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近代史学革命看心态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威 《中州学刊》2005,(1):163-166
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发生了一场史学革新运动,它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但奇怪的是,一度得到宣扬的心理史学却没有在后来发展下去.其原因在于传统的史学观念在某一方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当时史学革命的主旨也限制了心态史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赖国栋 《江海学刊》2014,(2):163-17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众史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取得了长足发展。法国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大众记忆、公众史学、应用史学等概念,近年来又多提对过去的运用、对历史的运用,尤其是在"记忆、遗产、认同"三部曲中体现历史的政治用途。这种将历史和社会结合或者说强调历史的社会职能的做法,是法国史学的传统内容之一,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近四十年来法国公众史学的发展与一些因素相关,例如1968年以来西方社会的民主化、历史教育的"危机"。20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大量的"历史记忆"作品,以及创伤的视觉化则是公众史学的重要表现。公众史学和学院史学共享权威,然而在目标读者、写作原则和信息选择等方面各自存在不同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张广智 《江海学刊》2007,(1):150-153
中国史学如何走向世界?这自然是一个“宏大话语”式的论题,需要汇聚各方智士仁人之识见,我个人多年从事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由这个题目自然地想到了法国年鉴学派。有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法国年鉴学派走向世界的历程可为证明。1919年,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吕西安·  相似文献   

4.
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本源自历史本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学的发展,人们对过往历史的认识不能不依据史书所记载的历史,这是从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中国史学以其时代的连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性,为人们从认识史学走向认识历史、认识文明的传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以深厚的俄罗斯传统文化塑造了一系列法国他者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通过对法国的认识构成的审美幻象,其既是俄罗斯集体记忆的表达,也是普希金对法国善意误读的结果;既受到法国他者形象的启发,也是自我的觉醒。普希金通过法国幻象讴歌他者形象实为批判自我:赞美法国来批评俄罗斯社会现实,给俄罗斯社会的未来指明出路,也是他追求自由的生活、先进的文化知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佛教中的轮王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很大。小乘佛教中的转轮王被塑造成护持佛教的世间统治者,突出其政治性的一面;大乘佛教中,转轮王变成佛法践行者,最终成为佛教神祇,强调其宗教性;密教中的顶轮王则既是统治者,又是佛教神灵,融合了政治性和宗教性。这三个阶段呈现出正、反、合的逻辑演进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对政教关系的不断调整,反映出佛教的政治理想和理想政治。轮王思想的传播客观上为佛教的发展赢得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而统治者也利用其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武则天利用轮王思想为称帝制造舆论的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一、十年前,依赖型的集体主义社会心态十年前,即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后那段时间,中国的社会心态,整体上讲,是依赖型的集体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整个社会来看,当时无论是各阶层,各团体的人,对于领袖人物,特别是毛泽东个人,有很明确的精神依赖,对于他个人有一种不可比拟和否定的精神依托。毛泽东说的绝对正确,毛泽东赞成的,群众会毫无疑义地执行。一般群众把毛泽东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待。这除了经过那段历史的感性认识外,可以从当时的口  相似文献   

8.
最近“佛系”风靡网络,它标榜的“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皆可,一切随缘”的人生哲学,表面上与佛教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实际却是继“屌丝”文化与“丧”文化之后的又一股青年亚文化潮流,并在归因、行动和心态三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佛系”的流行是青年群体的一次文化抵抗,折射出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的清醒意识,反映了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青年群体的集体诉求。“佛系”情绪滋生的根源在于社会阶层日益固化、青年群体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以及技术支持和商业裹挟,应当理性而辩证地看待“佛系”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老子之学素以阴柔著称,而庄子之学素以逍遥著称.而无论是阴柔还是逍遥,归根结底,教给我们的还是顺应自然、归复大道之理.在今天,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如此丰富,人们的选择机会愈发增多,诱惑随处可见,在如此喧嚣的环境之中保持一份"不动心"确要有一份坚定信念支撑.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老庄之学确是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在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中,有许多都涉及到科举和功名问题。在其杂剧中,关汉卿对科举功名表现了肯定的态度,并表现出三个共同的特点:文士通过科考获取功名,改变命运;这些文士都是作者同情和肯定的对象;他们获取功名易如反掌。在其散曲中,关汉卿则以任性适意、笑傲功名的方式表明了远弃科举的态度,并着意强调自己的浪子风流。这两种态度貌似不同,其实都是不满现实又强自宽解心态的反映。关汉卿的这类作品共同反映了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复杂的功名心态。  相似文献   

