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劲松 《决策探索》2009,(18):59-60
我国目前的法制是否是“西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国的法律人士认真思考。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否已经西学化”这个问题实际上隐含着三个子命题:其一,对法律制度区分“西学”与“中学”是否有意义?其二,“西学”是否已经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法律制度的主流,“中学”有没有彻底消亡?其三,就中国的法制建设的中远景而言,“中学”有无可能回归?  相似文献   

2.
洋务新政三十年埋头发展壮大自己的思路并不错,然问题在于以恭亲王为首的洋务派未将发展后的路径向知识精英说明白,或许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中国经济发展之后要怎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究竟要达成一个怎样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贺海峰 《决策》2014,(12):39-41
<正>立法实践已经提出问题来了,比如湖南省的同志说,现在乡镇财政太乱,省人大制定一个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规定行不行?这是否行使了全国人大财政专属立法权?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是该法自2000年颁行以来的首次修正。下一步,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立法机关将继续修改法律草案并提交二次审议。"宪法性法律"、"法中之法",是法学界对《立法法》的评价。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上,张之洞是个怎么都绕不过的人物.相关论述有很多,对"中体西用"的探究更是其中大宗.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士人在近代西潮冲击下慢慢形成的一个变革性共识:即中国传统的政教模式已不适应当时的局势,必须有所改变,有所革新;而既存思想或知识资源又不足以因应当下的变局,故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西方.不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西学源出中国"等思想,都是希望在保持中国认同的基础上,为引进西方文化找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诸多经济现象都反映出公共选择制度的缺位,这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帕累托标准是社会保障品市场效率评价的基本原则,"人权"标准和"福利收益"标准是社会保障品市场效率评价的具体化的一般原则。中国社会保障品市场存在政策垄断,居民和企业、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政治市场主体受到政策歧视(或者政策压制)。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源头,制度是手段。再好的道德,若不付诸制度建设,"不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道德就没有意义。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这个中国高校中的"异类",还没"开张"就赢得了众多的"眼球",也算是取得初步成功了。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两拨教授在争论南科大  相似文献   

7.
谢宁 《领导文萃》2012,(10):124-126
问:说到教育,请问贵国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用分数吗?潘立文:首先我想说的是,在我国,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因为我们认为,不怕学生犯错误,而是怕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对我们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育中是最重要的。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不太一样。我知道,中国有高考,这对于每一个中国学生来说,都是压力很大的一个关卡。但是在我  相似文献   

8.
教育,"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灵".学校德育,其根本就是育人.现代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我国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这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新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雪珥 《领导文萃》2012,(10):25-27
2012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33个年头。在这个当口,我们似乎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改革的共识是否在消散?改革的动力是否在减弱?从历史的角度看,已经33年的当代改革,可能还会跌倒在哪里呢?绊脚石之一:既得利益集团导致辛亥革命、清政权崩溃的主导力量,并非主张暴力革命、武装起义的革命党,推翻清政权的主流,正是所谓的"立宪  相似文献   

10.
石勇 《领导文萃》2013,(7):30-31
有很多人在公共领域,甚至日常生活中回应某些刺激性的事件时,有一种声音不能再忽略:"如果有官员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为什么要服从他的领导?"这样的官员就应该立马下台!但问题是如何让这样的官员下台?十八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一个高度。而前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关于政府治理的权威从哪儿来的严肃问题。或者说,如何证明,老百姓对包括法律、制度实施在内的政府治理有进行"服从"的政治义务呢?  相似文献   

11.
免证特权制度是证据法中有关证人作证问题的一个环节。免证特权制度在中国其实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古代,为维护既有的家庭社会伦理,就确立了"亲亲相隐"的制度。现代西方国家,尤其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己的诉讼法律制度中也制定有相应的"证人特权制度"。免证特权制度的广泛适用说明这一特定的证据制度尤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勇 《领导文萃》2014,(1):91-93
洋务新政三十年埋头发展壮大自己的思路并不错,然问题在于以恭亲王为首的洋务派未将发展后的路径向知识精英说明白,或许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中国经济发展之后要怎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究竟要达成一个怎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管理科学文摘》2000,(5):10-11
在过去五年以来,有很多的中国公司已经走向海外,并且获得了一些全球化的市场份额.现在中国所占世贸总额是2.5%,但是中国一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以后,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将占7%,随着机遇还会碰到一些挑战和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种中国的全球化是否有中国的特点呢?中国会不会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实现全球化呢?全球化对中国的企业意味着什么呢?全球化意味着中国企业不仅仅需要在国内扩展市场,而且也需要在海外扩展市场.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中国的企业也需要变成跨国企业呢?中国市场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如何让中国今后也能够成为世界市场上的重要角色呢?中国自己本身通过工业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否也能够变成一个全球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4.
治道的价值     
正儒家讲"礼大于法",是因为认识到制度和法律在中国文化当中不是最强大的。法治在中国文化中不如礼治有效。"圣人缘人情而制礼",礼有一个好处是顺人情,法律是一刀切的,一刀切的东西容易不顺人情。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建立制度、强调制度,另一方面又不要不断地调节制度、变更制度。钱穆先生曾说,研究中国古代税收制度时,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薪养廉"的问题,在中国已经提出了不止一天两天.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这"薪"要高到社会一般水平的多少倍才能让公务员们主动不贪污腐败?就公务员们做出的社会贡献相比,这"薪"高得是否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特权是法律、制度之外的特殊权利。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绝不仅仅是财富分配问题,更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绝不仅仅是党风政风问题,更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也强调,"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17.
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立法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的产生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实用理性"的思想只重法律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对法律的价值和体系的认识;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完全不存在"明确的法律"产生的条件,相反,"模糊的法律更有利于权力集团对社会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立法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的产生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实用理,陛"的思想只重法律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对法律的价值和体系的认识;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完全不存在"明确的法律"产生的条件,相反,"模糊的法律更有利于权力集团对社会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什么地方真话最多?2013年的全国"两会"。这里有2900多位代表和委员,争相说出反映各界心声、直指问题的真话。这里成为了一个说真话的大"市场"。说真话是人们一种普遍的愿望,甚至可以说本能。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总是把是否说真话更多地当作认识和勇气的问题,其实这并没有抓到其实质。实质是什么?是社会上有没有说真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黄文卿 《经营管理者》2009,(17):181-181
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是无法与其历史渊源割断的。西方宪政制度的发展离不开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法律文化。宪政制度在中国能否成为可能?在中国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法律文化之下,宪政理念能否得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律文化视角下宪政理念的解读,阐释宪政理念与中国法律文化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