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战略的核心,学界以往虽不乏研究,但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来龙去脉尚无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相关史料表明,董昭是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的重要谋臣,他不但谋划了"迎天子都许"之策,而且在此前后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袁绍的谋臣曾建议袁"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未被采纳;孙策也有"挟天子"之心,但未及实施,从而成就了曹操统一北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曹操用人之道与曹魏“九品官人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恒 《南都学坛》2008,28(4):52-55
曹操的用人之道并非只有"勿拘品行"、"唯才是举",实际上他更重视人才的"品行"。通过"清议"品评"等"乡闾品位"的途径与方式,曹操将其重视德行的用人政策贯彻到整个的用人实践中。不仅如此,曹操将过去民间"乡闾品位"的"私法"行为"官方化",既有效夺取了汉末士族在选官授职方面的隐形权力,又为此后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开其嚆矢,为士族政治上重新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归附曹操以后,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政治地位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没有实际权力,政治理想也最终归于破灭.透过王粲的悲剧命运,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曹魏的用人政策和当时文人的政治地位,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鸣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是曹魏屯田的发源地,也是曹魏屯田集中分布的地区.作者在深入考察淮河流域屯区分布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淮河流域屯田对曹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郡县经济的复兴、加强东南边防的历史作用,分析了淮河流域屯区在整个曹魏屯田制度建设中的地位,着重论述了在建安初年郡县不能正常发挥其经济职能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民屯为曹魏政权经济命脉之所系及其对于支持曹操逐鹿中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是曹魏屯田的发源地,也是曹魏屯田集中分布的地 区。作者在深入考察淮河流域屯区分布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淮河流域屯田对曹魏政权的巩 固和发展、郡县经济的复兴、加强东南边防的历史作用,分析了淮河流域屯区在整个曹魏屯 田制度建设中的地位,着重论述了在建安初年郡县不能正常发挥其经济职能的情况下,淮 河流域民屯为曹魏政权经济命脉之所系及其对于支持曹操逐鹿中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乃动乱与割据之世,该时期内南北政权围绕蜀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对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蜀道争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的蜀道争夺战极为频繁,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三国时期各条蜀道的使用频率较为平均,五代时期则严重倾向于选取故道和金牛道;三国时期蜀道争夺战多取用其中一条,而五代时期则数条同时进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秦汉时期颇为重视蜀道建设,以至于三国时期蜀道的畅通性仍保持良好,而隋唐五代时期故道长期作为官方驿道,便于行军打仗;与三国时期相比,故道在五代时期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三国时期曹魏以长安为伐蜀基地,与五代王朝多以凤翔为伐蜀基地不同。  相似文献   

8.
河南安阳曹魏高陵的发现震动学术界。其墓主是否为曹操,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该文依据相关文献材料,认为其墓主为曹操,并对否认墓主人为曹操的几个主要论点分别加以反驳,得出以下看法:"魏武王"石牌、石枕绝非伪造,确为证明墓主身份之铁证;哀策、王印不在墓中有其特殊原因,不能据此质疑考古结论;曹操入葬时未曾建造疑冢,故不应将此墓视作疑冢;曹操墓不可能位于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性描写,使一般读者往往以为曹魏一切都在诸葛亮谋算中,曹操伎俩用尽,仍不免被愚弄得可怜而且可笑.其实,这是被作者瞒蔽了.<三国演义>中真正的强者是曹操,三家中一直居战略优势地位的是魏国.曹操不仅乘汉室之危,移都许昌,抢先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而且后期以至其子曾丕称帝后,也与昊国一样,深明"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之机,动必联吴,持守待变,总能在诸葛亮的进攻面前保持不败的优势,并为后来晋室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在<三国演义>这部有强烈政治倾向性与理想色彩的书中的胜利,由此可以更加深悟小说创作与生活之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曹魏屯田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大影响,曹魏屯田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曹魏屯田中,江淮地区的屯田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曹魏在江淮的屯田,不仅有助于研究曹魏屯田制,而且有助于我们回顾安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曹魏屯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造成了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曹操:《蒿里行》)江淮地区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所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袁术统治江淮时,已是“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三国志·魏志·袁术传》)建安七年正月,曹操回到故乡谯(今安徽毫县),看到  相似文献   

