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由佛教传播引起的形神之辩至刘宋时期向纵深发展。以慧琳、何承天为代表,神灭派析取先秦道家"道"本原论、气一元论思想,但虽然认为神也是气,而以形神为二,不能有效反驳形粗神妙观点。以宗炳、郑鲜之为代表,神不灭派以佛教神不灭论为基础,重点借用、改造先秦道家思想,发挥老庄等重神轻形思想来说明形神为异、形粗神妙。同时,神不灭派以先秦道家的本体论、本原论为范本,努力提高神的地位,使之逐步抽象化。双方的辩论提高了佛教本体论水平,也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魏晋形神之辩的展开为自然与名教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陶渊明在与慧远的相互辩论中对此一思想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具体而言,陶渊明运用"形""影""神"的三元结构来论证形神关系,同时也恰当地处理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虽然陶渊明用一种超越性的自然观念来界定"神"的内涵,但他并没有更加清晰的说明形与神的关系问题.而这一思想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慧远形神观的主要观点:形有尽而神不灭,神可传异形,修习佛典可以摆脱形累达到无患。同时论述了慧远政教观的特色:在家尽“形敬”,出家尽“神敬”,两种敬统一于“神”。并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其形神观是其政教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本文揭示出慧远政教观的实质在于调和政教矛盾,归结点是“敬”,其形神观和政教观都是佛教中国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形与神的关系是传统绘画深层的问题,受到历代画家的关注,它们的统一渐渐成为传统绘画的标准,但是当代画家已经把形神问题看得微小了。以水彩画家周刚为个案,以现代审美的视角为着眼点,分析、研究不同时代画家对形神问题的不同理解,以求继承发展传统绘画的精神。只要有人的存在,绘画仍在继续,形神问题的讨论就独具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年新文学运动领袖将旧体诗视为第一个需要推倒的堡垒,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从胡适提倡文学革命与旧体诗所受的抨击,以及学衡派及其支持者与新文学支持者的论争,再到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评<尝试集>》以及引发的论争,都是这一背景下特定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汉初文人经过“借秦为喻”的文化反思,意识到构筑一个气度恢宏、一统万方的文化对汉王朝经营稳定至关重要.文人们或理性思索,或诗意挥洒,模铸出包含了仁德道义、豪迈激越、规范整一精神的汉家文化意识.臣子之义是汉家文化意识践行中体现在文人身上的具体意象.本文主要探讨汉初文人汉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及践行,进而思考文学如何从地域属性和旧时代遗痕幻化为具有大汉王朝崭新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形神的问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的位置。先秦时期易学中形下形上的道器之论,魏晋玄学的“形神分殊,本玄学之立足点”,道家大象无形的思想以及对生命本身思考的哲学思想都涉及到了形神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庄子的有关形神的哲学思想,探寻其在中国艺术中的运用及体现。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与非决定论:论争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定论问题是哲学和科学领域内的一个复杂问题。复杂性科学使决定论面临巨大冲击,动摇着经典科学基于简单性信念的世界图景,引发持续不休的论争和困惑。通过对相关重要观点进行细致的梳理、厘清和深入的反思,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概念重新界定和分析,将会突破通常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简单二分。复杂性是对严格决定论的彻底否定,但这一否定并不必然导致科学的非决定论,而是呈现为新的科学图景。  相似文献   

11.
按照“物名”与“事名”之分,并结合词的”立意”之义与“所指”之义的不同存在,来考察同源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可得其主要规律:凡物名同源,或是立意之义相同,或是所指之义相类相关;凡事名同源,或是所指之事现象相类相关,或是所指之事事理相因;凡物名与事名同源,或是事名所指之义即为物名立意之义,或是物名所指之物与事名所指之事直接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逻辑论争在我国现代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我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它确立了形式逻辑独立的学科地位 ,推动了这门科学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 ;另一方面 ,它也具有许多缺陷 :受苏联逻辑论争的负面影响较重 ,过分关注与形式逻辑有关的哲学问题的探讨 ,偏离了当时世界范围内逻辑科学迅猛发展的主流 ,脱离了逻辑教学的实践。反思这场论争 ,对研究中国现代逻辑思想史 ,对推动我国逻辑现代化的进程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三农”问题一度成为“显学”之时,国家对“三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惠农政策强强出台,这些政策也曾起到应有之义。本文对其惠农政策的成效进行了翔实的梳理。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再上新台阶,国家的惠农政策如何优化、持续、转型,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有四个层面:一是在心理意义上的心力,指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表现为"心本论";三是在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意志力";四是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向"共同业力""民族意力"。其哲学基础指向"情理之辩""心物之辩""力命之争"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的发展源头进行追溯,可以认为早期道家的器与道关系论就是形神理论的源头;到了庄子,形神理论在哲学里已趋成熟,并开始了它向人的转化,至此,中国古代形神理论则已经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16.
无神论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贯穿无神论观点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是在同宣扬宗教迷信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以下仅就形神关系方面的论争,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 先秦两汉时期,以天人关系为中心,在思想领域内展开鼓吹“天命”论与反对“天命”论的论争,这是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形神关系的论战也在宣扬鬼神迷信与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中逐渐地开展起来,展示出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墨辩》是先秦哲学中最具逻辑性反思性格的哲学文献.在现代学术形成和奠基的阶段,关于《墨辩》的研究一时蔚为显学.《墨辩》中"纯客观"的物观的出现,是春秋末年礼序崩坏的结果.墨家以激进的"理性主义"态度,消解了礼序赋予物的价值属性.而更为抽象的几何意义的物观,则源自墨家对辩论的庄重态度,以及随名辩之学的兴起而来的形式性论证和辩护的需要.辩者之学是在儒、墨之间以及墨家内部各派之间的持续论辩中产生的,随之而来的普遍的质疑和辩护的思想氛围,对"子学时代"的各家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形与神最早是作为哲学范畴出现的,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我国文艺批评的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所谓形,即是指形体,神则是依附于形并主宰形的活动的灵魂。就文艺作品而言,形是作品中对于对象可见可指可认的外部形状的表现,具有确定性、实在性和可测量性;神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对象所具有的生命灵气,或主体用自己的心在对象上所感悟到的生命灵气,它带有直觉体悟性,不可确指性。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形神论,要求形神兼备,更强调重神而略形,所谓“传神”的思想乃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中一个重要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形神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中国古人对形神的问题的讨论,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得到证实。较早论及形神问题的是庄子,从庄子开始对形神问题的讨论的影响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古代画论、古代文论的发展的一股力量。那么从庄子开始,形神论是如何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影响的,这是一个需要真认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