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江油戍有关史实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后期曹魏征西将军邓艾走阴平道伐蜀,占江油戍,攻成都,降刘禅,是中国历史重新走向统一的一件大事。邓艾伐蜀成功,既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集团之实权地位,又是导致中国历史结构重新整合之关键,其在中国大历史上的意义至为重大。而对于地方区域社会而言,邓艾从阴平道伐蜀,对于今涪江上游平武地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对江油戍的情况之梳理出发,考辨这一关隘之设置时间、具体地点,在此基础上讨论邓艾伐蜀之战的意义,兼论及掩盖在大历史背后的“小事件”对地方史的叙述结构塑造之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一是官渡之战;二是赤壁之战;三是夷陵之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称赞它们“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论者颇多,但对于夷陵之战,还不曾有人认真研究过。然而,恰恰是夷陵之战才决定了其后蜀吴两国的长期结盟和后来诸葛亮的北伐无功。因此有必要对夷陵之战来一番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东升 《南都学坛》2009,29(4):36-38
蜀、吴灭亡后,西晋政权为巩固对两国旧地的统治,针对两国的特点,对其降人做了有区别的安排。总体上来说,蜀、吴降人的政治地位因为国家的沦亡普遍降低,绝大多数仕途不畅、境遇悲惨。虽然也有少数降人得到了优待,甚至被即时授予了方面之任,但他们也均未能进入司马氏政权的核心政治圈。中原世家大族政治上的排他性是蜀、吴降人悲惨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吴蜀江陵之战堪称三国时代奇袭战例。在此役中,孙吴以周密的策划、诡秘的行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夺取江陵,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利益。因此,深入剖析这次战争双方的成败经验,尤其是孙吴的成功之处,对于发掘和继承我国优秀的军事学遗产是不无裨益的。 一、蜀吴江陵之战述要 自古兵家重荆州。荆州不仅是中南的政治经济重心,而且是南北军事战略要冲。它南依长江天堑,北扼中原门户襄樊,西据夷陵、三峡之险,东连昊会之地,攻守皆宜。荆州“沃野万里,士民殷富”,素有“用武  相似文献   

5.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鲁肃为孙权提出"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战略规划,之后,甘宁、周瑜、吕蒙都谈到类似的规划,这一规划中,孙吴的军事部署应横贯长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谈到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两路出击,是以襄阳为中心的。蜀汉章武二年(222),夷陵之战刘备战败,收复荆州失地之战以失败告终,蜀、吴对峙中心由荆州西移至永安,蜀汉镇守江北的将领黄权降魏。此前,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蜀将孟达、申耽、申仪降魏,曹魏设新城郡治房陵、上庸、魏兴三郡。孙吴"竟长江所极"的战略规划与蜀汉"跨有荆、益"的战略规划至此破灭,双方丧失了统一北方的可能性,结束三国鼎立,统一全国的任务只能由北方曹魏、西晋司马氏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典型的两大战役,前者为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后者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为后人提供四点警示:一是战争双方统帅的智能、度量和指挥才能对最终的胜负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二是强势一方若轻敌冒进,弱势一方若避免力战而以智谋敌,则会使强弱形势发生逆转;三是对峙双方的阵营内部是否团结,也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原因;四是火攻战术的成功运用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兵于夷道猇亭",即此建有造形优美的小亭,亭椽柱上雕成既象虎又像犬兽形,是为猇,即名为猇亭。猇亭"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荆襄一方之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公元222年;东吴名将陆逊率军火烧蜀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即著名的吴蜀"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历史沧桑,斗转星移。昔日三国古战场,今日热土铸辉煌。1992年1月6日,由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猇亭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似文献   

8.
不朽巨著《三国演义》,叙述历史百余年,描写战争百余次.著名的赤壁大战,是《演义》中描写最宏伟、铺排最阔、冲突最烈、撼人最深的一次战役.此次大战开役之时,魏、蜀、吴三国虽未正式形成,但鼎足之势已现端倪.尤其是,后来治理魏、蜀、吴的主帅都参与了战事,三方的主要军力都投入了战争.可以说,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三国"大战的典型战例.其三方之斗智斗谋、斗力斗勇等等,都毫无愧色地堪称是真正"三国演义"的一个大高潮.赤壁大战,若以火烧赤壁划个中界,战役越过的大致跨度,从总体上看,当从长阪之役  相似文献   

