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重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表现形式。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的,但又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有所不同,它是工笔重彩画的开放形态。关注色彩的语言特性,并积极发掘其材质的表现力,成为当今重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丰厚的传统绘画底蕴以及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入,为现代重彩画无论在色彩表现上还是在材料创新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更具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工笔重彩画临摹课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重视学生对工笔重彩画渊源和发展轨迹的了解;重视学生对工笔重彩画临摹课的目的和学习方法的理解;注重学生对工笔重彩画“写意”精神的体悟;重视学生对临本中语言的研究;强调学生对重彩临本中材料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现代工笔画在色彩表现、颜料研制、开发等方面,部分地借鉴和吸收了日本画的相关色彩元素,使中国工笔绘画的色彩表现能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对日本画的历史演变进程、近现代色彩表现形式和材料技法进行简要概括,并对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日本绘画给中国工笔画提供的借鉴作基本分析,借以说明中国工笔绘画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和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实现自身更大的提高和突破。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了一股“日本绘画热”,日本浮世绘版画以其独特鲜明的东方艺术特有的个性,吸引和震撼了西方文化艺术界,推动了东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对欧洲绘画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最深并产生成效的艺术流派当推法国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而日本浮世绘基本上是由我国唐代工笔重彩演变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隐含在日本浮世绘中的中国唐代工笔重彩画从深层上影响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  相似文献   

5.
现代的重彩画是从传统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的,它是工笔重彩画的开放形态,但又与传统的工笔重彩有明显不同,它正在创造其新的艺术语言体系.近年来,一批工笔重彩画家为建立现代中国画的色彩新体系作了不懈努力,使工笔重彩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具体体现在工笔重彩画在语言形式的探索方面有了全方位的拓展,从而使古典工笔画向现代重彩画转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绘画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重彩画的艺术形式始终存在。这种主要使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的绘画,是中国绘画的绚烂宝藏。上溯原始时代对色彩的最初的尝试,下至当代艺术的视觉震撼,重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色彩明丽的恢弘画卷。通过研究这些不朽之作,现代重彩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重彩画的文化,经历了语言形式的演变,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岩彩画是20世纪在综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日本画和西方绘画部分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画种。它以矿物颜料为主要绘画材料,继承传统工笔重彩的绘画思想,吸收西方绘画色彩的科学原理,利用岩彩材质表现特长,借鉴西方绘画包括日本画在抽象、构成与装饰等方面的绘画技巧,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展现视觉美感,极人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中,色彩原本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使用矿物颜料进行绘画,在历史上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无论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舞蹈彩陶纹盆…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自宋代文人画出现以前一直是以宫廷绘画和民间画师的勾斫赋彩法统治着画坛,自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出现之后,改变了一贯以“勾斫赋彩,模拟对象”,“以形写神”表现技法较为单一的统一局面。元代理论家汤垕站在文人画家立场上,在元代文人画已形成气候的情况下,根据宋代文人画理论精神,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绘画的“写意”说,对中国后世绘画产生着重要影响,出现了明清以降中国画坛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多元局面,水墨写意占据画坛主流。继之而起的一代写意大师徐渭,以及涌现出如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枫眠、李可染大师级艺术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创造出中国水墨精神世界,为中华文化作出非凡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工笔人物画开中国传统之先河,是我国最早形成的一种绘画形式。如何再认识、再理解工笔人物画,是当代工笔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对工笔画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微观上看,工笔人物画在千百年的变迁中,一直保持着以线立骨、以意赋色、以形写神和意象布局等艺术特色,并以此构成符合中国人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如今当代西方艺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每个角落,工笔画吸收西画的素描和造型观念,在传统工笔画线条造型的基础上,将新的线条引入其中,并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情感氛围,在描绘现实人物的生活与形象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重彩画历史的回顾 ,追根溯源 ,深入探讨了现代重彩画的艺术语言 ,指出现代重彩画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 ,是汲取西方艺术营养后以新的绘画形式充分表现东方艺术神韵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重彩画快速发展,形式风格多样,但大多陷于制作或吸收西画因素过多。作为民族绘画,重彩画应深深积淀于民族土壤之中,传统绘画的精髓——气韵和意境不能丢失。试图从材料制作和色彩方面,探讨当代重彩画的气韵和意境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宝库中,文人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宋元以降,一直占据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文人画以她独具的魅力至今仍在扮演着重要角色1985年以来,理论界曾有李小山等提出过“中国画危机”论、“穷途末路”说(这里提到的中国画当然就是文人画)。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985年以后的中国画坛,以传统文人画为基础,吸取丁现代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成了一种新文人画模式,而且风靡画坛,被冠以“新文人画”称谓。这种现象,再次体现出文人画的强大生命力。那么,什么因素使这种以宣纸、毛笔、墨汁为工具材料,以用线用墨…  相似文献   

13.
工笔重彩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它注重意象的营造,表现风格与写意绘画中的写意性有着同源的特征。文章分析了传统写意美学与工笔重彩绘画的关系,以及"写意性"与写意、写意画的区别,对工笔重彩的写意性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力图揭示体现工笔重彩绘画的写意美的艺术文化本质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工笔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以来,一直以精谨细腻、形神兼备的风格在中国画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依据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提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文艺发展史观,将古今工笔花鸟画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在花鸟画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构图形制与色彩体系、材料技法与艺术风格、风骨气韵与审美意境等几方面探讨,以期寻求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主体取向。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为当代工笔画的复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工笔重彩艺术在新的语境下重现生机。但因为艺术家多有着迫切的发展心理,在国门突然大开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引导,故此在对异域艺术因素的借鉴上产生了盲目性。由于创作上缺乏对传统的承接,使中国画的民族性受到了忽略。工笔重彩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因此,艺术家既要借鉴其他画种的长处,又要保持民族性;既要发扬民族传统精髓,又要表现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国重彩艺术的未来才会既有现代感,又能表达画家个性,并且在本质上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6.
刘继兴 《社区》2012,(20):41-41
被徐悲鸿誉为“500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具全方位的画家:无论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但他却从不画虎,并曾专门手书“大干愿受贫与苦,黄金千两不画虎”以明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李唐绘画作了研究。其一,从山水、人物、画牛等三方面对李后的绘画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画风之渊源、演变和发展。其二,评述了李唐在中国古代画史上的地位。李唐创立的“水墨苍劲”之“大斧劈皴”山水画,不仅确立了他在南宋山水画坛的“首席”地位,同时影响深远,成为中外山水画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祖师;李唐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之人物画,开拓了宋代人物画之新的表现内涵,增强了表现力度,同时在表现技法上也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境。其三,对李唐现存画迹进行了考索。  相似文献   

18.
石涛是一位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其绘画理论著作《石涛画语录》,深入、具体地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理论,阐明了绘画艺术的本质、目的与方法,明确地提出了“师古化之”、“借古以开今”的艺术主张,认为艺术家必须立足于客观的生活,其创造的作品才会有感人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0.
北京画派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吴仲康是一位颇有造诣和影响的京派画家。吴仲康师从曹克家,学画从工笔动物入手,师法自然,并借鉴西洋绘画艺术手法,作画写猫见长。此外,吴仲康先生还是画界的一位活动家,热心举办画展活动,是多次画展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并与许多画家都有深入的交往,是一位对北京绘画艺术作出过贡献的京派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