11.
"因循"与建安至景初之际曹魏官方政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魏之际"天命论"与"德主刑辅"观念动摇的时代背景下,曹魏官方政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所谓"名法"思潮兴起。其理论特点是:以黄老"因循"哲学为最高原则,德法术并用,"随时致宜"。它萌生于建安时期曹操丞相府的新兴知识群体--建安名士中,其理论建树主要是由第二代建安名士,在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相继执政的建安至景初之际完成,并对魏晋之际儒学、玄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魏屯田,从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募民屯田许下算起,到魏元帝威熙元年(公元264年)下诏废除为止,实行了近七十年,但是对于屯田的管理方式,史界学历来就存在着分歧。目前仍然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多数同志认为,曹魏屯田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大司农,一些同志认为曹魏屯田分两个阶段,建安十八年以前属司空府(曹操为丞相后属丞相府)管理,以后属大司农;近年来又有同志提出,曹魏政府对屯田的管理,黄初元年以前属司空府(后为丞相府),黄初以后属尚书台。在这里,我仅根据接触到的一些材料,谈一谈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的产生绝非偶然,其与曹操用人政策紧密相联。前期他们共同辅佐曹操,开创基业,建立曹魏政权,后期两大派别矛盾加剧,党争愈演愈烈,最后导致魏晋禅代。  相似文献   

14.
在曹魏政权建立、巩固的过程中,"破浮华交会之徒"和"唯才是举"是曹操消除汉末士大夫异己势力与选拔人才、构建势力集团的两个重要步骤.最终打击并清洗掉不愿臣服自己的以汉末名士为主的反对派,通过"唯才是举"的途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为汉魏更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5.
曹魏治国,文武并举.在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建设.曹氏父子不仅倡导文学创作,开创了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而且通过文化典籍的结集与编纂,强化文化积累与构建,曹操注兵书并作序:曹丕编纂七子文集,主持编辑我国第一部大型类书《皇览》;曹魏哲学经典注释成就显著,曹魏开我国文化史上由政府主持文化典籍整理之先.与文学创作互动给力,共同构筑曹魏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呜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加上旱涝、瘟疫等天灾影响,使得各地粮食产量急剧减少,经济快速倒退,战争需求与粮食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维持生存和扩大自身经济军事实力,各地军阀诸侯纷纷采取措施以提升粮食生产。其中,以曹操为核心的曹魏集团实施的屯田制度规模最大,执行时间最长,也最成功。屯田制度为曹魏军事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对屯田制度的重视和有效组织实施也鲜明地反映出曹操卓越的军事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可·波罗是第一位将蜀道沿线的见闻记录下来的西方大旅行家。宋末元初的蜀道,不仅是南宋与蒙元争夺的战略要地,而且是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的"龙兴之地",忽必烈曾下令"修治四川山路、桥梁、栈道,"为马可·波罗蜀道行创造了条件。马可·波罗的蜀道之旅,取道陈仓—凤州—汉中—广元入川,从京兆府﹙西安市﹚经兴元府﹙汉中市﹚到成都府﹙成都市﹚。这是他从北京到云南旅途中印象颇为美好的一段,客观地反映了蜀道沿线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喜人景象。蒙哥汗死于蜀道南端的钓鱼城下,忽必烈兴于蜀道北端的京兆府城,也可能是马可·波罗蜀道之旅的主要动机。《马可·波罗游记》对蜀道的记载虽然简略,但他给西方世界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迷人的蜀道画卷,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9.
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的斛兵塘传统观点认为是曹操当年大军南下时用来“清点人马”的土坑,但经过考证应是三国时期曹魏军屯所留下的水利遗址,从而还原了历史真相,丰富和深化了斛兵塘的文化内涵,也为合肥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中袁绍投入了十万大军,曹操却只有两万多人马,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赢得了统一北方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一次政治大决战,这次战争使代表进步势力的曹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