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小说评点的开山鼻祖,刘辰翁在评点《世说新语》时抓住了小说尤其是语录体小说中人物语言修辞的方方面面。他注意到小说与其他文体在修辞上的不同,并从不同方面表述了言语修辞观或辞令修辞观。刘氏小说评点在修辞学史上的开创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史书写作以及明代的野史观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评点中除了不自觉地将《水浒传》作为史书来看待,还引入史学笔法,由此产生的对《水浒传》以及宋江诸人形象的新价值取向,无疑使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批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其在评点修改《水浒传》时是在多数虚构的情况下,试图用史笔来对虚构小说进行修改,但又不过分囿于史书的框架,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与评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大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鉴赏强调“理会文字”,主张读者和作品之间情感上的交融和渗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审美心境。金圣叹的小说鉴赏论具有现代性理论探讨风格,对后世的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他将大量的比喻运用在<水浒传>评点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通过对其评点中的比喻运用的情况及特点分析,指明了比喻对小说评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浙江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一部,诸多《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失收,亦未见其它论著征引。是集作于清光绪十九年,所评版本为《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是现存部头最大的《儒林外史》评点。作为晚出的评点,《增补儒林外史眉评》却没有朴学重考据的痕迹,而是集中在对小说情节人物的评骘和写作技法的鉴赏上。童叶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褒贬倾向把握得比较精准,对人物的评价颇为公允,对小说情节和艺术特性的辨析更为细致,且有不少独到见解。《增补儒林外史眉评》丰富了《儒林外史》评点研究材料,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文龙接续小说评点传统,形成了饱具自我特色的人物评点话语。文龙对人物批评标准客观性的努力,表露出强烈的批判理性精神。文龙推动小说批评文体的形成与演变,为现代人物批评夯实了牢固的理论基础。立足于读者维度。进行生命与智慧的交流,文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加工改造,凸现读者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从读者维度探求小说评点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晚明小说家冯梦龙的创作实践昭示了文言小说集的评点对话本小说叙事有重要影响。比较冯梦龙《太平广记钞》《情史》《智囊》《古今谭概》等文言小说集中的评点与以之为蓝本改写的话本小说集“三言”的叙事及评点,可知话本小说家改写文言笔记时,蓝本中的文人观念仍引导着话本小说叙事。针对晚明世风日下的时代弊病,冯梦龙在小说中以“泛情”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又以适应“俗情”为标准,改造了其在文言小说评点中曾大为赞赏的“奇情”叙事。这种改动彰显了话本小说叙事对文言小说评点所透露的审美观念的继承与偏移,及小说评点对小说改写与故事流变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但明伦小说鉴赏体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明伦在1882年(道光二十二年)自刻本的《聊斋志异》中做了数以千条洋洋万言的评点,其中有总评(全文之末)、夹评(行文之旁)、眉评(书眉段评)。这些评语虽说是“随笔加点,裁以臆说”,然而决不是什么“无稽之谈”,他是借用传统的评点方式,全面、系统地论述他的小说艺术鉴赏理论;字里行间倾注着鉴赏家的心血和智慧,形成了他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艺术鉴赏体系,为中国小说美学的发展和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明伦在《自序》中提到他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聊斋》,在谈到爱不释手的原因时曾说:“惟喜某篇某处典奥若尚书,名贵若周礼…  相似文献   

9.
