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正>孩子不懂爱不爱,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我曾看到国外一个机构做的小调查,向一群4~8岁的孩子提问:爱是什么?结果却出人意料。8岁的女孩贝丽卡说:"我奶奶得了关节炎,再也不能弯下腰来涂脚趾甲。于是我爷爷总是给她涂,甚至当他自己的手得了关节炎也是这样。这就是爱。"7岁的诺艾尔说:"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每天都穿着它。"6岁的克里希说:"爱就是出去吃饭时,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条给某个人,而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给你。"  相似文献   

3.
温馨的诀别     
那时候,父亲患了癌症,我又不得不赶时间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苍白的脸。而父亲稍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着十几条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父亲。他已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只要我在他身旁,他脸上就呈现出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  相似文献   

4.
拳手的自述     
皮特 《快乐青春》2014,(8):29-29
一位俄亥俄州的拳击冠军向人讲述他的夺冠经历:那时我18岁,身高1米59;而对手30岁,身高1米79,并且获得了全州拳击比赛的三连冠。当我上台挑战他时,不仅下面的观众,连我自己也认为这是毫无可能的事情。一开始,正如所预料的那样,他的拳头又狠又密,我满脸是血,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相似文献   

5.
杨山是位值得研究的诗人。他写诗的高峰期不在青年,而在五十五岁以后。准确地说,是从新时期开始,他是诗龄愈高,诗情意浓,诗心愈炽。诗,是他的灵魂,是他的生命。他守卫着诗坛就如同忠诚的战士守卫着阵地。他在《致方敬》一诗中,称自己为“不撤退  相似文献   

6.
卡玛 《家庭科技》2006,(12):36-37
初中时,我特别喜欢我们的数学老师。那一年他35岁,给人很成熟的感觉。我的数学成绩很好,他挺偏爱我的,而我也把他当成了精神支柱,每天只要能看见他,我的心里就特别踏实。记得有一次他  相似文献   

7.
未遂的感恩     
佚名 《家庭科技》2010,(7):10-11
17岁那年,我在离家四十多里地的县城读高中一年级。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一本外国文集,其中有一段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杰克是一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在他16岁那年的感恩节,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想到了感恩。  相似文献   

8.
在"宰我问丧"中,宰我在面对亲人之丧时食稻衣锦而安,而君子则表现出不安,孔子因此而批评宰我不仁。宰我不仁的重要原因在于宰我之安是与身体的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的,身体是自我封闭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宰我不顾亲人的死活而独自享乐。君子则与宰我不同,打破了自我中心,打开了封闭的自我,打开了心门,保持一种好客状态,欢迎他者闯进自己的内心,打扰自己的宁静和乐。正是因为他者的打扰,君子无法固守于自我,始终为他者的生死存亡感到不安,总感觉自己对他者的生死存亡负有责任,总认为他者的悲惨处境是自我的无所作为造成的,因此产生一种羞耻感、愧疚感,从而主动地承担起为他者的责任。仁学的这种不安对于当今时代重振伦理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10.
李春红 《南方论刊》2005,(10):60-61
一、问题提出二、问题分析三、辅导过程“我是一位岁的女中学生。最近我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男生,他英俊高大,爱好体育运动。我一天不见他,心里就很失落,总想找机会和他接近,但又没有勇气对他讲。我好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学习。我们班上很多同学在一起时总喜欢议论这个女生那个男生的,而且很多都有对象,我们这样算不算是早恋?面对自己对异性的好感或异性对自己的好感,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高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特别是关于早恋,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观念变化很快,也很前卫,中学生恋…  相似文献   

