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以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陕西省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定,得到“跳跃式”的陕西省城市等级结构分布图;通过把西安与国内其它25个省会城市及4个直辖市的综合实力进行比较,显示出“承上不启下”的“孤岛型”的西安城市区位特征;认为陕西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数个大城市,西安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在发挥西安“承东启西”功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培植西安“承上启下”的功能,重视培植西安与陕西省内城市乡村的辐射力及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体部分,明城区中的历史街道同样是城市性质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明城区改造后城市形态的变化在街道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通过对南大街发展现状的分析和评价,对不同时期南大街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在街道尺度、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体量、空间序列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指出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街道历史形态的变化,由此总结出街道建设改造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希望从中可以探讨出古城西安保护与更新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的“显在的样式”包括各民族文学不同的表达形式、语种、文学样式、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国文学的多民族特征表现出“独享”向“群体共享”的发展趋向和复杂的“独享”、“群体共享”与“部分共享”并存的多重特性。中国文学的“隐性式样”则是制约和影响中国文学精神形成与文学发展历史轨迹的各民族复杂的文化形态和关系。传统文学史写作中线性的历史时序,忽视了共时性的历史空间各民族文学间的影响和融通。文化、语种、文学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并整体推进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史结构中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历史上有十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的冲天大将军黄巢和明末闯王李自成也在这里建立过农民革命政权。前后历时一千一百多年。西安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重要舞台。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建制、规模、人口和建设成就,在国内、国外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外城市建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辉煌的篇章。“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古城西安获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西安“旧貌变新颜”,焕发了新的青春,成为一座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成为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了适应西安日益发展的形势需要和满足中外人士希望了解西安历史的愿望,陕西省委指示省博物馆、文管会组成由工人、干部和专业人员三结合的编写小组,在武伯纶同志原《西安历史述略》(一九五九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这次修改,突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条红线,着重阐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伟大真理,并结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新收获,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新的分析和探讨。全书共七章,十八万字。为了先饷广大读者,我们拟将其中主要内容,即:周、秦、汉、唐部分连续在本刊上发表。同时也带有征询意见的性质。恳望同志们将看后意见及时报告本刊编辑部或省博物馆《西安历史述略》编写组,使这部著作更臻完善,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5.
对大遗址在西安新城市定位下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西安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之地,也是中国大遗址资源集中分布的城市之一.目前西安确立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战略性目标,为应对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大都市定位目标给大遗址保护利用带来了历史发展契机,也带来了新的要求,研究旨在为充分认识和发挥大遗址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在城市社区层面,随着单位制逐渐解体,城市社区进入了后单位制时期,并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治理形态从“管治”到“自治”、邻里关系从“解体”到“重构”、社会阶层结构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分异与隔离。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西安文化产业特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特区”在中国大陆的成功实践,“产业特区”的建立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笔者正是在上述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建立“西安文化产业特区”的构想.本文首先运用“增长极”理论和“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分析了建立西安文化产业特区的理论依据,接着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社会综合优势”三方面剖析了建立西安文化产业特区的现实基础;最后从实现西安经济赶超东部沿海城市,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增强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指出了建立西安文化产业特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文化“软实力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文化和“软实力”两个概念的内容,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及发展模式。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打造城市品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和引进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发挥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改革开放“窗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根本方面。西安作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在西北、西部乃至全国的独特的比较优势,使其可以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之一,发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作用。本文探讨了这种“窗口”的特征和作用,认为西安成为“窗口”是有坚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面对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西安要发挥“窗口”作用,必须在改革开放中有所突破,以这种突破性制度创新为西安的跨越或大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并且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改革开放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鉴于西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基本上是拆旧盖新、拆新盖新,这种建设方式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古城遗址(包括皇城遗址),在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保护的建议:名城及村镇街区的保护既是政府主管主导,又是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共同事业;应以“活态遗产”保护,对西安周边古村镇可以进行异地保护与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以史前文化遗址为基地,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内陆地区的物流经济国际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物流经济国际化建设进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通过选取地处内陆的西安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把与物流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西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风险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构建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使用熵权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物流枢纽建设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综合评估,探讨西安的物流经济国际化风险及应对战略。研究认为,西安物流经济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物理网络、业务网络、管理网络、环境网络分别处于较低、较低、较低、一般等不同程度的风险范围;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产业结构将逐步得到重塑,中国内陆地区的物流经济国际化发展程度将得到大幅提升,作为“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的关键连接节点城市,西安要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全面风险管理,建立亚欧国际物流通关协调机制,完善国际物流服务业的匹配工作,进而整合全国物流资源,集结中转大宗货物的中心平台,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联合或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延伸全球服务网络,助力内陆物流经济国际化建设,进而全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内陆循环经济开放新高地。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北京城中轴线可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全面小康的概念及地区经济特点,对目前西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基础进行客观的评估,运用线性和非线性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西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方案的量化分析,选择了一条既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兼顾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小康各项指标,且具有可操作性及实现条件的最优发展方案,阐述了西安未来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和美好远景。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宋代城市新兴商业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在宋代得到了空前发展;开放的城市格局促进了人口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集中体现在牙人、行会和伪钞3个方面;面对新形式,宋廷没有囿于传统,裹足不前,而是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历史文化与城市品牌经营--以西安市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安的现实角度出发,指出历史文化对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城市经营模式的实质分析,指出西安城市经营应采用环境经济模式。并提出西安在以历史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时,应着重从经营思想规划、塑造品牌城市和经营谋略推进等3个方面入手,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西安市发展农业旅游具有资源、市场、区位等多方面的优势。从市场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看,西安市农业旅游前景广阔,其城郊可以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农业旅游目的地。通过对市民近程出游行为的分析,确定了西安市农业旅游发展的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并对未来游客规模进行了初步预测。西安市农业旅游市场开发应坚持政府主导、"精品"带动、旅游形象拉动和客源转化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17.
试论西安近郊文物大遗址区的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城市近郊文物大遗址的特殊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西安市城市近郊文物大遗址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西安市城市近郊文物大遗址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八省客长是清代重庆最具影响力的移民团体兼商人团体。他们曾经参与了大量的商业纠纷调处活动。本文利用清代《巴县档案》对于此类案例进行的研究显示:清代重庆移民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商业纠纷调处提供了比较有效的协调与缓冲机制,清代重庆的商品经济发展也使商业纠纷调处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遵从规则、理清事非、明确责权的独特模式。但是从八省客长调处商业纠纷的具体做法来看,这一团体并没有成为独立于地方官府进行纠纷调处的公共权威,为迎合地方官府的利益诉求而牺牲公平、正义的情况时有出现。另外,本文所研究的案例也反映出:清代重庆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多元的规则体系,将国家制定法、商业惯例、契约、官府行政命令、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有机地整合于其中,但是当这一规则体系遭遇官府操控的潜规则时,却往往会被后者所干扰和侵蚀。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才是实现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手段.人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对经济社会发生影响.因此,人才系统的要素、结构决定其行为和功能.西安市人才资源不能有效产出的根源在于人才系统整体性结构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