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句法和语义是语法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义结构决定句法结构.但是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语义结构又是从哪里来的?本文以几个个案为例,试图通过认知图景来解释语义与句法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语义结构实际上是由认知图景决定的;但是,认知图景对丰富复杂的句子的变化形式的解释是不充分的,解释相关现象需要借助其他理论.  相似文献   

2.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英语习语的语义理据,用三种认知机制即隐喻、转喻和常识分析了它们的语义推导过程,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英语习语意义的可分解性,以及三种认知机制对于理解习语意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重点阐释认知语义学的四个指导原则:即概念结构是体验性的;语义结构是概念结构;语义结构是百科知识;意义建构是概念化,进而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认知语义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传统词汇语义研究将词义扩展的原因更多地归咎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词汇语义认知研究认为,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性的,也不可能独立于人类的认知和体验之外。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思维,概念转喻是词汇意义扩展的认知机制之一。概念转喻涉及的是“邻近”和“突显”原则,“邻近”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突显”则会引起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5.
话题与主语是语言研究中,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纷争激烈的一个课题。本文认同"词汇与句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连续体,句法与语义、语用是不可分离"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因此把"话题-主语"看作一种语法构式。通过诉诸"完型趋向律"所构建的语义通达机制,我们发现"话题-主语"构式中蕴含多种认知参照点,它们是话题与主语得以通达的关键所在。此外,"话题-主语"构式作为一种完型结构,其本身就蕴含"话题起首要认知参照点作用,而主语起次要认知参照点的作用"这样固有的语用语义。  相似文献   

6.
及物性是一个多元概念,涉及句法、语义、认知等多个层面,其中以认知及物性为基础的认知框架为谓宾结构(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及物性和认知框架的基础上,三大认知原则通过两个层面依次起作用,相应产生常规和非常规谓宾结构。其中非常规谓宾结构包括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它们的宾语实际上都是某些非宾语概念通过三大认知原则第二层面被突显的结果,从而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认知归一。  相似文献   

7.
试析语义变化的认知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变化既受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和语言系统内部特征作用的影响,又是认知变化的结果。语义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交际双方认知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变化决定了语义变化的方向和路径,其中四种认知因素,即已有知识结构,认知经济性,提示效度和连结性,制约语义变化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与传统的语言观不同,认知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在人类的概念体系中产生的,其本质是概念性的和系统性的,而非语言性的;习语的语义也不是任意性的,而是有理据和动因的.隐喻、转喻和普遍知识三种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其中隐喻概念是我们理解习语的最重要认知机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习语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习语的语义,这对习语的外语教学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上一个或两个小品词而构成。从传统的观点看,不能从动词的表面知道其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从认知的视角,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对短语动词get off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短语动词get off的语义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通过概念合成得出来的;(2)短语动词getoff的语义扩展是通过隐喻、转喻或二者交叉实现的;(3)get off的概念意义可概括为:离开就是出去;离开就是逃脱;离开就是停止;离开就是反对。(4)在短语动词get off的意义中,动词get反映的是动作本身,而小品词off则蕴含了动作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识解与分句主语和宾语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句法的任务是描述与句法有关的内在语言知识系统,阻至做到对语言知识的描写具有认知合理性。分句主语和宾语的选用不是语法的,也不是逻辑的,而是语义的,是言语主体不同认知结果在心理上的不同表征,因此是主体识解的认知问题。Langacker从详细度、辖域、背景期待、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论述了识解。  相似文献   

11.
二语词汇习得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强化认知和系统认知等阶段,也是一个动态的语言习得过程.其认知过程既是一个线性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循环的认知过程,充分体现了二语词汇习得在认知模式方面的一体化、流程化、立体化和交互性的特征,也体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规律.了解认知模式方面的一体化、流程化、立体化和交互性特征和规律,对于优化语言教学流程和提高语言习得效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意义传递的符号表征,基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感知。但语言学的发展是以哲学作为基石和摇篮的,在语言认知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因为不同哲学流派的存在,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及其阵营,导致了不同语言学派对于语言认知的分歧,先后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认知观。体验哲学观认为对语言现象的认知与研究,建立在认知主体的体验实践及其哲学基础上。因此,厘清语言认知哲学对于语言认知的影响,把握语言认知体验观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特性,理解其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对于促进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认知时各种感官的相通性、认知的镜像性、认知的移位与错位性、认知的延展性以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特点对语言的影响,指出随着人类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 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 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元认知策略与外语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介绍元认知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元认知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作用的分析,阐述了元认知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论证了有效的外语学习离不开元认知策略。文章的结尾作者指出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对其进行终身教育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方式的表征.文章概述隐喻认知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讨论隐喻认知在科技术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RR模型框架内,文章认为语感是一种受E1表征支持的低水平的元语言认知活动,其作用过程的实质是认知主体以实时的方式自发地反思自身或他人的言语活动、构建批评理论的过程;由于E1表征信息还不够外显,语感活动过程内隐,无法用言语加以报告,其“批评理论”在离时中也呈现笼统无据、模糊不定的特点。这一认知机制决定了语感在其作用范围、功能、内容、方式、发展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存在于国家安全、社会进步、文化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外语教育中伴随着语言认知中出现的文化认知的单一性,不利于实现外语教育的社会职能。优化外语教育政策、开展语言文化活动、设计文化主题讨论、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可以规范、指导、帮助外语教育实践多元文化认知,使外语教育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为外语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语言认知的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认知是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共同课题。哲学上的客观主义、经验主义以及体验哲学极大地影响了语言认知研究。对语言认知的理解也从语言符号独立于身体,发展到语言符号通过认知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直至体验哲学所倡导的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20.
内隐认知在言语“习得”中不仅具有存在性、普遍性 ,而且同外显认知一样还具有功能上的相对独立性 ;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在认知中相互协同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