9.
三国分魏、蜀、吴,其中魏、吴是国号,但蜀不是国号,而是地域号。《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地域名称"蜀"代称刘备建立政权的国号"汉",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但在行文中仍然保留不少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汉"的记载。裴松之的注、《三国演义》也保留一定数量的记载,后人对"汉"作为蜀汉政权国号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描绘了上自汉灵帝建宁二年(169)下至晋武帝太康六年(280)百余年间魏、蜀、吴三个军阀集团的兴衰始末。而在这百年兴亡的历史演递中,连绵不绝,贯串始终的中心事件是战争,风云变幻,扣人心弦的战争描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重点内容。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不妨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三国战争史。而在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的描写中,堪称关键,影响全局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三国时期的邸阁与关邸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时期,由于政权鼎立、战乱频仍,魏、蜀、吴多在其关隘、要邑、边县、屯营之地设置规模不一的邸阁作为军储之所以备军事之需,这种性质特殊的军需仓库的设置迅速传播到当时与中国有文化交往的日本.对于走马楼吴简所见的"关邸阁"的性质,一般认为它是与仓、库功能类似的机构.笔者认为,"关邸阁"即"管邸阁",意即仓中之"管邸阁者",故当为职衔之谓.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彼此混战;继而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讨伐;最后司马氏平蜀、平吴而一统天下,这百余年的战争、政治风云在罗贯中笔下从容写来,被归纳为大小各集团势力消长、分化的过程。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风云变幻、势力增减的,正是各集团领导人物、决策阶层的方针大计与谋略。所以,探讨在如此繁复的局面下领导方法之得失,或许会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领导心理学,为我们研究《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方法提供了新的帮助,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对  相似文献   

13.
不朽巨著《三国演义》,叙述历史百余年,描写战争百余次。著名的赤壁大战,是《演义》中描写最宏伟、铺排最阔、冲突最烈、撼人最深的一次战役。此次大战开役之时,魏、蜀、吴三国虽未正式形成,但鼎足之势已现端倪。尤其是,后来治理魏、蜀、吴的主帅都参与了战事,三方的主要军力都投入了战争。可以说,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三国”大战的典型战例。其三方之斗智斗谋、斗力斗勇等等,都毫无愧色地堪称是真正“三国演义”的一个大高  相似文献   

14.
蜀汉后期,姜维对汉中的军事部署采取了较大的变革,即历史上称之为“敛兵聚谷”者。对此,史家多有指责,甚至有的据此而论道:“姜维之亡蜀也”(宋·郭允蹈《蜀鉴》)。对姜维此举,究竟如何认识,似有探讨之必要。 据《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载:“景耀元年,维……还成都,复拜大将军。初,先主留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两步走的外交政策,即“联吴抗曹”和“联吴伐魏”,此政策之“得”就是“联吴抗曹”使刘备基本实现了占据荆、益二州,鼎足天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政策之“失”在于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而依然坚持“联吴伐魏”的外交政策,使蜀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相似文献   

16.
《华阳国志》说:"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古蜀历史的研究者因此都认为古蜀国有"三都"。其实,这个"蜀"不能肯定就指古蜀国,当时以"蜀"字作为区域或国家名称的,除了古蜀国,还有秦汉时期的蜀郡、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国。《华阳国志》记古蜀史并无新都、广都为"都",考古发掘古蜀国之"城"亦不见新都、广都。"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当为蜀汉时期之史实。  相似文献   

17.
公元222年,蜀吴二国在夷陵发生大战,结果蜀军溃败,刘备率残部逃还永安(今四川奉节东)。数月后,两个交战国开始通使议和,开启蜀吴重新结盟的契机。关于这一史事发生之经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记载云: 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  相似文献   

18.
“吴是针对大众市场制作影片的作者导演”,美国著名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这样评价吴宇森。回归华语电影市场的吴宇森弃枪战动作转求三国历史,难度可想而知。不仅是在中国,近邻如日本国民心中,可以称得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三国。赤壁之战是后来形成三国对峙的重头战役,许多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连环计、苦肉计和草船借箭。它是如此地家喻户晓,要拍一部让众人交口称赞的国民级电影会有多难。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邓艾于二六三年奉司马昭之命伐蜀。途中身先士卒取毡自裹滚下悬崖,为全军探险开路,使全军顺利通过阴平小路。避开剑阁天险,直捣成都,一举挥师灭蜀。为司马氏集团立了大功,理应受到进一步重用,不料却惨遭杀身之祸。司马炎说他是“矜功失节,实应大辟。”史家也认为:“邓艾骄傲自恃,专断独行”。我觉得这样看待邓艾不公平,即以当时封建法律衡量,他也未触刑律,所以罹杀身抄家之祸,完全是遭了诬陷。  相似文献   

20.
"鸡父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争霸的关键战役,吴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鸡父之战"的胜利。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虽偶有涉及,然其背景、经过仍或明或暗,不能详悉。经过对各个文献的分析,可以知道:"鸡父之战"的发生地点不应如旧说在河南省固始县,而当在今安徽凤台西北,即古书所谓的"鸡陂"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