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古都金陵奏响了她的序曲。“2006新春’丹青琴韵古琴中国画雅集”首次用现代方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通感。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和著名画家张友宪先生联袂出场。龚一先生现场演奏了古琴名曲《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张友宪先生历时近一年,创作的12幅以古琴曲为题的中国画现场展示,一边是韵远出凡尘的古琴曲,一边是无声胜有声的中国画精品,有声有色,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古琴曲《酒狂,》对于认识魏晋时期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的意义。而姚炳炎和龚一先生的打谱,形象生动地再现出了作者醉酒癫狂的状态,被视为古琴打谱成功的典范。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打谱采用不同节奏形式的表现效果进行比较,对进一步了解我国古典音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采访前,上网搜索杨致俭的资料,发现媒体报道非常少,倒是百度百科中的个人简介让人眼前一亮——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却师从当代两位古琴泰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南龚北李",即中国琴会会长龚一先生和中国琴会荣誉会长李祥霆教授,深入学习广陵派、虞山派经典曲目,并钻研古琴斫制技艺。如今,他担任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忽然间,明白了他把琴馆取名"幽篁  相似文献   

4.
陶静  姚媛媛 《金陵瞭望》2011,(17):46-48
2009年11月,古琴世纪三人行,在南京举行,演奏会的三位主角分别是当今著名的古琴大师龚一、李禹贤及青年古琴家马杰。他们是谁?与琴结缘,南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多少高山流水的佳话发生在南京?而今南京的古琴界,又在续写着怎样的传奇?  相似文献   

5.
古琴文化的当代发展是一种新的文化建构过程,资本转换成为历史记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文化表征之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与利用、文化主体社会角色分化而产生的不同需求等外在社会因素对传统古琴文化内涵的冲击,导致了人们对古琴传统边界当代消解和古琴现代文化表征多样化的疑问.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公共文化视角对古琴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戏画为何物?戏画,其实就是中国戏剧人物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我国已故著名画家关良先生。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中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家。其中国画《戏剧人物》等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戏剧,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国  相似文献   

7.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出于对《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中“君在湘江头,儿在湘江尾”两句的附会,在该诗的整体基础上进行增删而成。古琴音乐创制在历代典籍中寻找曲词文本的传统,《湘妃怨》与《古秋风》自身音乐属性的相似,琴乐良好的大众传播基础,导致了所谓“李白《秋风词》”的产生和广泛误传,并在当代通过发达的出版业,在一般作者、读者以及非古代文学专业方向学者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兼具小说家、琴史学者与古琴家多重身份的郭平,沉潜多年出版了古琴题材长篇小说《广陵散》。他对琴人命运、古琴流转、时代更迭的描摹不仅饱含着对“高山流水”知音精神的缅怀,也探讨了雅与俗、传统与现代、文化精英与商业资本等看似悖论式的命题。小说中,郭平将声音叙事与细部修辞相结合,使得小说具备了可视性和可听性特质。音乐性元素的融入也为文本内部的知识性内容、叙事节奏、嵌套结构等增添了丰厚的文人意趣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仲立斌 《南都学坛》2008,28(4):37-38
汉代琴曲《广陵散》讲述了聂政刺杀韩王替父报仇的故事,是一部反抗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其激昂慷慨的旋律,以及主题在全曲中的贯穿发展,形成了主题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达到了直露与外向揭露社会现实的目的,这与中国传统古琴曲"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琴曲《广陵散》这种充满戈矛纵横的杀伐之气的作品,在中国传统古琴曲中极其少见,是汉代炽盛复仇之风在音乐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国画变革思潮中,广东和北京、上海一同成为最为重要的地区,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于1917年手书《万木草堂藏画目序》,拉开了现代中国画变革思潮的序幕,产生了深远影响。20年代,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在广东提倡新国画,宣扬国画革命,形成较大声势的国画变革思潮,他们试图借鉴西洋画与日本画来改造中国画,寻求发展中国画的新途径。与此同时,“新国画”遭到1925年在广州成立的国画研究会激烈反对。黄般若、李凤廷、张谷雏等人主张弘扬国画传统,并指出中国画的写意特征符合世界艺坛正在兴起的表现主义艺术趋向。20年代的这场争论,在40年代广州再一次兴起。广州的国画变革思潮及弘扬传统国画精神的观点,有力促进了中国画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11.
程世佐 《新天地》2017,(6):36-37
40年前,1977年8月20日,美国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一艘名为"旅行者2号"的空间探测器,上面装有一张珍贵的镀金唱片,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其中只有一首乐曲来自于中国,那就是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曲《流水》,如今这首曲子还在悠悠渺渺的外层空间中播放着,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里寻找人类以外的知音. 整个20世纪留有录音的古琴大家中,管平湖先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琴界内外的普遍公认.今年他诞辰120周年,也是他逝世50周年,时间并没有冲淡后人对他的敬仰,他甚至已经变成了古琴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相似文献   

