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铜鼓有两种,一种是中原商代铜鼓,一种是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二者名虽一,质地相同,但造型、纹饰与用法不同,起源也不一样。本文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商代铜鼓的起源问题,只作简单说明,主要是阐明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以下简称“南方铜鼓”) 的起源问题。有关南方铜鼓的起源问题,一如铜鼓的作用和铜鼓的族属问题一样,向为铜鼓学人所注意,并发表了不少意见。这些意见主要  相似文献   

2.
论藏族关于自身族源的三个传说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硕 《西藏研究》2001,(3):96-103
在以往对藏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 ,人们所依凭的史实证据主要是汉藏史籍记载、考古学证据以及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等方面的材料。不可否认 ,这些史实证据和材料都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以多角度、多学科的材料和更开阔的思路与视野来探讨藏族起源问题 ,很可能是最终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和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过 ,笔者认为 ,在以往有关藏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 ,有一种重要的文本史料却长期遭到了忽视 ,这就是藏族关于其自身起源的传说。事实上 ,一个民族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在该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中显然应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传…  相似文献   

3.
由敦煌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事物的起源》一书,征引了大量民族学和考古学材料,探索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问题,内容涉及远古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它也可以说是一本简明的远古文化史。 经由出版者同意,本刊现选登该书第十四章《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有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民族生物学(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驯化按照奥德里古尔(Andre-Georges Haudricourt)在1956年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事实上存在着两种形式的“民族生物学”:一种是“静态的和描述性的”,主要是分析特定的人类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民族志学家所从事的实践和研究;另一种是“动态的和历史的”,着重研究动、植物驯化的起源。后者代表着驯化研究方面的一些新动向和新成果,因为通过对一些采集一狩猎群体和当代农业社群进行的观察与思考,可以使我们对动、植物由野生状态到驯化状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九章,包括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大内容。家庭史的研究,是《起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恩格斯把家庭的发展史概括为(一) 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最初形式。婚姻是按辈份结成的,同辈的男女可以互为夫妻。这种婚姻与人类最初的群婚相比,它的进步在于限制了不同辈份间的婚姻关系。(二) 普那路亚家庭:在这种家庭里婚姻关系不仅限制  相似文献   

6.
猪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也是不少民族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养猪业的起源问题,国内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农业产生后,当农业生产出现了剩余之时,才具备了发展养猪业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养猪业的起源晚于农业的一元化理论。对此笔者持有异议,我认为养猪业的起源应该是多元的,可以在农业产生之前,也可以在农业产生之后,这要根据不同民族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在此笔者试就满族先民的养猪业起源问题,谈一下对养猪业的起源与农业起源的先后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苏联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十月革命后头几十年可以看作是苏联社会语言学的开端。当时必须要解决从过去俄罗斯帝国“继承”下来的民族语言问题。当时居住在苏联的各民族处在不同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上,其语言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在当时的130种民族语言中只有20种有文字。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其他几种语言有悠久的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的起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宗教源于何时,宗教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的看法是不同的。信仰者都认为宗教来源于神的启示,根本用不着去研究宗教的起源问题。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的宗教学,却是把宗教的起源包括进其研究范围之内的,近现代的宗教学对此的研究有其各自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西藏天葬风俗起源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葬,是西藏地区流行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丧葬形式。对于天葬的起源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对此曾发表过一些不同的见解。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好。 一、关于天葬起源现行的几种观点 对于天葬这一特殊丧葬习俗的起源,目前主要流行这样—些观点:其一,认为天葬是从印度传来的葬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的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述印度葬俗中“送终殡葬,  相似文献   

10.
对西藏青作农业起源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藏青作农业起源的演进问题青稞作物农业的起源与青稞的起源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青稞作物农业的起源是青藏高原农耕先民从事青稞栽培生产活动的伊始 ,而青稞的起源指的是裸粒和无芒的西藏山地大麦类群来源于何种科、属植物的问题。前者讨论的是人的社会生产活动 ,而后者则是物种的自然形成。尽管“青作农业”的对象是青稞 ,但实际上“青作农业的起源”却不是由“青稞”本身决定的。也就是说 ,当初农耕民栽培青稞的起因 ,决非因为自然界存在青稞的野生品种 ,而是由社会、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由此 ,“青作农业的起源”、“青稞的起源”…  相似文献   

11.
卓仓藏人的骨系等级婚制及其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洛 《民族研究》2002,(4):65-72
生活在青海东北部的卓仓藏人 ,根据每个家族有无狐臭体味遗传及其程度 ,把整个社会划分成三个骨系阶层 ,每个阶层就是一个内婚群体。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跨阶层婚姻在卓仓藏人中也是允许的。其中 ,以较高阶层的女性嫁给较低阶层的男性为表现形式的下嫁婚 ,因其社会意义明显而更为常见。这种跨阶层婚姻使社会保持了一定的流动性。本文还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婚制的渊源做了初步探讨 ,认为这一制度源自卓仓藏人的迁出地卫藏地区 ,并进而可追溯到古代印度社会 ,但后来又受到安多藏区地域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民族学)的藏族及周边民族研究是一种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是采取人类学的视角对藏族及周边民族社会进行的研究。本文对当前国内藏学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做了简要的综述,并就当前人类学(民族学)对藏族及周边民族社会研究的几个热点进行了评述,阐述了这一研究在藏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相似文献   

13.
从群体遗传的DNA线索看东乡族族源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NA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进行民族识别和分析民族起源、迁徙、流动、融合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在国内外首次应用D13S317基因座第 11号等位基因频率指标 ,计算了东乡族群体遗传动态数据。结果发现 ,东乡族和回族遗传距离很近 ,且东乡族中具有白种人血缘混杂。结合其他有关资料 ,我们认为东乡族的起源与元代蒙古军带来的中亚工匠、签军有关 ,亦与当地蒙古族、回族、藏族人群的融合有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民族研究提供群体遗传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高原藏族在数千年的生态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环境—文化适应模式,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严酷和脆弱,在高原藏区形成广泛的自然禁忌和神山圣水的集体表象,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它是高原藏族在适应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反映出高原藏族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谨慎适应。  相似文献   

15.
古代时期的藏族人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起源本质、事物的运动,以及层出不穷的自然现象进行过种种观察和思考,从而形成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其中关于世界本原的"元素说"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藏族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兼顾藏民族文化整体的前提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藏族特有的民间宗教艺术形式--"唐卡"给予了一定的审美解析.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生活在卓仓地区藏族婚姻仪式的介绍,从而体现卓仓藏族在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湟水流域是如何强化对民族语言、服饰、民俗等民族文化属性的延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刘英华  杨宝玉 《西藏研究》2021,(1):64-73,F0002,F0003
敦煌文献中已鉴别出4种藏文九九表,其中,P.t.1256是由藏文字母拼写的汉文“小九九”表,ITJ764、P.t.1070和B59:10是藏文九九表,包括了不同编排形式的“小九九”表和“大九九”表。ITJ764尾题人名“■”,为藏文九九表溯源和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对这4篇写本做转录,对残缺的内容做推拟还原,并给出译文和评析,初步结论是:敦煌藏文九九表有大、小两类4种,与汉文“小九九”表作用一致,编排方式有别,藏文九九表抄写者和使用者并不限于藏族。这些藏文算学文献实物,为研究藏族科技史和汉藏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