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尽管"新政"因拯救美国经济成效显著而被经济与学术界主流认同,但纵观"新政"时期系列经济振兴措施的制定、内容、实施及后果,结合黑人产业工人在"新政"时期的艰难境况,不难发现"新政"耀眼光环下难以抹除的阴影,黑人产业工人的利益缺失是工业"新政"施行的推进剂。  相似文献   

2.
风扬 《新天地》2011,(5):22-23
2010年,国家为了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稳定房地产市场,先后密集出台多项房地产新政。然而,沈阳市的一对夫妻却找到了对付新政的"对策":他们通过  相似文献   

3.
我国司法改革试点路径的主导性力量总体上经历了地方—两高—国家的阶段性位移,以国家为主导的试错式改革是现阶段司法改革的总体治理格局。司法权国家化改革在治理效度的比较优势及我国渐进政治的制度安排,共同形塑了国家试错论改革观,具体表现为:法治秩序强调国家建构主义;制度体系强调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吸收;改革共识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性;改革目的强调实施并服务于国家政策;改革组织强调中心之下的多元协调。"国家试错论"在司法试点改革中的具体行动是以治理系统自身的结构优化为旨归,以顶层设计为核心的外在战略和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内在制度为依托的"元治理"改革,借助小组机制、传导机制、示范机制等活化"元治理"的体系功能。虽然国家主导的试错式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改革的优势话语和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但极易衍生"国家建构的单边情结",进而压缩地方建构与社会成长的可能性空间。为此,应从关系建构与制度建构两方面重塑司法试点改革中的国家、地方与社会的场域建构。  相似文献   

4.
东林人士作为明后期的地域人文集团,自然不尽君子,但毕竟多君子,异乎东林者不尽小人,但毕竟多小人。东林的人品风骨,总体而言优于非东林及阉党人物。评价东林与非东林各色人群,应将其领袖人物、主体骨干与一般人员分开,前期和后期分开,群体与个别分开。东林人士以关心世道、关心百姓、关心国家和地方利益的态度,在吃准发展江南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殚思竭虑,提出了一系列或发人深省,或切中时弊,或颇具远见,或理应实施的经济主张;他们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方案的口头提倡上,而是身体力行,抵制宦官税使的百般掠夺,呈请减轻地方和百姓负担,实施赋役改革,兴办水利工程,安抚百姓,稳定地方,孜孜谋求国家、地方和人民三方的利益,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和维持江南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政府债务是一种重要的财政资源。在中央实施债务管理新政、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进入新常态的特定背景下,用好债务资源是地方政府破解资金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采用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额度模型,确立了地方政府债务资源"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可持续"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用好债务资源的具体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政策以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与此同时,国家内部地区之间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活动.理论和事实都证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地方政府对外资的竞争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损失.优惠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对外资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于中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应该根据具体的区域情况来细化引资策略,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单边主义的内涵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由来已久,而所谓“单边主义”,有许多解释,其中,有两种解释较为贴切。根据储昭根先生的解释,“单边主义,则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以绝对行动自由为目标,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1]按照2000年《美国传统英语词典》第4版的解释,是“国家依个人主义方式开展外交活动的一种倾向,具体特征表现为最低限度地与其他国家进行磋商和吸收其他国家参与,即使这些国家是其盟国”。可见,单边主义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寻求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其它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态度及由此态度而引发的行为。二、美国单边主义的社会心理倾向分析美国之所以热衷于它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人对于国际事务的心理倾向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一)美国的民族国家自信心在国际社会中,利益是相互关联的。美国也与其它国家有着复杂的利益关联,也需要在国家利益方面依赖于其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奉行为自身发展而不顾其它国家利益的单边主义,没有足够的民族或国家...  相似文献   

8.
王珏在《改革导报》1999年第4期著文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的基本原因有二:其一是牵涉面广、难度大;其二是缺乏改革的主体。就国有企业的改革而言,可能的改革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领导人、广大职工。但迄今为止,职工并没有真正成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主体,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或减少了其货币收入或增加了其失业风险;另一方面行政与事业单位改革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同步性,使其感到利益受损,政治和社会地位失落。所以他们对整体改革的态度可概括为抽象认同、具体抵触———总体上支持和赞同改…  相似文献   

