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学清 《东岳论丛》2002,23(1):108-110
卜辞有(隹冉)字,又作(隹隹冉).从音形分析,<集韵>之"那"作(多冉)",<说文>之"那"作"那";"朝那",<后汉书·郡国志>作"朝那";<国语·楚语上>"富都那竖"之"那"字,<周礼·天官·序官·内竖>孙诒让正义引<楚语>作"(冉阝)";<左传·庄公十八年>"迁权于那处",杜顸注:"那又作(再阝)"等,由此可见(隹冉)字下所从之"冉"与"那"字左形的关系.<说文>及段注释"冉"为"柔弱下垂之貌",<楚语>高诱注"那,美也",可证"冉""那"意义上的联系.段注:"凡惊词曰那,即(鬼堇)字",<诗经·桑扈>之"受福不那",<说文·人部>作"傩",<陈风·隰有苌楚>之"猗傩其枝",意即"婀娜其枝",可见"那"与"傩"的联系.(隹冉)字上所从"隹"可能指示傩事所带凶恶面具.(隹冉)字在意义上与文献中的"難"字相当.结合上古礼制分析,(隹冉)事即是一祭祀活动,后来的傩祀是早期(隹冉)祭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拜读王宁邦先生<〈华山畿〉小识>(<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一文后,感到王先生对胡适<中国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华山就是丹阳之南高淳境内的花山"之说的批评有理,另对郭茂倩所引<古今乐录>的注文字次序需调整"华山畿"与"云阳"的前后,作互乙处理也可考虑.  相似文献   

3.
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 "长沙王瑾弟楷、临川王烨、桂阳侯觊、新渝侯玠,并以宿恨死."(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390页) 按:<宋书>卷九九<二凶传>作:"长沙王瑾、瑾弟楷、临川王烨……并以宿恨死."今考之<宋书>卷五一<宗室·长沙景王道怜传>云长沙王道怜之孙瑾,"(元嘉)三十年,为元凶所杀",瑾弟楷,"为元凶所杀".则长沙王瑾与其弟楷皆为元凶劭所杀,此乃于"瑾"后佚一"瑾"字.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中,以Japan表示的那个亚洲东部的岛国,近代以来用汉字"日本"自称,而20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则称其为"倭"或"和"(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与侵华战争>第30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真相>,凡引此书只注页码),是指在这个岛国中用武力立国的一族之族名."倭"或"和"字并不是贬意,而是对其族其国的准确称谓.至于用汉字"日本"自诩的国名,则显示着妄自尊大.使用英语的人不承认这种妄自尊大,汉字的创造者和正宗使用者,也不必承认这种妄自尊大,我们完全有理由以汉字"倭"或"和",来翻译不当使用的"日本",就像英语Japan一样.故此,在我近年的书和文章中,一概称其为"倭国",至于引文,则按著者所用字.  相似文献   

5.
<广韵>所载"爹,羌人呼父也"明确记载"爹"字来源于"羌".本文依据民族学资料和西北地区汉藏方言,证明此"爹"字实为藏语(安多方言)的父亲称谓""的汉语音译,并且认为"爹"与""二字从语源上是同出一源.  相似文献   

6.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08,(2):126-131
汉代诗歌的发展明确显示出从"歌诗"到"诗"的演进轨迹,而文人五言诗是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一、汉代人有作歌言志言情的传统,歌是汉代歌诗的早期形式,其后则为乐府歌诗.二、西汉和东汉前期可称四言诗为"诗".因四言是<诗经>的主要形式,而五言诗及其它诗式不能称为"诗".三、五言诗的起源与新声杂曲有关,故称五言为杂诗,南朝王融、江淹杂体诗也是指五言诗.四、文学史认为第一首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诗,其实此诗初无题名,只是"歌诗".五、文人五言诗大约起源于东汉桓灵之际.  相似文献   

7.
王恩来 《理论界》2009,(3):152-153
"仁"是产生较早的汉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发现,但在春秋之前使用较少.今文<尚书>中有一见,即"予仁若考".<诗经>中有两见,即"洵美且仁"和"其人美且仁".将"仁"与"美"并举,显系指人的优秀品德,但具体内涵不详.到春秋时期, "仁"的使用日渐多了起来,但给"仁"以明确定义并将其作为中心观念予以推行的,是孔子.  相似文献   

