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地名词其实也就是语言系统中的词或固定短语,它们除具有其他语词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这个特征往往是通过当地的方言来表现的。作者对广州芳村地名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从所收集到的地名资料来看,广州芳村地名词和语言系统里的其他词汇一样,除了具有一般词语所共有的形、音、义等要素之外,还有自己的语词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派生方式,其中以当地标志性词语为地名词首组合成一系列的地名词,是地名派生方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二,地处粤方言区的芳村,其地名词自然表现出鲜明的广州方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说"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是当代粤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构成的词语极具方言特色,在粤语区书面语和言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对“爆”在当代使用情况的跟踪考察,结合广州方言文献资料进行参证分析,结果表明:“爆”的意义和用法在当代广州方言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构成的方言新词语有些还进入了普通话的词汇系统,表现出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广州方言的口语词"掂",本义是"直","妥当"是它的引申义.根据西方传教士留下来的广州方言历史资料和近代出版的广州方言词典的比较分析,结合当代方言口语的实际,"掂"在近两个世纪里的变化主要有二词语的替换和词义的变化,表现出词义演变的复杂性.此外,粤语区记录这个方言词有四种不同的字形,反映了粤语方言用字随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广州方言中的常用词不少是古语词的承传。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古代汉语中曾经是很常用的词语,在现代共同语里发生了变化,有的只保留在书面语中,有些则走向消亡,当然它们也有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文章考释了至今仍然活跃在粤方言口语词里的部分古汉语词。  相似文献   

5.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一切语言中的方言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汉语中的方言也不例外。其实在生活里的好多方面都会留有方言的遗迹,只是它在地名的运用比较明显而已。考察一个地名,有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些地方的方言,探询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也能发现一些语言演变的规律,同时也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人文历史,对这些地方有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广州,人们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普通话、粤语和其他方言。广州小学生对这些语言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使用不同语言的广州小学生如何看待"我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他们是否认同自己是广州人?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揭示广州小学生的语言态度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日后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8.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卡西尔有关语言哲学理论,从语言是符号化代表的人类文化特点入手,将语言和神话体现出的隐喻性特点与青海方言词语的表达联系在一起,探讨了青海方言词语的隐喻性特征,认为该方言中的词语表达具有诗意,是语言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方音反映了吴语和云南方音的一些特征,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也表现各地方言词汇的不同;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反映诸如壮语、彝语、布衣语等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此外,《徐霞客游记》在地名学上有关通名的记录有其特色,采用吸取民间用语和以形状特征来定通名。在所记地名的命名法中,主要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说文解字》同训词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同义现象、非同义现象、同义现象的同源关系以及非同义现象的分类等,有助于分析同义同训词的同源关系。分析主要从同义同训词声韵的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依据是王力先生《同源字论》的思想,按照同义同训词声韵的通转关系来判断同源关系。再将非同义同训词加以分类,分成两种情况,即"以种系属"类和"双音节名物类单纯词"。在以种系属类里又分成四种情况,并对这一类同训词做简单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时尚“族词”现象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族"词从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勃勃生机,并借助网络媒介而迅速壮大。但凡略具某种共性的,不管是人还是物,均能以"族"冠名之。其形成有理论可据,体现了语言中词汇系统的相似性和语言的自律特点。其构型具有"现成性",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其广泛传播也折射出独特的社会用词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3.
Janus兼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也称为反义同词。反义同词是词义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例,即一词多义的特殊表现形式。把语言表达的清晰性与模糊性对立统一于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不仅不会造成交际混乱,反而体现了英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列举了英语词汇泛化的例子,分析了词义泛化的原因和规律,讨论了词义泛化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 ,段玉裁在研究《说文》上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这与他在古音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而《说文解字注》之所以能独树一帜 ,正是因为段玉裁将其古音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注释《说文》 ,采用声训的方法 ,着眼于形音义三者互求 ,从而有了突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运用的声训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汉语中,"眉"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美眉"一词是吸收了古语词"眉"构成的.本文分析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并从两个方面对"美眉"产生的语境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更”与特殊成分词基本上是线性连接,不是直接组合。“更”除常规特征外,还具有反逼递进特色。“更” “特殊成分词……”的应用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认知语言学将受到重视并得到更大的发展。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化研究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本文对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对语法的研究成果作了扼要的介绍,并评述了它在语法化理论上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国语》韦昭注中大量存在着以复音词解释《国语》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韦昭注中的联合式复音词1272个,占韦昭注复音词总数的47.09%。通过从词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细致研究这些复音词,并将之与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时期乃至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进行比较,得出先秦时期语义的严格限制在三国时期已被打破,语义的外延在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