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生态伦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关系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儒家"有我"形态的"天人合一"以肯定天人之辨、人禽之辨为前提,但天人之辨、人禽之辨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的具体展开又要求人承担起对宇宙、自然界的责任。儒家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道家"无我"形态的"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其他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将它们视为与人平等的价值主体,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可以和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主流理论展开对话,而且为整合当代生态伦理学诸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而建构的。他本着独特的历史视角,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建构起一套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并没有把自然物纳入道德关怀。因此,必须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进行重新诠释,以阐明“人”和“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我(大我)”本身,只是由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才有所谓人(小我)与环境的区分和对立。所以,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正是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的应当。  相似文献   

4.
简说张岱年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并不是笼统论述"天人合一观念"和"天人有分观念",而是认为这两种观念"交参互含",有区别地赞成和发展,特别强调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要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要注意批判继承,正确理解天人关系。张岱年先生站在张载、二程"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了天道人道关系难题且重新肯定了天人合一观念,发现了一条宽广的中国文化综合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呈逐年上升之势,学界对"天人观"提出了不同的现代阐释理念.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与"盲区"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哲学新思维,并上升到"宇宙关系民主论"的广度与深度,说明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做不完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编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刘立夫在《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天人合一”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但对其内容却是见仁见智,并无定说。如果将其思想核心确定为“合”、“和”或者“和谐”,不会引起多少争议,但如果将它说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很难让人信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在历史上每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那里,几乎都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天人观,论其要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天人相类、天人一体、天人同性、天人同理等几种类型。在价值倾向上,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政治性和伦理性的,儒家主要把天作为“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来看待;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境界论上的,道家的天多含“自然之天”的内容;道教的天人合一论则既是自然主义的,又是泛神论的。无论在哪种天人观念中,“天”都具有绝对性和权威性。所以,中国哲学家论天道均不是目的,其落脚点必是人道。天人合一的理论尽管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才是天人合一论的核心内容,其思想资源比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意义大得多、宽得多,也复杂...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天人观在先秦哲学中颇具特色。他既主张天人相分,又归宗于天人合一。他以天人相分为出发点,从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诸方面具体论述了外在的天人合一和主体自身内在的天人合一,因此而成为先秦天人观的总结。以往学术界把荀子天人观判定为天人合一论的对立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荀子思想仍属于天人合一理论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一、“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看作一个命题,也可以看作一个成语。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书《深察名号》),但是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宋代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资源,对此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在价值理念上的重建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出"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道法自然"、"寡欲节用"等古代朴素观念中体现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通过对上述思想的梳理,文章指出我国在解决现代环境问题时所存在的环境伦理上的偏失,继而就重新解读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提出了看法,以期能对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入合一”思想的天入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代宗教崇拜对象及天人关系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宗教的崇拜对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 ,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主要是“人”对抽象的“天”进行崇拜。后来 ,在儒道两家的批评和改造下 ,其崇拜对象逐渐由“神灵之天”向“义理之天”、“命运之天”以及“自然之天”演变。与之相应的天人关系 ,也由“天人相分”到“天人相通”,直至最后发展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中国哲学的主题是“究天人之际”,那么先秦儒家的天论的演进便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先秦儒家在天论演进的背景下追寻人人之为人,而非个人之为人的根据。从孔子的“命运之天”经孟子的“心性之天”达至荀子的“自然之天”,先秦儒家哲学的天论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够达到的思想高度,伴之而来的是天的神秘性渐趋消解,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待孔子仁学伦理思想?本文尝试着使用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接着冯友兰“抽象继承法”讲。简言之,就是对孔子仁学伦理思想进行逻辑分析,将其分解为具有抽象性意义的“爱”和具体性意义的“仁”的外延和阶级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性继承(注重精神性继承),不仅要继承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爱”,更要继承其活的“能近取譬”、“将心比心”精神内涵,最终将其放入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进行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论证环境物内在价值的思路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借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论方法的个体主义价值论;二是试图背离西方个体主义传统的、建立在整体论之上的整体主义价值论。但是,在这两种不同路向的价值论基础上,都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文章提出的价值论的第三种思路认为,当把作为"大我"的"世界整体"作为"统一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其目的性要求建立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人和环境一样,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应当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环境伦理学的建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受到“礼乐精神”的影响 ,表现在择中立城与礼制观念、诗意的庭院、宜人的尺度等方面 ,而礼乐精神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今天 ,我们应发掘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 ,努力用今天的手段实现“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礼乐互补”,以满足新的人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二”“三”与“多”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观念中,只要突破了"二",承认了"三",那么,"多"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因为三正是通向"多"的桥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关系学说,"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提法正是阴阳泛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的体现。西汉哲学家扬雄首提"三分法",并由此构造出另一套与《周易》的二分法相区别的《太玄》经卦体系,进而提出种种三三见九之说。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表述了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多元综合的复杂性思想。五行说也具有克服二的简单性观念,将世界的本原建立在复杂性的多样化基元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的结果,荀子的天人思想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群体的尊严,但由于他对人道(礼乐)的过分强调,也消解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