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嘉涵 《兰州学刊》2011,(2):157-162
为解决长期困扰自身发展的再保险问题,上海华商保险业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下于1920年代末开始走上联合保险的道路,各类联合保险组织纷纷出现。1933年,在政府与华商业界的共同努力下,近代中国首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华商联合保险公司宣告诞生,标志着上海华商再保险业的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然而,由于国民政府对待保险业的态度逐渐转变,加之华商保险业缺乏互信、无序竞争的市场氛围根深蒂固,华商联合保险公司不但未能得到有效扶持,反而经营困境不断,最终在抗战爆发前夕被太平保险公司收购。华商联合保险公司的早期命运,亦成为抗战之前上海华商再保险业发展实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1870年代至1912年是近代山东对日贸易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烟台、青岛、济南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日本移民和日商开始阑入这些城市,从事各种商贸经营;与此同时,通商口岸的华商与旅日华商亦在日本设立行栈,开展进出口业务。当时对日贸易并非由日商独揽经营,而是与华商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相当部分的商品进出口由华商组织。实际上,华商的参与和影响力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早期贸易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岛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异军特起”,同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进行了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爆发的胶济铁路大罢工和青岛日商纱厂大罢工,揭开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序幕。期间,青岛工人与上海...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是在 194 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 ,继上海西商众业公所① 之后兴起的证券市场。在此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上 ,华商产业证券第一次成为证券市场的主角 ,并在数量和种类上创造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记录 ;但在市场投机手段翻新以及出现产业与金融集团结合的企业集团方面 ,同样创造了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上前所未有的特例。本文是对这一段史实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罗苏文 《社会科学》2006,2(1):41-49
高郎桥近代民居小区是以沪东棉纺织厂区的北片纱厂区为轴心,以5000余棉纺织女工低收入职业群体为主体,以棚户简屋为主的棉纺织工人聚居区。自20世纪初,纱厂区、棉纺女工群体、棚户简屋区三者在高郎桥共生并存,延续35年之久,形成紧密结合的综合体。这一近代民居小区的主要特征是以外来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纱厂工人、半就业贫民为主体的就业结构致使居民家庭收入相对偏低,构成近代沪东工业区低消费区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历时既短,且发展水平低。以相对发达的棉纺织工业而言,在企业治理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统益纱厂在其主要投资人不能从事具体经营的情况下委托庚兴洋行代理经营,说明当时中国并未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委托机构代理,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统益与庚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表现为权利很大,而责任机制则尚不健全。庚兴以代理人地位主导统益,最后对统益实现了收购重组。  相似文献   

7.
钱庄是传统中国金融机构的典型和代表之一。中国近代新式机器大工业企业诞生后,钱庄在资本市场上扮演了重要作用:洋务运动时期在资本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清末新式华商银行业出现,直至南京政府银行业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金融力量时,钱庄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为适应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需求,钱庄在经营习惯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相当多的改变和调适。钱庄在中国近代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使人不得不对传统金融机构在中国近代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8.
高郎桥:1914-1949年沪东一个棉纺织工人生活区的形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苏文 《社会科学》2005,1(12):5-11
高郎桥近代民居小区是以沪东棉纺织厂区的北片纱厂区为轴心,以5000余棉纺织女工低收入职业群体为主体,以棚户简屋为主的棉纺织工人聚居区。自20世纪初,纱厂区、棉纺女工群体、棚户简屋区这三者在高郎桥共生并存,延续35年之久,形成紧密结合的综合体。这一近代民居小区的主要特征是以外来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纱厂工人、半就业贫民为主体的就业结构致使居民家庭收入相对偏低,构成近代沪东工业区低消费区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新近出版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迄今我国研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著作中,阐述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一部,它的出版对于当前我国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该书对中国近代中外合资企业发展史的阐述中有几点值得商榷。一,关于近代中外合资企业的开端。该书对此语焉不详。例举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是1897年中日在上海合办的一家轧棉工场。其实,近代中外合资企业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72年。据《申报》1872年5月18日、6月28日、7月18日,同年《上海新报》1月30日及上海部分英文报纸报道,上海成立了一家中英合办的华利银行。该银行是由英商为主体的七家大洋行发起,利用华商资本建立起来的。当时,上海、香港的许多中国商人都  相似文献   

10.
1937~1949年上海证券市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证券发展史中,1937~1949年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动独具特色。此期间大体经 历了三个阶段:1937~1941年外商独占上海证券市场阶段;1941~1942年华商股票公司为证券市场交 易组织主体阶段;1943~1949年华商证券交易所为证券市场交易组织主体阶段。研究这一时期证券市 场的发展,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建设具有某种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成长壮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趁着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的空隙,有了迅速的发展。发展最快的是轻工业。在上海,从1914—1919年,纱厂厂数从7家增为11家,纱锭数从160,900增为216,236;  相似文献   

