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既有内在联系,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文化历史维度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同根同源、同向同行;其次,在文化意义维度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破立协同、相辅相成;再者,在文化符号维度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广狭相通、交而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探析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市场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中,凸现了传媒的发展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冲突、强势文化与民族性的冲突、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冲突、网络文化与传统媒体的冲突,也引申了文化领导权的重建问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使中国的文化葆有自己传统的文化精神,并在与全球文化的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现实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黔中屯堡的文化生成同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江南文化与山地文化、新兴文化与旧有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及磨合创造促成了屯堡文化的形成,并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磨合”在屯堡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屯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势在必行,屯堡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文化大潮中进行积极磨合与创造同样不可忽视。屯堡人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将多种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磨合创造,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健康有序,使屯堡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稳步前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儒释道文化一直伴随始终,在儒释道精神之下派生的仕宦文化与隐逸文化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在唐代长安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长安文化是厚重的,有着丰厚的底蕴。以帝都文化为主流的长安文化有着多样性和丰富性,仕宦文化、隐逸文化就是长安文化这条大河派生的支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何在这一热门话题 ,在总结前人对此论题的见解上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提出了文化传统并非皆是活文化 ,活文化亦非全都是文化传统的论断 ,并指出文化传统并非皆是精华 ,传统文化非死文化 ,应该是在一种动静态相互交替变化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并对二者概念认识的范畴重新作了界定 ,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认识文化传统 ,在文化事象范畴界定传统文化 ,在了解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其属于精华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而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受文化多元化冲击,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文化底蕴缺乏、文化认知偏差、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和文化安全意识不强等方面,可以通过培植传统文化底蕴、加强文化价值观教育、培养文化创新素质、强化文化安全意识等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化类型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文化,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在文化结构论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的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文化,它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契合的文化,它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文化与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文化,包括以伊斯兰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文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婚姻家庭文化、衣食住行文化和其他社会风俗文化。在历史上,它曾是阿拉伯地区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它的精华部分,可以熔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一方面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种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给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普米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与主流文化不断趋同,民族自觉意识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地域差异性依旧明显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应对民族文化变迁时,应尊重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遵循民族文化的自我调节机制,充分考虑和正视同一民族群体的内部文化差异,将民族文化变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成为文化持有者一种内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摘要]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强调了通过在意识、道德和文化领域的争斗而获得和维系政治力量的观点,这一理论在文化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领导权理论在国家-文化权威维护、联系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制定文化发展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且可以通过文化统领、文化引导和文化共建的现实路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意识层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价值诉求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在文化实践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将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传承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化全球化和媒体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态势和多重价值体系的交融与碰撞,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发挥新的价值功能的同时,地方媒体传承区域文化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坚持文化属性,扮演好传统区域文化的守望者与传承者,是地方媒体在多元文化时代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化中心是美国近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开展的文化外交工程,其传播美国文化思想的目的反映美国文化扩张传统,是在“宗教使命感”驱动下,由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在中国的延伸,并得到相对成熟的美国文化外交机制保障.比较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和文化外交机制,中国孔子学院在开展汉语语言教学同时,应加强对中国文化思想的介绍,并在机制上给予保障,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领导力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现实表征,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力既在我党百年文化实践中获得了全面印证,也在我党百年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面对百年来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牢牢把握文化奋进发展方向,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切实履行文化繁荣复兴使命,始终践行文化服务人民要求,注重秉持文化交流交融态度,充分孕育并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和包容的文化格局等时代特质。当下,深入探赜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力的时代特质对于我党不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国家文化安全观点,可以证明,国家文化本身的安全或说常态的文化竞争并非国家安全问题,而是文化发展问题;国家文化本身的不安全只是说在常态的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化的原创不处于优势,并且从文化"文本""在"的层面讲,不处于优势的中国文化在文化竞争中不会消亡。强化文化竞争,是发展、繁荣中国文化的必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化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充分显露出其对于其他文化的侵蚀与压制的今天。如何避免“文化断层”和“文化缺失”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展现出来的本土文化流失的现状,对中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应对和发展策略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力是指在国际文化博弈与较量中一国所具有的个性文化的总体实力。文化力由文化势能、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创新力综合决定。在中西 (美 )文化力比较评估中中国文化力处于明显弱势。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与文化处于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文化选择与文化创造,高等教育在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影响的同时,也将在多元文化架构的发展趋势下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化解国人精神的困顿,亟需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状态的描述,也具有认知性、实践性和大众性的意蕴。鉴于当前文化建设存在重宏观叙说轻微观引导、重观念研究轻文化实践的偏颇,文化自觉的践行路径应是坚持在坚守中多样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文化、在大众中传播推介文化、在实践中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20.
英文电影名翻译中的双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文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文化在起作用:一种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文化孕育、陶冶了电影文化;另一种是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英文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调整适应的文化.本文将对双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英文电影名本身携带的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