9.
"利益决定态度,态度决定立场",民生的状况影响和左右着民众对执政党的基本评价。现代意义上的民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人们的民生诉求更多地转向精神领域、政治领域、生态领域等,从而也更多地关注自身和所处社会整体的文化权利、政治权利、生态权利的保障与实现。民生作为"切身利益"所在,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现实依据,是民众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地方司法体系中,官与民是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诉讼观念深受传统的"私人本位性格"的影响,同时也印有权威依赖和民本思想的痕迹.他们对待诉讼的态度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任何一方作出的选择,都是对对方行为的反馈.官与民的互动在利益权衡的过程中,不断调整选择,从而实现清代地方司法追求衡平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生的道德生活是"民医"而非"官医"的道德生活,它具体地表现在对医疗事业、同行、患者和社会的态度上.医生对医疗事业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医生选择医生职业的动机、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和著书立说上.医生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又存在着竞争关系,其态度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利益的态度,并通过如何对待医术表现出来.一般说来,清代医生对待其医术时是奉行内外有别的原则的,不仅血缘有内外,而且师承也有内外.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对生命健康、金钱的态度和一般的文明举止上.出于生命神圣的观念、出于医生的做人原则和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对待生命,是医生对病人的三种态度;正当谋利、不计较酬金的多少、不受酬报和资助病人并不图回报是医生对待金钱的四种主要态度.医治国家、扬善抑恶、传播知识和乐善好施则被医生视为自己对社会的主要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2.
置于经济场域之中的进城创业者,他们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经济行动目标。基于柳叶湖客运汽车站棠华线路的经验材料分析发现,置身于城镇市场经济中的客运车经营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在策略中以变通与共谋的形式与客运车站、交管部门、乘客等进行情境博弈。在日常经济实践中,他们的经济行动以经济利益的大小为标准大致可以划分为逢客必争、超员载客、站外捡客三个阶段。通过不同阶段内策略的实施,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从"保本"走向盈利"最大化"。反观不同阶段内的变通与合谋策略,在利益最大化目标使然下,面对不同的情境,他们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多有差异,经营策略因具体场景而变。情境化策略显示进城创业者不仅仅依靠自我割喉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也通过诸多变通和合谋的策略,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精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上对"农民工"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农民工的维权、农民工的医疗等问题都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进城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语言生活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受经济利益、社会动机和地位意识的驱动,为了改善自身形象、融入城市,农民工在语言态度上采取了推崇普通话而扬弃家乡话。任何一种方言都负载着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扬弃了自己的方言母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放弃了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因此,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当加强群体方言母语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地方粮食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体行政体制改革现状的缩影,机构设置则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肯綮。行政过程中"决策"与"执行"分开是当下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主线,职能整合与机构整合并行,法治路径则是贯彻改革主线的基础策略。合法原则、比例原则、地方立法强化原则和中央改革适度带动地方原则是法治路径的具体变现。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豪强势力及其与地方官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地方豪强势力强大,他们违法犯禁,恃势兼并土地,干预司法,甚至杀人害命,形成了武断乡曲的古代黑势力.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宋代,中央不可能容忍出现地方上的对抗势力,朝廷对之往往采取镇压的方针.但地方官府与豪强的关系就复杂了,有勾结,有摩擦,也有镇压.豪强凭借利益诱惑和权势威慑,与地方官吏勾结起来,地方政府对他们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但当豪强势力强大到威胁地方官员切身利益与统治的时候,他们之间也会产生摩擦,某些精明强干的地方官员也会对作恶的豪强进行打击.作为打击者,他们既代表中央,又有地方官府自身的利益,还有为政者扶弱抑强的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桥梁.当前关于地方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课程的开发和价值定住,很少涉及地方课程的实施策略.因此,以新乡市卫滨区实施的地方课程"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为例,探讨地方课程的实施策略,有助于促进地方课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需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与追求目标,理性判断是其中主要的依赖法则。理性判断原则下的外交政策可能会因主观判断分化成不同的政策偏好,如美国外交政策中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分野。而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还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挠,导致理性判断的失误。甚至因为客观条件的"情势变更"而导致国家利益的变化,从而促使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对国际法态度的转变。对国际法实践的分析表明,外交政策的理性判断原则是理解国家对具体的国际法律制度的态度与行动选择的重要路径,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我们才能正确判定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及其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国家、乡镇政权、农民三方利益主体博弈的视角解析改革后乡村治理的内在演变逻辑。在村民自治的实施过程中 ,国家、乡镇政权和农民各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影响村民自治的进程。加强乡村治理是国家实施村民自治的基本出发点。在改革初期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重点是通过初步导入村民自治制度填补公社制度解体后的“权力真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分税制改革后 ,乡镇政权的财政困难促使农民与乡镇政权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国家为维护农村稳定而将乡村治理的重点转移到全方位实施村民自治上。村民自治的真正实施和乡村治理机制的完善有待于国家关于农村财政制度和三方利益分配制度的完善 ,需要用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 ,采取大智慧解决当前的问题和困难 ,把三方整合到共同的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中老边境地区的排角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族群,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识别为哈尼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个族群身份和族群意识本来较为模糊的群体开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来拒斥国家已经划定的民族成分。他们通过制作大鼓、更改族称以及递交申请等社会动员与村寨实践,力图通过与国家的对话和协商来获得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这个"想象的"族群身份。我们的研究将说明,地方族群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族群利益,充分利用其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族群身份建构的运动中,从而形塑族群的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历来对海洋自由问题持一种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态度——具体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参与到世界海洋自由进程当中来还是独立其外,皆视当下的国家利益而定。这就是美国海洋自由政策的利益逻辑和历史传统。战后美国海洋自由政策的演进,除了延续这一利益逻辑和传统之外,又发展出另外一种趋势,即随着自身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单边主义、军事手段追求海洋利益的冲动也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