11.
三十多年前,历史心理学(Psychohistory,法国“年鉴学派”往往冠以“精神状态史”,即Histore′,de me′ntality;苏联史学界则多称之为“资产阶级的历史心理决定论”;国内也译称为“心理历史学”或“心态史学”)一词的涵意,对于欧美地区大多数以历史为专业的人来说,似乎还是一个笼罩神秘纱幕之物。如今,当这层纱幕彻底落下后,研究者发现它并不是一个通体透明、全无阻隔和一览无余的体系,这真有点使原先乐观的学者们诧异不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司法机构出现了"扩散"的趋势,但中国至今仍然置身于这些司法机构之外,其根本原因是大国情结使然.大国情结还使我国三十年来的国际法学研究表现为只注重短期的实用主义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导致缺乏主体性意识,丧失平和的心态和科学态度,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等弊端,这些都是需要反思和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驱除的.  相似文献   

13.
张会 《学术论坛》2012,35(3):69-72
晚唐之际,社会制度日益腐朽,曾经辉煌一时的繁荣一去不返,萧条的社会环境引发了荒凉凄苦的时代心理。文人的心态也较盛唐发生很大的转变,在作为晚唐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矛盾的心态,展现出由热情到失落到感伤再到愤怒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犁由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作家成为被批斗、被凌辱的对象,成为革命的弃儿,其所见所闻,与其参加革命时所怀有的理想形成巨大的落差,这让孙犁陷入了灵魂的煎熬之中,甚至绝望到尝试自杀.在生命"轻"与"重"的选择上,孙犁选择了对生命痛苦的担当和承受,而在这自我担当中,因看清楚了"文革"的本质,但又看不到"文革"何时终结而更加痛苦和绝望.  相似文献   

15.
焦佩锋 《理论界》2011,(10):90-91
本文认为,霍布斯鲍姆立足于占社会大多数的下层民众自下而上书写历史的模式,不仅是在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原则加以贯彻的典型,而且是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功运用于历史编撰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萨特通过“辩证理性”的整体化演进来确立历史的可理解性基础,以反对教务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史观”;列维-斯特劳斯则以“结构”的共时性来瓦解“历史”的同一性与连续性,以反对萨特的“人道史观”:虽然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历史观的批评揭露了萨特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缺失,但其“结构史观”本身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如果以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参照,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  相似文献   

17.
李席 《学术探索》2009,(6):87-91
新时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在有关史学本质问题的探讨上,从何兆武先生的史学“二分法”到张耕华教授的史学“四分层”,这实质上形成了一种关于“史学本质”问题“分层思考”的研究模式,从而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史学理论研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分层”正是为了探究“历史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但这必然引出的问题是:史学各分层上的知识本质和认知形式的不同终究要依据什么判断标准来划分?因此,关于史学本质首先应探讨的是其判断标准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将史学本质问题说清楚。  相似文献   

18.
在海德格尔眼里,现代哲学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哲学的罗马性",即哲学由于继承了罗马-拉丁文化而遗忘了希腊这个真正的起源而误入了歧途.海氏认为哲学从根本上与言说它的语言本质关联,且只有德语与希腊语具有内在亲缘性,因而德国哲学将独享思想的荣耀.那么据此,对于20世纪辉煌的法国哲学来说,"法国哲学"这个称谓还有意义吗?它还有其身份和合法性吗?本文通过对欧洲各民族语言源流的考察以及对语言与思想之间的某些关系的探讨指出:1.从语言学史角度上看,德语在起源上并不比法语以及其他拉丁语族更接近希腊语;2.单纯通过追溯起源来回归希腊思想在哲学上是一种虚假的乡愁;3.语言本身并不能穷尽思,从而没有哪种民族语言可以独享哲学的特权;4.而法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其本身在言说思想的同时比其他语言更注重一种"讲述的文学性",从而与思想本身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和互动关系,从而使法国哲学显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并由此奠定了"法语哲学"之区别于德语哲学以及其他民族语言哲学的明显特征和身份.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多数研究都将怨恨视为结构不公和弱势无能的产物,鲜有人探寻二者之间的中介机制。本文从情感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羞耻在总体上构成伤害的内向化累积机制和外在化发泄机制,以及不同羞耻之间的强化机制和走向怨恨的转化机制,这些羞耻伤害机制在结构不公、弱势无能与怨恨心理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最后,该理论模式还有助于澄清有关羞耻和怨恨的一些常见误解,从而为当前的社会心态研究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章开沅教授所从事的辛亥革命史、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包括张謇与商会)、近代化比较、教会大学史、日本侵华史等研究,无一不与日本相关。日本在其学术话语中有日本学人、日本论域、人文关怀与外交关系交互平台的涵义。借助日本这一关键词,他在跨文化交流中,以世界主义、理性爱国主义,回应着来自民族主义与文化科学的挑战,完成了学术文化与民族主义的两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