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其生所著的<域外送达制度研究>是我国有关域外送达制度的第一本专著.该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主权观念的理解偏差和效率低下构成了我国域外送达的核心问题;送达的直接功能为通知当事人的诉讼进展与程序保障,送达性质并非完全属于司法职权行为;我国应该转变观念,构建司法职权主义与当事人送达并行的双轨送达体制.该书作者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送达是诉讼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程序正义的最终实现。但是我国法律对于送达主体及其职权范围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法院不履行送达职责,而让当事人代法院进行送达现象的发生。本文从送达主体制度的理论基础着手,分析了立法现状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认罪认罚案件证明标准问题研究是我国法律界一大难点.深入分析制度价值和司法实践需求可知,认罪认罚案件单一证明标准已无法满足我国刑事诉讼完善发展的需要.通过域外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证明标准适用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考察,可探索认罪认罚案件差异化证明标准的适用.认罪认罚案件应结合庭审程序和罪行轻重对定罪证明标准作"大致心证"和...  相似文献   

4.
《大庆社会科学》2012,(5):159-159
宋英辉、茹艳红指出,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特别程序,包括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和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等,既在章节体例上健全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文本,也在许多方面完善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体现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借鉴域外经验,刑事诉讼制度逐步走向科学、民主和精密。增设特别程序,可以适应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符合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章瑛 《兰州学刊》2013,(5):217-219
2012年台湾大选的结果预示着海峡两岸将会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共发展、求和谐"。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增加,民事纠纷也会不断增加,这就迫切需要解决两岸司法协助的问题,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文章从司法文书送达之视角,详尽梳理了两岸的各种法律规定,为完善未来的立法提供智力帮助。  相似文献   

6.
从仲裁与民事诉讼送达方式的区别入手,阐释了确立仲裁送达方式的原则,立足于国内外仲裁送达方式现状,探讨我国仲裁送达方式的完善,提出应根据仲裁自身特点,取消公告送达、委托送达等不当的送达方式,确立以约定送达、直接送达与邮寄送达为主的仲裁送达方式体系。  相似文献   

7.
司法效率是指司法资源如何配置,而非司法投入与产出之比.司法效率是现代司法公正的基本构成要素,司法资源的稀缺使得司法必须追求效率,否则不足以完成其实现法律公正之价值使命.及时审判规范是司法效率的规范依据.审判及时与否直接决定着当事人能否获得公正审判.未能在合理期限内审结案件的无效率司法,必将侵犯到当事人的公正审判权.提升司法效率的可行之道在于像西方国家那样实行案件管理.案件管理要求承审案件的法官完全主宰案件的审判过程,且能权威地调动其它司法资源为其案件审理服务.我国移植案件管理制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法院行政管理和案件管理如何分工明确,尤其是使前者不能干扰和影响后者.  相似文献   

