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十年代初,在青海文艺工作者中间,开展过一次若断若续的“花儿”学术讨论,从1961年到1963年,先后延续了两年的时间。讨论从“花儿”的发展与提高开始,进而围绕“花儿”的来龙去脉展开争论,形成多种意见的交叉,最后在探讨“花儿”与元代散曲的关系问题上,无形中结束。1986年第三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魏泉呜同志撰写之《青海对花儿来龙去脉的探讨》一文,就是专门研究这一论争的。  相似文献   

2.
花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气息、浓烈的艺术风格震憾着千万人的心扉,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据花儿的流传地域,花儿可分为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和宁夏花儿,它们各有特色,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儿茶园”是近年来在青海各地兴起的融花儿和饮茶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花儿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花儿茶园”在培育花儿歌手、满足城乡群众对花儿的需求、弘扬和传承花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由于“花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许多“花儿”中都涉及到了当地群众的饮食习俗。文章通过对“花儿”的研究,具体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运用人们不大采用的方法,从人们不大习惯的角度研究临夏“花儿”歌词的艺术性的文章。我们打算从一首首临夏“花儿”作品入手,通过对它们艺术表现得失的考察,来探讨临夏“花儿”发展和创作的艺术方面的某些规律。临夏“花儿”是西北高原两大派“花儿”中的一派,其流传范围比另派“花儿”为广,包括甘肃的临夏、东乡、和政、康乐、永靖、皋兰、广河,青海的民和、乐都、湟中、湟源、互助、大通、循化、化隆和宁夏的西吉、海源、固原、同心等地,要对这些地区的所有“花  相似文献   

6.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7.
青海“花儿”的音乐特征及其继承与发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介绍青海"花儿"的内容和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对不同民族"花儿"的特.点作了剖析,并就"花儿"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得知,1961年5月、6月之际,青海曾发生过一场关于花儿的提高和发展的论争。 这场论争的起因 这场论争是由周朗发表在《青海湖》1961年第5期上的一篇题为《花儿浅谈》的文章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些地区的一种颇有特色的民歌,解放以后,随着民间文学工作的开展,它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了。然而, “花儿”这种民歌在形体上究竟有些什么特点?怎么样的歌才能算做“花儿”?这个相当根本的问题,即使在“花儿”产区之一的甘肃也还不是研究得十分清楚的。由于“花儿”研究工作的一向薄弱和介绍工作的粗疏,这个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把人们搞得更胡涂了。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担心: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否认清“花儿”的真面目。“花儿”的形体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格律上。为了消除和防止由于以讹传讹所产生的对“花儿”形体特点的误解,认真而刻入地探讨它的格律,是“花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12.
花儿,也可称其为少年,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八个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民歌。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广大民群众喜爱,在我国民间歌谣的百花园中,显得尤为鲜艳夺目,别具一格,堪称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艺术奇葩”。本文从花儿的定义、特征、分类、格律浅议花儿,旨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使读者对花儿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悠悠岁月,积淀了青海丰富灿烂的文化。无论是民俗还是宗教,不论从城市还是到乡村,载歌载舞的节日,精彩纷呈的盛会,都赋予这方厚重美丽的热土神秘、犷远的地域特色和浓郁、强烈的民族气息,千年不化。 走进青海,歌如海,舞如潮。青稞蘸绿、菜花铺金的季节,嘹亮的“花儿”(青海的民谣称为“花儿”)自田间或原野飞出,此起彼伏,绵绵不断。河湟“花儿”、藏族“拉伊”,土族婚礼曲、回族、撒拉族宴席曲、蒙古族“高林道”,汉族平弦、贤孝等群众参与性极高的民间艺术活动遍及乡野,随处可见可闻。 景色宜人的夏季草原上,人们盛装云集…  相似文献   

14.
“花儿”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一种民歌,深受汉、回、土、东乡、保安、撒拉等六个民族人民的喜爱。对于这种民歌的大规模搜集与研究,开始于三十年代,以甘肃榆中张亚雄先生的《花儿集》为代表。解放以来,“花儿”的搜集整理工作成绩显著,研究论文也时有披露,这两方面,以青海、甘肃的工作搞得最好。尤其是近年来对  相似文献   

15.
“花儿”是青海、甘肃、宁夏以及新疆的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的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山歌。它源远流长,在文学和音乐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明清以来的文人骚客在诗文中对它有过不少记录、描绘和评价,这些诗文对于我们认识花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17.
“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是这几个省区的汉、回、藏、保安、撒拉、土、东乡民族十分喜爱的民歌。 “花儿”又名“少年”,是男女青年倾诉情爱的心曲。“花儿”还被称为“野曲”,顾名思义就是只能在村庄以外的田野、深山演唱。有首“花儿”唱到:“花椒树上你甭上,上去时刺尖扎哩;庄子里头你甭唱,老汉们听见时骂哩。”由此可见,演唱“花儿”是有地域限制的。 而“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刀架上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这首脍炙人口的花儿,真挚地表达了西北劳动人民对花儿的无比喜爱。 “花儿”按…  相似文献   

18.
“花儿”也叫“少年”,是一种民族民间歌曲,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回族、土族、东乡、保安和汉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花儿”音乐,曲调高吭、豪放、悠扬婉转、跌宕起伏,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花儿”音乐都有标题,称为“令儿”,它一般以流行地区(如《河川令》、《马营令》)、民族(如《土族令》、《保安令》、《撒拉令》),或以衬词(如《尕马令》、《咿呀咿令》)命名。  相似文献   

19.
概说一、花儿学名称的来历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二、花儿学研究的范畴。1、花儿作品的收集、整理。2、花儿的演唱、创作。3、花儿学资料的积累。4、花儿学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北口传民歌"花儿"中的牡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儿”是中国民间歌谣体裁形式,主要流传在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地区,不仅在汉族群众中流传,也深受当地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群众喜爱,并因语言与曲调的差异形成众多分支。它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在唱词中用“花儿”喻姑娘;起源于清代,也有人将其追溯到唐。“花儿”曲调总的特点是高昂优美,展示着黄河上游高山草原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