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族文化保护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民族传统节庆被视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依托传统节庆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时传统节庆应具备的文化特征要素及产业结合度条件.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27日下午,在传统羌族妇女节--瓦尔俄足节的最后一天,四川茂县举行了首届羌族"瓦尔俄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陕西、贵州、四川以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羌族"非遗"传承人共聚一堂,共谋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影响,文章以“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笔者根据实地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对“瓦尔俄足节”的传说、历史以及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和地震对其影响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瓦尔俄足节”的保护与传承方式,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尊重当地人的意愿的前提下,提出对“瓦尔俄足节”进行合理开发与引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桃坪羌寨羌族传统音乐文化之当代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理县,它作为民俗旅游开发点,是羌族传统音乐“当代化”的典型,笔者通过对桃坪羌寨的实地考察,对羌族传统音乐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音乐表现形式的嬗变、音乐风格的嬗变、音乐功能的嬗变、羌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空间移位四个方面对羌族传统音乐的“当代化”进行解析,目的在于希望更多的学者来关注羌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羌族的民间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老而奇特的羌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由于没有文字而陷于扑朔迷离。本文从羌族的历史、地域、民俗入手,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民间音乐谱例,对因地理封闭而独具特色的羌族民歌进行归纳、分类,并根据旋法、曲式结构分析羌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特点、表现特征、风格等,以期引起更多人了解与研究羌族的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7.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摘要]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流传于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五县的羌语南部方言区的羌族聚居区。“花儿纳吉”以男女对唱和众人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谈情说爱、善待客人的传统礼仪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花儿纳吉”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型等音乐形式特征,对研究了解羌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俄苏音乐文化的传播,对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以及中国抗战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聚焦抗战时期重庆主要刊物,搜集、甄别、整理战时首都重庆俄苏音乐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资料,探查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在战时首都的关注重点和主要特点,探讨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对战时首都重庆抗战音乐发展的影响及历史意义,从而确立俄苏音乐文化在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传播状况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0.
市民音乐的繁荣是宋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由此,宋代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型期。市民音乐以世俗化、平民化的独特个性在各个社会阶层的音乐活动中得到繁荣发展,瓦子勾栏音乐、茶坊酒肆音乐、节庆音乐活动等音乐形式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改变,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着困境。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征之一,学校教育则是实现其传承、传播以及恢复、重建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目前,羌区传统音乐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教学目标缺失;民族特色课程资源不足;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羌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就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探讨,并就其融入当代社会的机制、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性、恢复和重建羌族文化生态的途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成就在土家族聚居区内存见的具体形态之一。参考王光祈等"乐系"理论,结合三峡区域文化特征,对土家族传统音乐乐系类别所属及其特点做了初步探悉,对于当下土家族聚居区内已经消亡和行将消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掘、抢救、流播、传承工程,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功能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根植于社会,它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艺术功能,而且也具有社会规范功能。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以无形的力量,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等积极作用。因此,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近二十多年以来,由于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国家、社会力量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使得当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呈现出有复兴、有变异,同时也有衰退的矛盾状况.因此提出正视衰退,鼓励和引导变异,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兆曌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83-84,82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推进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历史进程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构成和内容。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三峡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人类学中一个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均极为显著的三峡地域文化形态,因为诸多客观原因,其中许多具体音乐文化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加速消失,综观当今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三峡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承传,成为当下三峡区域文化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相关组织和单位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的音乐"这一观念首先在音乐人类学中提出。本文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观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中的兴起,尤其是近几年在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作初步研究,探求"多元文化的音乐"观的在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以求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彝族音乐历史悠久,彝族音乐文化更独具特色。但是类似彝族音乐等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彝族音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文化生态是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的反思和方法,所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彝族音乐进行重新的诠释,进一步明确危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文化的涵义、特点、功能和彝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分析了彝族音乐的文化现状、危机及其原因。最后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儒家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审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 记》,并由此顺流而下,全面观览,去伪存真,我们就可以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 承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界定中国传统音乐范畴的基础上,文章对传统音乐的分期、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和西方音乐的对比,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文化内涵:时间型文化是传统音乐单线型旋律构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传统音乐艺术的最高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