?其实并不需要大动干戈,只要给家换换“肤色”,给家化一个“春天”的“妆”就OK,多简单。  相似文献   

18.
好“火”     
逛马路,常常碰到些好玩的事情。 一家小店,起先老老实实,叫某某商店。过了一阵儿,店面还是那么大,名字却已改为“中心”。又过了一阵儿,“中心”变成了“总汇”。再过了一阵,“总汇”又变成了“商城”。又再过一阵儿会怎样呢?大约还会变成“商都”、“商世界”或是“商天下”罢——尽管那店面依然还是只有那么大。 其实,又何止商店?阔人要称“大老”,明星多呼“大腕”,辞书每名“大典”,编书常曰“大  相似文献   

19.
“于”能否作为后缀,这是针对现代汉语中“谓词+于”结构而言的.因为“谓词+于”结构在古汉语中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这当中的“于”是介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结构中的“于”是否仍然是介词呢?早在1963年,吕老就已谈到,“从古汉语里吸收来的于、以、自,语音上也都附着在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上.”“于”字还可以有“大于”或“等于……”之类的格式.①在某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在于”“勇于”也被列入动词.②  相似文献   

20.
在你的印象中,千里驹是不是奔腾在大草原上?其实,我们丹东市实验小学也有“千里驹”,你见过数千“小马驹”奔跑争先的场面吗?那才叫“万马齐奔”呢。说起来,那还是两年前的事呢,可我至今难忘。那年春天,我们的“体验20分”活动开展得热闹非凡。让我们回到那一天,看看我们这些“小马驹”的表现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