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与教学设计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现与课程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迥然不同的旨趣与方略.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转型,试图以课程理念发展为背景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凝聚和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知识,解决传统教学设计范型与促进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寻求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某种超越和制衡,是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走势嬗变的一种尝试,我们需要关注教学设计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和位育”是儒学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认识论和行动哲学,其内涵是尊“中”为天理,以“和”而达道,最终实现天下万物各安其位,生长化育。当代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由于以简单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导致教师教育课程的“偏差与失衡”,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把“中和位育”作为一种批判现状、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思维方法,明确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运用“渐进取向”的方法论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和合创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国际公认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5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普遍存在,对当前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倦怠存在的原因,与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角色转变、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高要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工作量的事实有关。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多元价值取向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陷入“两难”困境,其矛盾集中于“离农教育”还是“务农教育”、“实施普通教育”还是“提供职业教育”等两个焦点。笔者分析了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四个基本因素和提出了确定农村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四项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批判了“‘面向三农’是农村教育定位的严重误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稚广应用,我国学者对教师发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教师的课程适应实质上是指教师对于新课程情境的适应能力。高校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情境,对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质以及课程知识更新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使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长远来看,还会对我国整个教育现状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课程适应和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课程实施过程评价研究进展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是课程变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国外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式.笔者从评价大规模课程变革的框架和实施者的角度对这些模式进行述评.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评价取向以忠实和相互调适观为主流;评价内容的技术取向和片面化;评价方法准科学化;研究对象选择的单一.因此,借鉴国外的评价模式,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不同取向出发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内容的科学化;评价方法的优化与多元;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试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会向教师提出哪些挑战 ?为了帮助广大师生增强对新课程的了解和认识 ,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笔者结合 2 0 0 2年 4月份在北京参加“新课程标准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中得到的有关信息 ,就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思想观念在变革——既要更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又要在新理念的影响下变化教学方法。但无论怎样的方式,目的都是建立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使课堂有活力、学生感兴趣?笔者认为以“自主”二字贯穿政治课始终,实现“自主教学三步曲’’即:课前自主——课上自主——课后自主。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如何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和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尝试把艺术教育因素引入体育课堂,使艺术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古人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这是读书之法,习作之法也应如此。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在其头脑中“体悟”出一个鲜活的生命情景,才能最终达到透脱运用写作技巧的目的。为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初步探索和尝试了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即“体悟式”习作教学模式。经实践活动的尝试、感觉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节为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学习目标、学习起点、学习方式、学习方案的设计以及学习材料的利用作新的探析.为当前实施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构建科学的、和谐的课堂,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提出顺利实施该课程的化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对目前高师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发现其不适合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处;进而对高师化学课程改革原则、基本构架和可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考虑政治、经济和化发展等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到知识、受教育、社会这三大要素。因此,在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确定。在课程模式设计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各方面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取舍,这样,才能改变体育课程改革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从总体上开拓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课堂设问的科学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传统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等新的课程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提问承担着新课程改革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高中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原课程有了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特点,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高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分为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并对高中青年的教师培训体系、运行和管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初等数学研究课程的实施取向表现为技术性、师范性和文化性.其实施策略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1)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2)创新数学教育大课程的整合性与广延性.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是对我国传统课程的一次重大变革,所涉及的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视出现的“形式化”的走向,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新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目标设计方面缺乏目标取向均衡性和目标设计全面性;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缺乏内容取向经验性和内容组织逻辑性;在课程实施方面缺乏实施取向协调性和实施过程游戏性;在课程评价方面缺乏评价取向多元性和评价组织平衡性。针对“价值融合”已成为课程取向的发展趋势、“儿童发展”是课程存在的唯一价值、“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精神,教师应树立“引导、支持、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儿童观,建立“幼儿为中心、游戏为精神、体验为目的”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9.
周殿华 《新天地》2011,(12):204-204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为主,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本文将从师生教与学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新课程制定了全人发展目标,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目前我国培养师资主要途径之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担负着未来教师专业素质外其他素质培养的重任,因此,基于高师公共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原有的不足与新课程实施的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