8.
<楚辞>,即"楚人语词"."辞",不是文体名.当今学术界认为"辞"是文体之名,此说不能成立.<楚辞>与<楚词>并举,"辞赋"与"词赋"并称,"辞人"与"词人"同用.词、辤、(辤)(后二字今简作"辞")本义不同,但是三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本文考察了两汉至盛唐11种主要文献,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第八回有言:"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个家长,又唤做倒躇门.""倒蹉门"即"倒插门","俗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其中"躇"普遍被释为"踩踏"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雨雪、泥水中)踩".<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为"踩;(在雨雪、泥水中)踏".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月园>第二折:"我如今躇着脚踪直到李庆安家."<汉语大词典>释为"踩;踏".上述工具书将"踸"读音皆注为cha.其实"躇"正确读法应为zha,兹有文献和汉语方言为证.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的北方风名之字当释为"卷",读为"寒".<花东>卜辞的从"(采廾)"从"豕"之字当释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猪;从"(采廾)"从"兕"之字,亦当读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兕.甲骨刻辞中作为人名、地名或族名的"(采廾)",当即<说文>的"(阝卷)",地在山西安邑境内,今山西夏县一带.作动词的"(采廾)"字,可读为"遮阑"之"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学的兴起,"中国传统之学""自谦"为"旧学";称谓的变化,表示了其无奈与失落.于是,振兴、变通中国文化学术,成为当务之急;着意学校、着力教育,成为"晚清共识".教育因之成为新旧之学共处与接力的平台.作为"旧学邃密"和"新学熟谙"之硕学鸿儒,且身兼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乃朝野众望所归之不二人选.他由此而写就的<东游丛录>,成为中国近代首部具有新学色彩的教育学专门著述,不仅内容为教育"专门之学",而且其文学书写亦昭示了晚清古文的新变.  相似文献   

12.
<列朝诗集小传>甲集"王崇庆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云:"佑,字子启,泰和人.元末与其兄沂,隐居平川山中,与辛敬万、石旷逵、杨士弘、刘永之、练高为诗友." 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12页)亦将辛敬万、石旷逵定成两人姓名.两书皆误,辛敬、万石与旷逵为三人,且"旷达"谬作"旷逵".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与善治     
汉字的象形性不仅显示了汉字的来历和意蕴,也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且说一个"官"字,虽许慎<说文解字>洋洋洒洒解了9353字,而此一字却未能入其法眼,但后人则对其有着诸多妙趣横生、令人击节称奇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15.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16.
黄霖 《河北学刊》2004,24(6):106
[主持人语]从20世纪90年代起,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出版了<原人论>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道"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各道其所道".因此,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归根到底就是"原人",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卷四<齐本纪上> "(永明三年)八月……乙巳,以行宕昌王梁弥颉为河、凉二州刺史,封陇西公、宕昌王."(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120页) 按:"乙巳",<南齐书·武帝纪>作"丁巳".是月乙未朔,乙巳为十一日,丁巳为二十三日.考本条及<南齐书>上文又出"乙未",为月之朔日;<南齐书>下文又出"戊午",为月之二十四日,先后皆相合.则二者未知孰是.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前人甚多分歧,有讽谏、寄寓、主淫、言情、心理疏导等看法.由文本入手,结合宋玉文学侍从的社会身份,我们认为,其主旨当是取娱君主,也即"娱君".由此可论及宋玉赋作的主要倾向:无论是以<高唐><神女>为代表的长篇之制,还是以<登徒子好色赋><大言赋><小言赋>为典型的短篇对问,其赋作都普遍具有着娱悦君主、调笑取乐的创作倾向,多体现出诙谐幽默的娱乐品质与游戏特色."娱君"对于后来赋作宫廷化、游戏化的道路有甚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姚小鸥先生在<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发表了<简牍碑铭文献与〈九歌·湘夫人〉的若干解说>一文,论定<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的"张"字为"瞻"字的通假.从文意、韵律以及<楚辞>用张字的本意,可以证明"张"字不当作"瞻"字,张瞻二字古音不同部,亦不得通假.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小雅>小德", 是对<小雅>典乐风格及文本意蕴的总结.<小雅>歌诗总体的创作时间在西周中期以后.随着国势衰微,政治动荡在诗中有所映现,<小雅>之怨成为广泛的存在,<乐记>以为"乐与政通".上博简<孔子诗论>通过具体篇目礼义内涵与表述形式的深入剖析,在"乐与政通"的政治背景下对<小雅>"小德"的政治内涵进行了深层解读,印证了<乐记>"乐以象政"理论的典乐文化基础,是对<小雅>政治意义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