8.
以陪审团模式和参审模式为典型代表的域外陪审制度,在陪审员选任条件、权力行使程序、裁判案件范围等制度设计上,凸显了社会公众对司法民主、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价值需求。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政治性有余而司法性不足,其在设计理念、功能选择、制度安排方面行政化色彩浓烈,这与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去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域外陪审制度中的合理性因素,摒弃全能主义的国家管控模式,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政治色彩,修正制约其司法功能有效发挥的诉讼机制,满足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民事、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民事、经济纠纷逐渐增多,大陆审理的涉台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这就涉及司法文书的送达、文书公证和判决的执行等司法协助问题。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岸开展司法协助已是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本文试就两岸司法协助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死刑作为一国最严厉的刑罚手段,保证并提高死刑判决的质量显具正当性。"提高判决质量",其首要含义就是确保证据适用的正确性。以故意杀人罪案件为例,依据中国裁判文书网随机选取近5年的死刑判决文书200份,对其中证据采信进行分类,能够总结我国现阶段故意杀人罪案件死刑判决证据适用方面的相关规律及其背后的司法考量。就其中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诸如具体证据种类适用、死刑案件证明标准对证据适用的反作用等,可以勾勒出"通过程序进一步控制死刑适用"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1.
WTO与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服务贸易总协定》下的金融服务业开放问题而言,WTO相关法律仅仅提出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义务和标准,即按照相关WTO规则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为标准的自由化。因而,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实际上是通过金融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过程实现的。自由化是一个终极目标,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中国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学会援用《服务贸易总协定》基本原则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金融市场准入具体承诺,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按照WTO协议所应当享受的合法利益,以减少和缓解国际化所造成的不合理的经济冲击和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2.
王玉君 《齐鲁学刊》2006,(5):136-138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在弄清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及运行环境的基础上,不断调适公务员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是现实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李馨 《学术探索》2014,(5):67-70
CAFTA旅游服务贸易制度是规范和促进自贸区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保障,2012年生效的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第二批承诺表中充分体现了近年来自贸区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层面制度的进展情况,今年10月生效的我国《旅游法》也是规范旅游市场的国内制度的代表,笔者通过分析上述制度的内容,总结出CAFTA旅游服务贸易制度的进展情况,并对该制度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邮政合同赔偿纠纷的法律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邮件损失赔偿的免责规定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的谴责。尽管邮损赔偿现行规定确有其合理之处,但邮政企业为自己所作的辩护是禁不起推敲的。现行邮损赔偿规定的缺憾显而易见:立法缺乏细致的调研和严格的成本核算基础;对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未能给予区别对待;某些具体免责规定的合理性也值得分析。对邮损赔偿问题修改时应抱以科学与法治精神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5.
加快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无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敞开了机会的窗口,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时,逐渐构建与完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其步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文章对国内外服务平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指出我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提出了构建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已形成全国性布局,但各城市发展特色并不鲜明,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旨在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步伐,避免示范城市之间发展战略趋同化或低级化,实现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业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本文阐述了服务外包差异化发展的机理,IT服务外包案例和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胡婷 《齐鲁学刊》2012,(5):66-71
1912年,民国中华邮政成立后,发展比较健康和迅速,成为近代邮政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华邮政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便利了民众的生活。虽然发展尚存在不平衡性和落后性,但在近代中国政局动荡、百业萧条的形势下,与其他事业相比,中华邮政取得的成绩已属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8.
易伟新 《云梦学刊》2005,26(6):53-55
中国旅行社是近代中国旅游业的杰出代表,承办东方旅行社是它发展进程中的一段特殊经历。这段经历给国家和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但让它由此而承担“卖国”罪名则有失历史的公正。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邮购事业述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的邮购是自近代以来随着新式邮政事业的发展而兴盛的一种商业贸易方式.学界长期对此缺乏研究,甚至有一些舛误.通过梳理近代报刊资料,厘清邮购的起源、发展阶段、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而说明:邮购源于晚清时期民间盛行的函购业,因邮政同民信局的业务竞争而出现,自20世纪初在国内大中城市中流行开来,邮购逐渐成为民族企业发展竞争的有力手段,不少企业增设了邮购部,甚至提供邮购储金服务.另外,近代邮购还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沟通地区间资源流通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商业中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20.
基才服务业增长理论的旅游业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璜 《学术探索》2010,(1):30-33
20世纪末发达国家陆续步入“服务经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公认的经济现实。经济学家对于服务业增长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停滞、服务需求增长和服务市场化三大因素。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的增长可以放到服务业增长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旅游业的劳动生产率最终将趋于停滞,劳动力将持续流向旅游业以满足需求的增长。中国旅游业的价格上涨仅略高于国民经济整体的价格上涨幅度,旅游业占经济比重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真实”的最终需求增长。服务市场化能从统计上拉高旅游业的比重,它既能够促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更多的服务,也能促进各种旅游资源的发展以吸引游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