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尽管适应特定时代产生的传统诗词样式在剧烈变化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心理、读者需要乃至文学语言发生深刻变化,会出现适应的困难,但是,传统诗词样式同时具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机制,其内涵、韵律体系、文体语言等,始终都在不断调整,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制只要积极发挥作用,传统诗词样式就可以超越时代的局限,作为对现代新诗的重要补充,为中国诗歌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具有两种"传统":其一是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其二是新诗自身的传统。一方面,新诗从情感、趣味到语言形态等全方位地与古典诗歌建立着联系,另一方面,新诗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新诗在创作主体、文本、形式等方面均已获得自由、独立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刘金冬强调了新诗与传统的联系,指出新诗本身就是传统的产物,新诗的发展已构成了自己的传统,即新诗的诗形与诗质就是中国新诗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诗研究者,我最感兴趣的是林庚先生立足于现代新诗创作,把古典文学纳入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对待的独特思路。他多次强调自己的兴趣始终是新诗创作,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是为新诗创作服务,而不是为了过去而研究过去。林庚先生之所以把中国视为诗的国度,以诗歌为中心来写中国文学史,在研究中强调总结中国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强调重视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不太重视社会历史背景等外部因素,都与他这种在研究唐诗的时候想着新诗的问题意识和文学史眼光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龚奎林是从"五四"新诗的主体和创作角度看待新诗与传统的联系的,从而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夕诞生的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两者关系的考察,认为两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又有重大的变异与发展,笼统地说"断裂"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8.
黄雪敏认为,新诗在确定现代汉语为诗家语,抛弃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之日起,就开始了自身传统的探求与发展,并在不断地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发现传统",将流传下来的富于生命力的因素整合到现代汉诗中.  相似文献   

9.
英美意象派诗歌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诗歌理论不仅直接加速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参与和影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理论的建构。论文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影响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梳理,以期揭示其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我们可以从与古典诗歌的对比、翻译资源、独立人格、探索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新诗传统的内涵。新诗并不亚于古诗,其近百年来的道路越走越宽;译诗应被看作新诗有机的组成部分;新诗传统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诗人的独立的艺术人格的获得。  相似文献   

11.
形式是确定诗之为诗的重要艺术因素之一,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因此诗的形式建设(包括诗体建设)是诗歌艺术探索的重要方面.这当然不是说,诗歌与内容无关,而是说它们的关系比较特别,对于诗,没有形式,内容将无所依附,而形式主义的形式探索同样不具有诗学价值.优秀的诗是以形式为基础并与内容达成和谐整体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律诗定体>一书,在诗律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价值在于,它首次提出拗救的观念,开创了有清以来诗律研究的风气;它提出忌孤平的思想,与拗救观念一起,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论调,有匡正之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自由体诗是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催生了新文学革命,白话代替了文言,新体诗代替了旧体诗,白话成为自由诗的基本特征;现代诗人接受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的文体形式成为其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具体表现;现代诗人具有了平等、民主的观念,白话、自由体诗成为诗坛主流,民歌体成为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诗体发展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中的核心意识。“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远古时期就已萌芽,而后经过儒、道、禅三家向三个不同方向发展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从三家“和”的共同之处,我们也获得了“以人为本”以及“和谐共生”的现代启示,用以指引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韵文甚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命运 ,在目前商品经济大潮和伴随而生的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冲击之下 ,的确处于备受冷落衰徽境地。倘若我们放眼前瞻 ,使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现实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我认为传统韵文的前景仍有其光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国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国学分“经、史、子、集”四科,“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子”是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集”是中国人的情怀。四者共同构成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当今世界的种种危机,使人类生存遇到了空前大挑战。种种危机之源乃在于人心危机、人性危机。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执中、贵义贱利、天下为公等八种基本素质,以及其所具有的共生、共存、共荣的世界精神与“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追求,无疑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人心、人性之危机,对未来世界和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诗二次革命"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革命有其自身的特定内涵."中国新诗二次革命"论者所提出的现实根据和诗歌目的、理论主张、实际内容等均不具有革命性的实质,"二次革命"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诗论,尤其是20世纪的诗人诗论,对现代诗歌的最主要形式--自由体抒情诗的各主要因素均有大量讨论和争议,举凡与现代诗歌的革命性、抒情自我、客体性、语词工作机制、韵律、自由体等要素相关的论题,都是被不断重提并始终开放的.这些反复探讨并非是仅着眼于对一种诗体的理解,而更关乎本体论意义上的对何谓"诗"的探寻,以及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对诗歌创造生成秘密的求索.对此进行综合考察,将有助于对西方自由体抒情诗形成相对全面的认识,进而帮助读者理解"诗"本身.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论的“传统性”指它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特征,“现代性”则指它所隐含的现代文论因子及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古代文论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反思和清理。一种普遍的误解是以为西方文论都是大部头的体系性著作,对“西方”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中西比较”这样的研究方式几乎是不成立的,因为它将原本庞大、复杂的文化发展过程大大简化、割裂,抽取出一些所谓的特征来进行比较;如果一定要比较,至少要在中、西、南亚3个传统之间进行。历史在变化,不可能“回到”古代文论,只能不断地学习它、使用它。学术研究的要义是把问题搞清楚,不能把纯粹的学术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或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汉字与汉诗的神圣性获得古代诗人的自觉坚持与守护."文学革命"对汉字与旧诗的清理与批判,为新诗的发展埋下了积重难返的隐患,最让人痛心的或许是"圣言痞说"现象:不少"诗人",丧失了对汉字与汉诗的基本敬畏之心.新诗的发展又到了关键时刻,急需"否定之否定"的批判与清理.据此,我们提出"新诗革命"的主张,希望通过冷静的批判、有序的建构、合理的创新,廓清新诗的混乱现状,厘定新诗的发展方向,确立新诗的汉语特色,以此恢复诗歌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定位,再次激活新诗的内在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