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研究成果对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以及TESOL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相对论的视角出发,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揭示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永霞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2):236-238
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必要性和复杂性,阐述了语码转换的相关术语,并借助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三大语码理论解读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外语课堂的语码转换现象,论述了语码转换理论对民族外语教学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其他语言学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社会规则是语码转换的外在动力,而交际者心理则是其内在动因。此外,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做了较系统的梳理。前者体现交际者的社会身份,调整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反映社会场景;后者提供便利,表达情感,缓和语气,并创造幽默氛围。 相似文献
4.
黎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6):694-696
文学语篇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文学语篇的理解要求读者的语言学知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人物语言变体的使用,在归纳其非标准变体的基础上,从语言的地区变体、社会变体与社会网络、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等几个方面分析人物语言,从而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满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02-205
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码转换研究的有关理论,分析歌词语篇中语码转换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以汉语为主体语言的歌词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相当普遍。从转换形式上看,转换有轮换式转换和插入性转换,并体现在单词、词组、小句和语篇各个层次。这些特点使得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区别于其它语篇中的语码转换。 相似文献
6.
黄静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4)
本文选取三种不同体裁电子杂志中的书面语码转换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证明了语域的三个因素对不同体裁的电子杂志中的语码转换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从而对今后电子杂志的编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聊天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娟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新的交际形式--网络聊天.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情景型语码转换、隐喻型语码转换和标记理论,对网络聊天中出现的英汉语码转换的进行观察和分析,探寻出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6):71-78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其在国内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根据国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尽量多地收集有关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信息和资料,概括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及研究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为国内认知社会语言学在研究应用方面增加一些可供交流借鉴的观点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辜同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47-50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语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语言的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的环境。本文将委婉语置于其产生和使用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委婉语这种语言变异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民族、文化等背景及语言使用的交际语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木英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语域、方言、俚语等被称为“语码”。语码的选择、语码间的转换或混合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中的汉语与英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可以用语码转换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曹旺儒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91-93
幽默语言运用诙谐的语言抒发情感、传递信息,引起听众的兴趣,进而感化听众、启迪听众。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幽默语言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幽默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幽默语言及其在不同语言层面的表现,幽默语言的特征,幽默语言的功能,帮助人们合理运用幽默而不失大雅的语言,为人们的交际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万兰芹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
社会语言学是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虽然两者都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角度却大相径庭,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异,同时两种理论在其形成背景、形成时间、理论目标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付义荣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正【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后,中国便步入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及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迅速而多样的变化。对于旨在探索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语言学而言,中国自然成为学者们大力探索的另一片沃土。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以来,社会语言学业已成为当代中国语言学一个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描写、解析中国的社会语言学事实。本期发表的这组文章所涉议题都是 相似文献
14.
语篇语言学经历早期的萌芽,结构主义的开端,功能主义的蓬勃发展,一直到今天的语篇认知研究,其所走过的道路与语言研究范式的转换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科学出现之前,语文学重点关注的是语篇的注释和评注。从原子主义的观点来看,语篇研究就是所谓集词成句,集句成章。真正的语篇研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于是结构主义者着手研究连贯话语结构。实际上,语篇的结构研究与语篇的功能研究是交织在一起的,功能语言学对语篇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出现了带有新经验主义色彩的处理语篇信息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5.
袁眉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5-108
社会语言学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近年来二者之间的结合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相容性,突出表现在语言观的一致、研究视角的靠拢、学习观的认同和对学习对象的共识。由于二语习得是一种应用型的学科,而语言理论又很难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因此造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日趋广泛,但针对习得的实用性有限,从而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以致混淆了习得与使用的界限。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例,现有的理论尚需回答个体的语言能力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波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640-642
英语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语言学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社会语言学为切入点来分析英语委婉语产生的基础、英语委婉语的特点、语用功能及其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应用将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并应用英语委婉语,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贾永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9,18(1):42-45
在言语交际中,语码转换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受到来自社会、语言本身以及交际双方心理的制约。本文探讨了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动机,以及言语交际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指出语码转换在心理上能使交际双方减低"不确定性",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会话策略,实现其交际中的社会语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志茹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3)
网上聊天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上聊天语言的特点,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语域;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话轮。 相似文献
19.
陈慧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99-100
生成语言学试图通过研究语言揭示人的心智,决定了其理性主义语言观和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以生活中实际的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另一个角度对语言变异现象进行研究。两种语言学流派互相补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严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86-88
作为一种言语现象,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它们才成为委婉语。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它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随着言语社团成员特征的变化(如立场,阶层、职业)形成相应的语言使用特点,涵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将委婉语置于其产生和使用的众多社会环境之一的新闻报道中,探讨委婉语的语言变异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和言语目的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揭示新闻语中委婉语的盛会根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