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土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本民族生活习俗、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本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并体现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2.
张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3.
服饰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外译对其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作用。《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性百科全书,书中着墨对人物服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服饰源文及其杨译,探讨在进行服饰翻译时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王继平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77-82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区,透过这个区域各民族服饰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功能,我们窥视到了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6.
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梓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互动机制。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并反映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的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 相似文献
7.
竞技健美操比赛对运动员着装有严格要求。竞技健美操比赛中民族服饰元素和特征的运用可从造型、色彩、图案三个方面入手。造型有具体的规定,可以通过细节的变化使服饰更具民族化;不同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主题,巧妙的运用主色调,再辅以适宜的色彩进行搭配,能完美地展示竞技健美操的主题,使其在感官上得到色彩享受,提高人们在精神上的色彩追求;吉祥和几何形纹等多种图案的融会贯通,可设计出更新颖、更个性化和民族化的比赛服饰。 相似文献
8.
苑利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4)
文章从“物态形式”、“民俗活动”、“清神心态”三个层面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眼饰文化》一书。认为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把少数民族服饰纳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当中,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索族群服饰穿着的社会行为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科学通则,使服饰因文化的聚焦而鲜活生动了起来,极大拓展了服饰文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洪新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4):30-33
作为美术工作者,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然而创作并非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还要掌握创作规律、总结创作经验、体悟现实生活、潜心艺术构思。同时,在这过程中创作者应注重创作状态、创作取向、创作语言三方面的研究,从而顺利解决美术创作中从构思到传达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邓伟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6):122-124
以排舞运动中的排舞服饰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和分析了近3年来全国排舞大赛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服饰。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材质和特色图案的元素在排舞比赛服饰中的运用,不仅推动了排舞运动的发展,同时使得民族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夏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少数民族体饰是人类以自我为核心的审美观照行为。它从对信仰物的膜拜活动中诞生,逐渐实现了从非审美意识到审美意识的转化。文面、文身、耳鼻穿戴物等固定性体饰,多借助对信仰物的模仿表现自我保护的功利目的;口部纹绘和齿饰意在强调生命不息;头部装饰更表明灵魂由此所出的观念;从胸部纹绘发展而来的颈饰和胸饰有标志族群和护身灵符的蕴涵;腰饰和四肢饰则有性吸引的意味。这些服从于功利目的的体饰装扮,隐含了审美价值、规则与体验,使审美意识得以唤起和培育。 相似文献
12.
海晓红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78-82
在对跨族群书写的评判中,文学介入少数族群的视角、少数族群文化的文本呈现形态和文学介入族群历史的方式等方面成为关注的焦点。赢得广泛好评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这个向度上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族内人的女性成长视角、少数族群文化的深情描摹及其以边缘姿态介入族群历史的叙述姿态等,无疑是跨族群书写值得借鉴的方面。与此同时,对少数族群文化图解式的描摹、人物塑造的平面化等缺陷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舞蹈艺术形象审美欣赏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2):123-125
舞蹈艺术形象虽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包含着舞蹈家的主观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往往是通过超越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予以表达的,具有“无理而妙”的属性。我们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才能从舞蹈艺术形象中体悟出它内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柳和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3):50-55
在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小说艺术象征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人物心灵意识内容是意识流小说中构建象征体的主要生活材料,形成了多层次整体性象征基本模式,并在象征表现手法上凸现其独特的创造。这种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心理意识、心理物象、心理感觉印象、矛盾错位的心理意识以及物理时空意识内容等,同心理时空意识内容融汇去建构成象征关系。它所产生的美学特征是:象征意蕴的把握较为曲折;象征意蕴类型更为宽泛多样;象征的审美意蕴更为隐秘,更具有朦胧美;但哲理抽象性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6):41-43
文章认为,民族审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过程中的审美文化进行发掘,提炼和阐释、并对其价值给予认定.目的是探讨其社会价值,寻找与现代社会经济的结合点,找到其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6.
范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110-112
云南民族剪纸是流行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及美术品。这类艺术作品反映了云南民族的生活情趣、宗教理念、思想情感,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寄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云南民族剪纸实质就是云南的民间剪纸,它如同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一样具有民俗性、实用性以及变异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公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横贯内蒙古通辽市中部地区的新开河流域,出土了三批八件鲜卑金饰牌。这些埋藏于地下1800年左右的金饰牌,无论造型艺术、纹饰图案及实际用途均带有一种神秘色彩。鲜卑金饰牌不仅反映了古代鲜卑人的历史足迹,而且是萨满巫师通达上天和祖先,沟通自然万物神灵的圣物,亦是古代欧亚草原文化交流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筱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 ,尤其是西晋以后 ,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徙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 ,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詹七一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6-49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包含着相应的审美模式。云南作为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自远古以来就由多族群演化生成多种民族及其审美表达方式,导致其审美文化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并存、多源构成和原始古朴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保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52-59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