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体制对河西走廊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改革开放 2 0年河西致富的经济增长点 ,但农业的发展是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调整河西产业结构又面临诸多障碍。优化河西生态环境 ,要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采取措施 ,消除河西生态环境建设中市场失灵造成的负效应。改革管理体制 ,消除河西生态环境恢复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贾文丽 《南都学坛》2010,30(4):5-11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经济、政治区域的结合部,又是交通要冲,地形险要,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河西归汉后,面对政治形势和地理形势变化的需要,汉朝在河西的防务建设经历了初创和成熟两个阶段。防御措施不断加强,建立河西四郡、属国,增筑居延、休屠塞;作战方略适时调整,以河西军为主力或偏师与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使河西的战略前沿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汉朝北伐和西征的必经之地。综观汉与匈奴百年作战的历史,汉朝在河西的防御与战略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文学,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批重要作家和独具特色的作品,构成河西文学的新气象。他们书写河西,不约而同地展开对地域情境的叙事和抒情,重构着河西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他们重新发现被所谓正史忽略或遗忘的历史,重视日常生活的河西历史,表现民间文化和民间情感;他们的创作体验源自河西又超越地方与族群的人类意识,执着地把一个奇特的河西世界展现给世人,开辟着由地方性而通达人类性的蹊径,也诠释了文化多样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明清河西卫所建置的确立完善,汉族民俗文化在河西一带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河西一带神庙戏场的建设发展具有独特的时空特征。明代至清中叶前,河西神庙戏场建设时间大多在卫所建置以后,空间上集中于卫所中心地域。晚清随着河西由边疆变为内陆腹地,卫所基层乡村的神庙戏场蓬勃发展起来,这对民间祭祀空间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敦煌文书,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阐述了两汉魏晋时期河西豪强大族势力产生晚而发展稳定快速,成份比较复杂,自保心理强的特点。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河西大族与河西诸割据势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对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河西大族对河西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封建化,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在保存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不仅在古今地缘上处于交通要道,并且在当下中国的文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中也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河西走廊的这一交通、文化要道的充分理解有助于"一带一路"现代化战略在地缘以及知识体系上贯行。民国时马铃梆对河西走廊的书写,呈现了多文明的知识体系在河西走廊这一区域的碰撞融合,是理解当下中华文明多元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统治河西地区的13年中,面对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战事四起、民族矛盾激化的河西局势,在大力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的同时,窦融采取了"怀辑羌胡"与坚决抗击匈奴并用的民族政策,保持了河西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成为河西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窦融的统治政策,为多民族地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对河西的经营不如两汉,但在河西发展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在河西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是个最重要的分界点。匈奴浑邪王归汉后,武帝在这里设置四郡,徙民实边,大兴屯田,修筑长城,有力地促进了河西的发展。西汉末年,中原大乱,河西在窦融统治下却是一个相对安定、富庶的地区。窦融还以河西的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援了刘秀的统一事业。东汉初年,武威太守任延也曾在这里设立学校,整修武备,兴修水利,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从明帝开始,由于北匈奴的骚扰和东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武帝时代,政府通过移民实边、设置郡县、军事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使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开发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当今的开发中应该遵循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使开发程度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文献记载,聚居于今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之裕固族,是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活跃于我国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并建立过地方政权的河西回鹘的后裔。在河西回鹘立国的一个半世纪里,回鹘人同汉族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政权,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也同当时在我国宁夏地区立国的西夏、在华北和蒙古建国的辽国,发生过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据新旧唐书记载,河西回鹘是公元840年回鹘汗国(647—840)灭亡后,从我国蒙古地区迁去的。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河西陇右地区一直为吐蕃农奴主所盘踞,所以当时迁至河西地区的回鹘,新旧唐书又说是“奔吐蕃”。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之所以迁往河西,当然是有其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原因的。早在公元一世纪初叶匈奴国家崩溃之时,漠北的丁零人(回鹘族的先民),就大批“亡  相似文献   

11.
天宝三栽岑参漫游河朔。是年早春,岑参从洛阳附近的孟津渡河北上,过邯郸、贝州、冀州,于初夏季节到达此次漫游的目的地——定州安喜。夏末秋初,岑参从安喜南返,路过井陉而至滑州。在滑州,岑参得到了李白、高适、杜甫宋州相会的消息,但当他急忙赶到宋州的时候,他们已经散去。岑参在宋中稍作停留后到匡城,由匡城到临河,而后黎阳、新乡。第二年春天回到了长安。  相似文献   

12.
黄河以其高含沙量、善淤、善决、善徒闻名于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综观其河道迁徒,北宋前多在现行黄河以北,向东北流入渤海;南宋至清末,改行今河道以南,向东南经淮河注入黄海;清末至今,复向东北入渤海,河道多呈西南—东北向、西北—东南向或西—东向,与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断裂线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省内西、北江洪水长期预报,发现某些预报的洪峰出现时间,恰好与影响该省的各场热带气旋吻合.影响西、北江形成洪水的热带气旋不会遗漏,而不影响西、北江流域的热带气旋在预报图中不反映出来.从而探索出在做洪水长期预报的同时,又可作出对热带气旋的登陆时间、地点、风力等级和大致灾害程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和抗日战争,成功塑造了勇敢者、劳动者、受难者、战斗者诸多音乐形象。本文从音乐角度出发,分析了作者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历史画面的高超手法,揭示出60多年来该曲之所以广受欢迎、家喻户晓、在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燕北辽西的史前考古始于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现、认识,红山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中晚期重要的北方考古学文化类型,随着红山文化研究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燕北辽西较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形态的各方面都有更新的认识,考古学区系理论、中国文明起源等理论均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和研究,为推进各门学科研究本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西西江流域是广西最重要的农业产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西江流域农业生产,经过长期探索发展,形成了几种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从科技、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宣传教育,促进西江流域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廊道在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城市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探讨了城市规划中生态廊道的应用,提出生态廊道的自然性和人文性,分析廊道在城市边缘区的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对本溪市新立屯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探讨廊道的组织方法和的城乡廊道网络结构的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西汉水流域的汉人社会中,“犯丧”信仰体现了人们关于死亡的一种独特认知与文化理解。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感觉结构,不仅是日常中这一信仰本身得以再现的文化基础所在,还构成集体“烧犯丧”仪式实践的建构逻辑,从而显现了地方感在民间信仰的社会整合性生成中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聚落地名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对自然和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从平原、河谷到低山、丘陵等地区都有人口的分布。但受自然和社会地理环境的作用,聚落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聚落地名方面,除保留原有自然特征和古越语聚落地名外,民族和方言类型地名大量涌现,充分反映出明清时期西江走廊地带民族变迁和方言播衍方面的状况,并且奠定了以后本地区聚落地名在民族和方言等方面的分布空间格局和命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