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2.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3.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后半期西方重要的绘画艺术流派。莫奈是印象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对印象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印象主义之父"。文章分析了莫奈绘画的艺术特征,明晰莫奈及印象主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83-87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启人,是"心理学派"先锋实验者和领袖,她把现代主义心理小说的各种可能性发挥到极致。她在创作上,对印象主义美学观有着高超的驾驭。其创作的经典小说《雅各布之屋》,通过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印象塑造人物,采用很多看似散乱的主题,以及由印象组成的各种"存在的瞬间",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讲述小说人物的内在真实。小说融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写作手法,引领了20世纪初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李一鸣 《南方论刊》2012,(10):94-96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画创新成为必然的选择。周韶华提出“横向移植”理论,对于中国画创新的路径选择而言,主要包括观念更新和技法融合两个方面。所谓观念更新,是指在艺术观念上与现代精神接轨,通过喻意象征的强调与诠释,创造中国画新的传统。技法融合则是指将东方的“线”与西方的“面”融合,把色彩与水墨融合,在绘画语言、形式和材料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是20世纪初对小说创作进行革新的作家之一,倡导在小说中运用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福特的代表作<好兵>集中体现了其小说必须展示印象的创作理念及其印象主义创作方法.叙述主体的主观道德印象主义、跳跃式的时间转移、色与光的视觉效应,这些印象主义创作技巧的运用,不仅使<好兵>具有丰富的现代主义意味,也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斯蒂芬·克莱恩在其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独特的 ,主要表现为 :运用了印象主义手法 ,着重个人感受 ;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散文风格 ,简洁明了  相似文献   

8.
姚国文 《徽州社会科学》2008,(8):32-32,33-34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它蜚声画坛以来,有关评论研究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许多画家开始重视它,研究“新安画派”的人是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笔者多次看过有关陈述“新安画派”的文章及专著,仍觉意犹未尽。现仅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涵义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的肤浅之见。以求正方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绘画(国画)有它独自的特点。这除它所使用的工具“柔毫”、宣纸、颜料和由它所决定的技法(骨法用笔)和水墨渗纸所产生的特殊趣味与西画的油料色彩在画布上所显现出来的特殊调子有所不同外,在绘画的总体要求上也是不同的。西画主张形状的切似、色彩的逼真、气势和客观对象的协调一致;而中国画则主讲“气韵生动”。这在中国历代论画之书每多论及。南齐谢赫在《画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法、画品的总的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俞剑华在《国画研究》中说:“气韵乃画家之最高目的,最妙之结晶”,“为国画  相似文献   

10.
翟文铖 《东岳论丛》2007,28(1):113-116
汪曾祺的文学批评以直觉化的思维方式、“灵魂的探险”中的自我表现和“美文”化的文体等特征,显示出了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他的批评背后有一整套民族化的理论,这套理论由语言论、文气说、叙事观三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11.
任承达 《阴山学刊》2002,15(1):47-48
莫奈是早期印象主义的创立者之一 ,终其一生都在坚持印象主义的原则和目标。印象主义就是由他的《印象·日出》而得名。在莫奈的作品中 ,完全以视觉经验感知为首要考虑 ,在追求的过程中 ,他否定并忽视了传统的概念。在掌握瞬间印象以及对光与色的实验上 ,莫奈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 ,以冈仓天心为首的革新画家成立了日本最早的美术学院 ;横山大观等画家在古典画风的基础上作品不断创新 ;京都画坛的画家以日本传统技法与西洋画写实的画风融为一体 ;青龙社推行会场艺术 ,主张绘画直接与人民大众接触 ;现代画家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 ,把浮世绘的美人画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6 0年代以后 ,日本画民族传统的技法仍占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广州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嬗变,形成了以"居派"绘画风格为代表的早期岭南画派。而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之所以出现明显"折衷中西"特征,是与以下四种因素密切相关,即传教士的东来与西洋画的引入、西洋人的文化需求及外销画的市场交易、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以及十三行商对艺术事业的热衷与推动。十三行时期特殊的外贸体制和行商的独特作用对岭南画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岭南艺术家们开放接纳、学习借鉴的创新精神在岭南绘画风格嬗变和岭南画派形成中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5.
鲁丹 《学术探索》2012,(8):164-167
《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与象征主义文学结合的典范,剧情取自比利时象征主义作家梅特林克(Maeterlinck,1862—1949)的同名悲剧。"象征主义"文学主张朦胧意境,强调含蓄,用象征、隐喻、联想、暗示以及语言音响效果去创造深远的诗境。本文阐述印象主义音乐的美学基础、象征主义美学内涵,反观其对20世纪歌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诗人.苏轼在<书文与可墨竹并叙>中写到"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又说文同"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1]对文同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钱钟书<宋诗选注>也说:"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系起来,为中国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2]宋诗的发展历程上文同确有其独特贡献,文同以画入诗,创造了诸多色泽鲜润的诗歌意象,文同还是直接以绘画技法和绘画精品来比拟自然风物的第一诗人.  相似文献   

17.
朱宏 《南方论刊》2010,(6):89-90
色彩对于绘画来说,不仅是表情达意的手段。也往往是画家们苦心追求的形式内容。现代主义绘画作品色彩构成讲究的对比与调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何使色彩获得平衡或秩序感,这其中,形态、面积、明度、色相、纯度等都是左右其表达的因素,其中变化最丰富,对画面作用最大的当推明度因素。它融色彩与黑白关系为一体,从画面造型到空间表达,从视觉基调到情感表达,处处都能找到它的作用。现代主义绘画利用纯粹的色彩与形态,给人以直觉及震撼的感受,如何运用这些因素来拓展绘画语言是本文关心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徐悲鸿试图"以西改中",突破传统绘画的基本格局,这突出地表现在"写实"绘画因素的引入,其在创造观念、造型意识和形式语言等方面对原有系统造成了解构.他的历史作用是他把当时变革者的"以写实改良中国画"落实到了教学训练过程与画面的具体造型表现方式上,并迸一步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以实现他所希望的融合中西绘画长处的主观理想目标.蒋兆和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他改变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理论,力图革除以苏俄素描代替中国画造型带来的弊端,通过对传统的"六法论"和"传神论"的再认识,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提出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画素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西方绘画改革的现状及中国画向传统的回归,使我们应对这种改良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种绘画元素,发展色彩不是艺术向世俗投降,而是艺术向生活的回归,是从大雅到大俗.坚守传统与创新的时代性才是中国画色彩正确的成长之路,着眼于复兴和推动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并拓宽、延伸其表现手法而趋于现代,需要发扬古代重彩绘画勇于吸纳外来艺术精华的传统精神,发挥其融合东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优势特性,结合当代审美观念来反映现实生活,推进中国画表现形态的现代化进程,振兴中国现代绘画色彩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