12.
日本海军从1873年就图谋长期在中国沿海立足,为此,于1874年7月在上海向英商非法购得浦东的一块面积为27亩多的沿江土地,作为所谓“海军省用地”。为了对中外掩盖真相,日方以日商出面购地,继而在海军绝对掌控的前提下,长期将所购土地租借给日商.甲午战争后,所谓”海军省用地”逐渐用于军事意图。近代日军在华非法购地之事多有发生,而海军购地则是首开其端,其以日商为掩护的手法后来也被日军沿袭。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20年代末,上海华商保险业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下开始走上联合保险的道路.国民政府出于维护民族保险业利益与政府安全等考虑,让上海华商保险业获得了公有财产的承保权.经过政府与业界的共同努力,近代中国首家专业再保险公司于1933年宣告诞生,标志着上海华商再保险业的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然而受中日战事升级与统制经济思想影响,国民政府对待保险业的态度逐渐转变.随着1935年中央信托局等机构全面介入上海保险市场,华资再保险业呈现出官、商两种力量并存的格局.在官营保险机构垄断公有财产保险业务的背景下,华商保险业不仅抵制未果,其联合保险的道路也就此中止.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对棉纱布实行联合配销政策。上海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同业公会在政府与会员之间发挥了比较重要的协调作用,一方面要传达政府的价格限制指令,另一方面又要为行业争取合法利益,如何找到二者的均衡点,成为该同业公会重要的职责与功能。通过史料分析,发现在统制经济时期,同业公会并没有丧失独立性,在经济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中间部门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贵州企业公司的经营旨趣在工矿业方面,其兴办工业的过程可分为初创时期、业务调整时期、鼎盛发展时期和衰败时期四个发展阶段.贵州企业公司在促进贵州近代工业发展方面贡献卓著,经营的工矿事业范围广泛,初步为贵州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产品种类和产量飞速增加,为贵州其他相关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特殊的历史阶段 ,抗战八年期间 ,影响物价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错综复杂 ,价格矛盾异常尖锐 ,物价剧烈上涨 ,社会影响巨大。研究这一时期的价格历史 ,有助于人们认识价格在非常时期形成、运行的特殊规律 ,做到以史为鉴。在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一书 ,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全面、准确地描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趋势 ,系统地记叙了农产品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工业生产资料价…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兴起与蜕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创建相当活跃,这是工业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的兴起展示着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一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态势,有利于促进本国资本工业的发展。但在太平洋战争后持续出现的企业公司创办热潮中,大多数企业公司的业务性质发生了蜕化变异,它们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从事经营内容漫无范围的非生产性投机活动,成为无定型的“百业公司”,被时人斥之为“投机公司”。本文主要根据现存这一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档案资料,对上海企业公司的兴起与蜕变作一概要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日军占领时期上海社会经济严重衰退的某些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一种病态症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由近代梁启超“新民德”、“启民智”的“新民”主张,到五四时期鲁迅唤醒国民的呐喊,都贯穿着启蒙的文学母题。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战争历程,同时也掀起了五四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启蒙高潮。在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面前,唤起全民奋力抗争的民族精神,已为抗战文学所急需。广大文艺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要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唯有最普遍地激励人民的敌汽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抗敌报国的精神潜力。因此,在文学的商业关系被打破,消遣文学衰落的抗战时…  相似文献   

19.
<正> 纵观近代中外合资企业历史演变的过程,它有百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5个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19世纪40年代末至19世纪70年代初):19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美商琼记洋行吸收华商的资金,制造了第一艘轮船“火箭”号;1858年美商和华商席长卿进行“机器织布之道”的“合作”洽谈;等等.这也许是最早一些“合伙”的记录.但严格地说,它们还不是“合资”企业.60年代后,华商附股活动明显地发展起来.“合资”是伴随这一活动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最早出现于轮船业中.1860年美商花马太与华商李振玉等共办清美洋行,购买“飞龙”号轮船,航行于上海——天津.次年,上海轮船商又伙同  相似文献   

20.
新疆棉纺产业起步于1952年,到1995年末,全区棉纺业达到1387万锭,布机12785台,气流纺33216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实践证明,从我区的优势资源出发,把棉纺产业作为我区的支柱产业,是完全正确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区棉纺织业也暴露出许多新的情况与问题,当前已经危及棉纺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需要在中央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对我区棉纺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途径,重新予以认识。一、新疆棉纺产业发展现状1、从在我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棉纺产业已成为我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