11.
一位建筑设计师为设计世界一流的园林而伤透脑筋,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苦思索,也拿不出一套满意的方案。有一天,8岁的儿子闯了进来,说要助爸爸一臂之力。设计师不耐烦,想把儿子支走,叫他去外面玩。儿子不肯走,他就想了个办法:让儿子自己玩,这样就不影响他的工作了。他拿起一本杂志,从中撕下一张世界地图,用剪刀剪碎,然后将这些碎片和一卷胶带交给儿子,说:"这是一张剪碎的地图,看看你能不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成长,是中西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郭沫若思想发展的进程上,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不能不说是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郭沫若自己就多次谈到了这一点。他说:“我和周秦诸子接近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最先接近的是《庄子》,起初是喜欢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章,后来也渐渐为他那形而上学的思想所陶醉,这嗜好支配了我一个相当长远的时期,我在二十年前曾经讴歌过泛神论,事实上是从这儿滥觞出来的。”又说:“我爱我国的庄子。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泛神论)。”等等。其实,泛神论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并不只是庄子的特产。在  相似文献   

13.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是他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紧张充实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相似文献   

14.
歌唱家帕瓦罗蒂的出身并不好,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选报了师范学校。17岁那年,他开始在一所小学教书。也就在这年,他曾当着世界男高音贝利亚米诺的面说:我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于是,帕瓦罗蒂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相似文献   

15.
高钢 《家庭科技》2000,(9):39-41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小学时,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  相似文献   

16.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其《思想录》并不因为他的短命而短命,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就出自那部小书。记得我在为《青年思想家》撰写的卷首语中曾经用这句话做过标题。那时的懵懂认识一度让我跟着帕斯卡尔呐喊了小小十年。  相似文献   

17.
我和妻是在一次各自为正方、反方的辩论赛上相识的。步入“围城”之后,这嘴上互不相让的“惯性”竟成了我们之间的一种美丽的“毛病”。 有时唱的反调其实是“新调”。打小就喜欢冷色调的妻所有的衣物不是灰的就是蓝的,要不就是黑的,她还挺有歪理,说什么冷色调给人以成熟、稳重的感觉。我终于忍无可忍,将了她一军:“你逃避暖色调,恰恰暴露出你不敢显示个性,压抑自己对生活的激情。”尽管她回敬了我一句“你这是偏见”,但她在自己30岁生日时,偷偷地买了一件红T恤衫,悄悄穿上后,同事称赞她年轻了五六岁,她才开始不时地穿些比较艳的衣服。我暗自为自己的反调改变了她的偏好而高兴。 有时我的反调其实是“变调”,也就是从辨证法的角度表明我的见解。孩子3岁时,妻突然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愣说弹电子琴  相似文献   

18.
我6岁以前的记忆里没有他。13岁以前的记忆里,他的形象完全模糊。一年365天他有300天在外面跑,演戏或者找戏演。他偶尔回家一趟,除了递给妈妈一沓钱、吃一顿饭,就是躺倒在床上呼呼大睡。我不记得他是否曾坐下来和妈妈好好说过话,也不记得自己是否曾坐在他膝上撒过一回娇,  相似文献   

19.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女儿从两周岁上幼儿班起的一句口头禅。女儿爱劳动,不满3岁,就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刷牙、洗脸。一次偶然的机会,3岁的孩子开始了第一次不仅仅是“自己事情”的劳动。 那天,我适逢休息日在家掌勺。妻未下班,我等鱼下锅才发觉调料酒瓶已空。“梦琦,买料酒去。”女儿一听招呼,马上放下手中玩具,一手接过酒瓶,一手拿钱,一路蹦蹦跳跳而去。我略感担心,就灭了火。还未走到门口,女儿已啼哭而归,只见她手握半截酒瓶,脸上挂满了泪花,一双大眼充满了怯意,似乎等着挨骂。“别哭,换个瓶子再去。”我意识到应该让她锻炼锻炼。  相似文献   

20.
活埋和埋活     
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知识界的百岁老人。不知为什么,他的家人只说他99岁。邻居们笑着说:"几年前他就是99岁,总也活不到100岁,也总不会生病。"老寿星自己承认是103岁,他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口齿清楚。简直是成精了!他并不是生活在农村(据说百岁以上老寿星大都生活在乡村),也不是没有文化、生活简单,而是一直生活在大都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