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选专有名词是以Kahar Barat刊布的回鹘文《玄奘传》第九、十卷为基础,对回鹘文专有名词的翻译进行了分类,并将其与汉文本原文进行对照,探讨了回鹘文《玄奘传》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2.
回鹘文《金光明经》译自汉文本。回鹘文译者对汉文偈颂也以回鹘语诗歌形式进行了翻译。本文以回鹘文《金光明经》为底本,与汉文本进行对照,可以看出,梵文偈颂、汉译偈颂和回鹘文偈颂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回鹘文为我国维吾尔族在公元9~15世纪左右信仰佛教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用这种文字创作、翻译了大量的佛教文献,形成了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回鹘佛教文化。回鹘文《金光明经》自发现以来,一直是世界突厥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回鹘佛教文化、回鹘语文的知识。本文为对此回鹘文佛经第八品的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和注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金刚经》灵验故事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的转写和注释。同时,以汉文为蓝本,追溯回鹘文本的底本。根据回鹘文本的文献载体、语言特点、翻译特色,推测回鹘文本的翻译时间为12世纪,作者为僧古萨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对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进行了先后六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汉文、蒙文、叙利亚文、西夏文、吐蕃文以及回鹘文文献。莫高窟北区38个石窟出土的回鹘文文献多达128件,回鹘文文书碎片1241片,除少数为信件、世俗文书外,大部分为佛教内容的文献。文章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残片《佛祖历代通载》(标本B59:69)进行了再研究,对原文进行了拉丁文转写、汉文翻译和注释。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中阿含经》残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阿含经》为北传佛教四阿含之一。回鹘文《中阿含经》译自汉文 ,且有不同的版本流传于世 ,曾在回鹘人中广为流传 ,倍受崇尚。本文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编号为B52(甲 ) :18的一叶回鹘文《中阿含经》残叶进行拉丁字母转写、翻译和注释。  相似文献   

7.
《常啼菩萨求法故事》是抄写于蒙元时期的重要回鹘文佛教文献之一。玄奘法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220)之"初分常啼菩萨品"及"初分法涌菩萨品"是回鹘文《常啼菩萨求法故事》的底本,但回鹘文故事不是汉文版的逐字翻译,译者用押头韵的诗歌形式叙述该故事,并在佛教教义和人物风景刻画上添加不少内容或删去汉文译文中的重复内容。  相似文献   

8.
回鹘西迁后 ,采用粟特文字母拼写的回鹘文取代了漠北时期使用的古代突厥文 (鄂尔浑文 ) ,并用这种文字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蒙古乃蛮部与回鹘交界 ,受回鹘文化的影响最大。所以 ,在蒙古诸部中乃蛮最先使用了回鹘文。公元 1 2 0 4年 ,成吉思汗征服乃蛮后 ,开始使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 ,故语言学界称其为“回鹘式蒙古文” ,即沿用至今的蒙古文。《元史·塔塔统阿传》云 :塔塔统阿 ,畏兀 (即回鹘 )人也。性聪慧 ,善言论 ,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扬可汗尊之为傅 ,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 ,乃蛮国亡 ,塔塔统阿怀印逃去 ,俄就擒。帝诘之曰 :“大扬…  相似文献   

9.
本又对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回鹘文《金光明经》第十四品《如意宝珠品》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翻译、注释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回鹘文《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中部分与汉文本不符的颂文进行了翻译并查考其他汉文异本得出这些颂文译自《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敦煌榆林窟第 12窟所存 10余则回鹘文题记和第 19、2 8和 36窟各 1则回鹘文题记进行了标音、转写、考证和译释。这些题记对回鹘语言、回鹘佛教和民族间的多元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译自汉文的佛经,在译文中大量地使用了汉语借词。文章将以Ceval Kaya整理刊布的土耳其文版《回鹘文〈金光明经〉》为底本,运用译音对勘法,穷尽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通过汉语借词与回鹘文译音的对比,归纳汉语一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也可以提供汉字音值的音韵学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从回鹘文《玄奘传》译文看,僧古萨里的翻译水平相当高,词汇丰富多样,语法规范完善。译文主要以意译为主,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删繁就简,使得译文行文流畅、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14.
回鹘是敦煌历史上比较重要而富有影响的古代民族之一。他们在这里有过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活动,并在这里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举其要者主要有敦煌石窟出土的古代回鹘语文献、回鹘文木活字、回鹘人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开凿的佛教石窟和游人香客于石窟壁面上题写的回鹘文题记。这些对研究古代回鹘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辉煌灿烂的古代敦煌文化是包括回鹘人在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5.
摩尼教是古代回鹘人信奉的主要宗教之一,对回鹘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吐鲁番及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中,有千余件写本都是属于摩尼教内容的,其中有不少都是诗歌。回鹘文摩尼教诗歌以赞美诗为主,既有译作,也有回鹘人的创作,均押首韵,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寓教于诗,艺术性高,其以音乐美、节奏感和哲理性的审美特点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回鹘文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回鹘人生活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汇的西域,并受各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回鹘人早期使用古代突厥文字,鄂尔浑回鹘汗国建立后改用粟特文,并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回鹘文。  相似文献   

17.
对敦煌出土的回鹘写本《说心性经》中出现的各种夹写汉字现象进行探讨,并找出回鹘文《说心性经》中,有一种跟其他回鹘佛教写本不同的特殊情况,即有先写回鹘文,后夹写汉字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居庸关云台回鹘文《建塔功德记》偈语所见uday一词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进行细致的考证。该词指代的当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也实证了文殊信仰在回鹘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杨富学先生说:"密宗经典《北斗七星经》在回鹘文中写作yitikan-sudur,该经的回鹘文写本虽未发现,但有关该经的回向文(详见第三章)却在吐鲁番时有所见,有关写(刻)本现存柏林,……14世纪时,必兰纳识里(Prajna-sri)又据回鹘文本将其译为蒙古语。"其实,杨富学先生所说的"回鹘文《北斗七星经》回向文"就是《北斗七星经》之回鹘文译本,由元代回鹘僧人必兰纳识里自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此叶敦煌本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 ,系摘取汉文原文的部分词句直译而成的手稿本 ,其年代似为元代。从目前已知的回鹘文《杂阿含经》来看 ,该回鹘文佛经至少有卷子式和贝叶式两种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