12.
依据《五柳先生传》没有提及躬耕这一对陶渊明至关重要的经历,以及陶渊明强烈自我认同意识,《五柳先生传》应作于早年。不能以五柳先生形象与陶渊明存在着差距,或以现代自传观念否定《五柳先生传》的自传性质。陶渊明自我描述的变动与差异,必须放在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复杂互动中考察。对《五柳先生传》性质及作年的深入讨论,有助于反省自我描述与认同关系、自传定义、自传判定标准及古代自传创作传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美术界的张吴之争,主要围绕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思想、张仃先生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以及二人争论的焦点——笔墨展开讨论,最终深化为一场激烈的学术论辩。这场学术论辩的参与者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阵营:以张仃、关山月、潘絜兹等老画家为代表的口号派,认为笔墨是中国画安身立命的根本,否定了笔墨也就否定了中国画;以郎绍君、洪惠镇、陈传席等为代表的传统派,对于笔墨等于零思想的论点、论据进行一一反驳,并且立足本源对笔墨进行概念上的阐释,试图确立其在中国画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董欣宾、赵绪成、薛永年、李兆忠、孙力军等为代表的客观派,试图以客观的姿态对待吴、张思想,指出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继而进行价值判断和详细探讨;以吴冠中、翟墨、林木、水天中等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承认笔墨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更强调其所具有的造型功能,积极思考现代语境下中国画笔墨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张吴之争的本质是针对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画要不要重视传统基因——笔墨,以及要不要保持国画的边界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辩,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赖和的一生几乎完全与日据时期重叠,他的文学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面对殖民地现代性文化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赖和的小说《斗闹热》、《蛇先生》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化与殖民的孪生性格,使他陷入了在现代与传统、启蒙与反启蒙之同选择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5.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著作,一是《中国词学的现代观》(以下简称《现代观》),一是《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以下简称《女性叙写》)。《现代观》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一篇长文,后一部分是前几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迦陵随笔”。本书站在现代立场,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词学的一些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的现代形式,如画面、构图、物象、墨色等,发展到今天已相当完备。追本溯源,林风眠应是现代中国画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创作立足于传统中国画,吸收民间和西方绘画,体现出装饰性这一现代中国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该文拟对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一书做一简要述评。文章第一部分讨论《新探》中涉及《文心雕龙》的部分,认为黄维樑先生是希望以六观法为中心,依托《文心雕龙》发出中国古典文论的国际声音。文章第二部分讨论《新探》中对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相关论述,认为黄维樑先生重估《人间词话》、比较诗话词话与西方印象式批评主要是为了提倡文学批评的系统性和细致性。文章第三部分对全书做出总评,认为比较视野与现代意识是本书的两大理论特色。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一书瑕瑜互见,但总的来说是一本瑕不掩瑜的比较诗学力作。  相似文献   

18.
我家曾有一架唐代古琴,名为“飞泉”,它是我的父亲程宽的收藏。我经常听父亲讲起它的故事。购琴少年时期,父亲受到好友的影响,就很爱古琴。1939年,父亲在北平工作,当时他身为北平市贫民工厂厂长,兼任北京阜民建筑股份公司经理。在一次集会上,他听到古琴名家夏溥先生和管平湖先生弹琴,  相似文献   

19.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以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为研究核心,通过论述其在中国现代学术上的重要价值,即它是中国传统画论进行现代转换的一次重要实践成果,它建立了富有个性的充满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文艺美学现代建构历程中的重要著作,试图唤起美学界对李长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关注,从而对其学术史地位尤其是文艺美学学科史地位的恢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