冯镇峦是著名的《聊斋志异》评点家。他评点《聊斋志异》的重要特点是对文章之学,尤其是时文文法的借鉴。其人物塑造的"性情伦次"说、情节设置的"以文不以事"说、结构安排的"跌宕起伏"说,以及对小说教化功能的阐释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小说评点理论。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在他的小说评点中认为创作真实性格的根据就在于通过对性格发生条件的模拟内省来求得真切体验。这种以体验为关捩的审美心理机制强调人物个性化的思想,重视人物行为主观动机与态度。这种侧重微观、感性的性格理论尽管避免了把人物的生动性化为一堆社会学标签,但是,它也给他的人物性格理论带来明显的唯心论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理论主要是小说评点家的批评理论,同时也包括一些涉及蓟理论问题的小说题序、笔记杂著等。小说评点与戏剧评点是孪生姊妹,都兴起于明代,由古文评点发展而来,其奠基者是杰出的思想家李卓吾(李资,1527——1602)。李卓吾写了《忠义水浒传序》,又亲自评点过《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见《焚书·与焦弱侯》)。他通过小说、戏剧批评,对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的判逆思想和文学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开创了明代小说戏剧评点之风。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作品形象观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并在交流中达成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揭示了小说“市井文字”的美学风貌和“世情小说”结构的全新追求。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已微露现代性的光芒,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评点自脂砚斋以来一直是受到《红楼梦》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当代《红楼梦》评点影响最大的当属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王蒙等"四家评","四家评"正广为流传,并受到《红楼梦》读者的喜爱。"四家评"不仅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小说评点尤其是《红楼梦》评点理论品格的自我提升,并且有益于当代文艺鉴赏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文字中,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颇多。无论是人物形象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意义还是审美价值,也无论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是读者对书中人物的观感,评点者们都进行了耐心的探讨和深刻的研究。而其中,评点家们对小说作品中人物身上的集体意识———传统伦理道德和作家本人的个体意识———作者心灵展示这样两个问题的评论尤有一定的深度。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及其批评者,理应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注意一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最早是作为一个画论范畴由五代画家荆浩提出来的,他认为绘画艺术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图真",即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借用"真"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他们用"真"来要求小说情节合乎生活情理;用"真"来要求小说人物典型鲜活;用"真"来要求小说细节缜密合乎逻辑,从而使"真"这一范畴演变成一个小说艺术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6.
以沈德潜的古诗鉴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其古诗鉴赏所采用的评点、分时和分体、总评和分说等鉴赏方式进行探析。认为他的古诗鉴赏具有阐发诗教观念、指示诗之法式、援引前人观点、比较其它诗篇、锤炼鉴赏语言等鲜明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沈德潜的古诗鉴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其创造性的市井小说理论。它揭示了市井小说独特的审美特性,发展了人物塑造的理论,分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强调了小说的语言特色。张竹坡之市井小说论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小说创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汝昌与冯其庸的《红楼梦》评点既有相同之点,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将二者对曹雪芹的思想艺术成就、《红楼梦》本旨论、人物论、结构论、笔法论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比较研讨,应当有助于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和鉴赏,有助于读者对当代《红楼梦》评点的感受和评价。"周评"与"冯批"各自在《红楼梦》评点原则、政治历史说、思想艺术超前说等方面有着值得言说的话题内容和话题价值,比较研究其优劣得失,将有益于进一步探求《红楼梦》"四家评"的学术意义和鉴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关键词研究,主要是分析中国小说评点中使用的相类、相同词汇,如"文心"、"史笔"、"才子"等,发掘这些词汇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与历史的内涵。同时观照这些词汇内部的关联,描述由这种内部联系所勾勒出的潜在理论体系:以文心为核心,以作者、作品、评点为支点所构成的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体系。关键词研究可以展现评点者的运思与表达方式。因此在文化诗学语境下,对中国小说评点进行关键词研究,是对小说评点主体的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在文本与历史中对评点主体活泼精神状态的描述,是对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的可行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竹坡与文龙就吴月娘、孟玉楼、庞春梅三个人物形象的驳难,寄寓彼此对时世的慨叹,灌注各自的主体精神.在小说评点学史上,张竹坡、文龙都自觉地探讨小说评点的艺术规律,促进小说评点学的自我发展.张竹坡曲笔写意,又能自出心思;文龙有意避免运用反讽,注重对文本的探讨.考究张竹坡、文龙二人的小说评点话语歧异,对反讽文法的参透程度当为影响二人评点话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