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钟明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70-74
以新出土的李商隐撰并书《王翊元及夫人李氏墓志铭》为依据,对李商隐的诗文、诔奠之辞、书法艺术以及在墓志中运用的异体字进行了研究,并对墓主唐代云麾将军、右龙武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太原县开国公王翊元的家世和生平进行了考证,可补史之所遗。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一生以悲苦执着的政治追求创作了大量政治诗。然而在其政治诗的创作中 ,由于晚唐社会的悲剧使诗人不仅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 ,也孕育了“才命两妨”的悲剧命运意识和“人间桑海朝朝变”的悲观宿命意识 ,并使其政治诗创作浸淫在“爱君忧国去未能”的悲剧心态之中。本文从李商隐政治诗的创作心理历程分析了其政治诗悲剧创作心态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诗人政治诗悲剧创作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 ,由于其政治追求和人生际遇的坎坷 ,情感的长期郁积和灵魂的无以聊赖形成了一种既悲叹又感慨的悲慨心态。悲慨心态影响着作者的诗美创作倾向 ,不仅为他的诗歌创作染上了一层悲美色彩 ,同时 ,为其诗美创作注入了一股永无竭止的悲慨之气。本文分析了李商隐悲慨心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对诗美追求的影响 ,揭示了作者诗美追求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浮世本来多聚散——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心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朝晖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7-51
李商隐凄美的爱情诗融会了爱情经历、人生感受、政治理想,体现了李商隐所郁结的悲剧心态,揭示了李商隐清醒的理性精神与人生困境的矛盾所形成的迟暮之感、间阻之悲、追求幻灭的悲剧心态。李商隐的爱情诗歌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足以引领世人重温李商隐的生命体验,感受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刘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1,(2):94-99
个性心态在形成杜甫诗歌"真情"与李商隐诗歌"伤情"中产生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个性心态的探讨是对他们诗歌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风格做更深层次探讨的基奠. 相似文献
6.
卢燕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4)
唐人编纂诗文总集趋于繁荣,使本时期总集编纂者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若以编纂者及其心态观之,可将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归为三类:即未入仕途及辞官退隐者、贬迁官吏、京官等上层文士.据此分析此三类编撰者及其心态,既可以探讨这一群体在唐代的生活特点,也可以管窥他们在我国诗文文化史、总集编纂史等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罗燕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6-19
文章通过对李商隐所处时世、身世及家世的分析,得出这三个方面促成了他悲凉、内向的性格和心态.并通过分析他的政治诗、咏史诗、爱情诗,进一步展现了李商隐的悲剧心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诗歌所呈现出的朦胧、蕴籍的独特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9.
朱振琪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2)
李商隐的朦胧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读者对他的朦胧抒情诗在理解上见仁见智,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步入迷津,没能探到诗的真正旨意。只要认真地对诗人的身世、思想、遭际及其所处时代做一番研究,就会知道诗人不至于沉沦于大量地去表现卿卿我我的恋情中去。 相似文献
10.
邵明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1):133-138,159
作为中外闻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既有“救时”、“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又有通过谋求出仕“得禄”以“养亲”的现实考虑,还有着知难而退的隐逸情怀.在仕与隐问题上,他坚持以“道”进退,主张“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藏器于身”、“进退之当于义,出处之适其时”、“待时而动”.这种矛盾重重的仕隐心态使其诗文创作带有独特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衣若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2)
文章从知识与权力、阶级与文化品味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好古的文化心态.援引古今中西知识概念及文化理论,层层论析,并且从外缘的条件因素进入内在的主观认知,阐释由好古而获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王晓枫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78-80
李煜为词名所掩,其诗歌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通过搜集整理李煜存世的全部诗作及断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李煜诗歌的类型与表现力,可以发现,李煜诗的成就不亚于其词。李煜诗是他人生观的写照,能抒发真实性灵,往往以小见大,语短情长,虚实相生,一叠三叹,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3.
罗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6-40
李颀没有亲历边塞。《百花原》亦非李颀所作。其边塞诗只有五首,既有非常优秀的,也有相对平庸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不上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宜评价过高。李颀边塞诗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15.
张文利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01-105
理趣诗是指既蕴涵哲理性,又具备诗的审美趣味的诗歌作品,理趣诗的创作在宋代出现全面兴盛局面.宋代理趣诗的繁盛,植根于宋代社会独特的文化环境.文章梳理了理趣、理趣诗及相关的几个概念,对宋代理趣诗做了分类研究,并辨析了文学家理趣诗与理学家理趣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中正和谐的哲学中国形象,重情写意的艺术中国形象,含蓄悠闲的文学中国形象。从本质上说,当代台港澳诗人对人文中国的认同,既是为了尽力消减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对台港澳社会造成的负面性影响,也是为在物质喧嚣的社会中生存的台港澳民众找到一个可供精神休憩的稳定而安全的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2):41-44
李贺诗歌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 ,被誉为“长吉体”。“长吉体”具有诗歌题材的虚幻化、诗人形象的艺术化、艺术表现的独特化、语言风格的多样化等艺术特征 ,从而奠定了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艳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99-101,128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浪漫"的特质除了整体作品风格的飘逸之外,还与其大量写作女性诗歌有关。李白900多首诗中,就有100多首诗涉及到女性形象。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题材意象;一是现实题材意象。 相似文献
19.
赵亚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5):59-63
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的剑,我们的先祖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过程中逐渐赋予它以丰赡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某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因而骚人韵士也便常将其作为固定的抒情意象摄入吟篇。太白诗中所透射出的"凌云剑气"是其全部歌吟之精魂,蕴聚着建功立业的英雄壮气,扶危济困的任侠豪气,同心急难的金兰义气,固穷守节的君子正气,傲世独立的隐者骨气,诛强恤弱的仁人怨气,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大唐王朝的勃然之气,华夏民族的浩然之气,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深刻的理智启迪。 相似文献
20.
论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2):1-6
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历来为研究者所注目,然而大多从追索诗歌的本事出发,主要运用传统的“诗言志”的观念,把这些道教无题诗比附为政治遭遇诗;另外解释为诗人与女道士秘密恋爱的本事记录.这两种解诗方法都忽略了诗歌作为有机的艺术整体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内蕴.联系诗人的经历及理想追求,可知这些道教无题诗抒发了诗人人生遭遇的不平心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