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广韵》入声卷音系与普通话音系对比,考察声母、韵母、声调变化对应情况。  相似文献   

2.
《广韵》的韵类,如果按等韵学上的划分,可以分为“一、二、三、四”四等。这四类韵之中,以三等韵的韵数为最多。其与声母结合的形式也最为复杂,因而在等韵图上的表现也最为纷繁多样。《广韵》音系和等韵学上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多与三等韵有关。汉语语音的演变,从古到今的时代变化,从南到北的地域变迁,也以三等韵的变异为最大。因此,三等韵的探究,成为汉语音韵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打算就中古时期《广韵》音系中三等韵的若干问题作一个比较仔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入声”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调类,还是一个韵类,或既是调类又是韵类,应当是讨论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本评论了众家在谈论“保留入声”问题中概念欠清的现象,认为在声调性质的基础上表明入声不是古今汉语的声调之一。入声非声,则“保留入声调”之说无意义;“保留入声韵”之说才真正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4.
樊腾凤《五方元音》是明清时期一部韵书韵图相配合的等韵化韵书,是研究明清语音的重要资料。《五方元音》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从编纂形式来看,入声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并入平上去声中。但其入声的性质如何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还是仿古的表现呢?对此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入声在近代汉语的空间分布,从方言入声发展的动态着眼,重新审视了《五方元音》入声的性质,认为《五方元音》保留入声是实际语音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黄侃对《广韵》的语音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得出声类31类、韵类335类的结论,并把所得声类与上古音和近代方音进行历时比较;对《广韵》的又音系统做了系统梳理;把《广韵》与大徐音的反切异同做比较;对《广韵》做了文字整理和正讹的工作。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都较前人有突破,得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结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是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字,即用某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或音近字的字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其中,寤(疑母,鱼部)通牾(疑母,鱼部)。这类特殊的用字现象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先秦两汉文献中,表现得较为广泛,从而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古代的学者早已从释义的需要出发,分析归纳过这类问题。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即说明泮通畔。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用《广韵》中大量训诂资料,求证《说文》本字本义,纠正今本《说文》的讹误,力图恢复古本《说文》的原貌,同时用历史的眼光审察《广韵》,把《说文》释义与《广韵》释义进行比照,以《说文》本义为主线来贯通《广韵》中的引申义与假借义以及古今词义的差异,纠正《广韵》的释义之误。  相似文献   

8.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广韵》中的影母字,在现代普通话中毫无例外地演变成零声母.而在成都方言中,据我们的考察,除极个别情况外,其演变可归并为三种情况:一、零声母;二、疑母η;三、自成音节的丫.关于第一种情况与普通话相似,只是归并条件是三、四等字.对此本文不再论述.至于第二种情况,据我们了解,学者们尚未作较为详尽的阐述.而最后一种情况则极少讨论.这里我们分别作一些探讨,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0.
11.
《广韵》的版本不少,流传至今并且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清朝康熙年间张士俊泽存堂重刊之《宋本广韵》(以下简称“泽存堂本”); 2 清朝光绪年间黎庶昌所刻之《古逸丛书》覆宋本《重修广韵》(以下简称“古逸丛书本”); 3 涵芬楼刻《四部丛刊》覆印宋刊巾箱本《广韵》,以下简称“巾箱本”。  相似文献   

12.
13.
传统的汉语语言学(又谓小学)分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部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类”按此区分各种字书韵书,把《说文解字》列在字书之首,把《广韵》列在韵书之首,把《尔雅》列在训诂之  相似文献   

14.
《广韵》“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韵里的喉牙唇音字反切上有对立,韵图把它们分别置于三、四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重纽.如支韵;奇,渠羁切;祇,巨支切.两字的反切上字同属群纽,反切下字也同类,而《广韵》并不认为两字同音,把它们分置于不同的小韵.在韵图里,奇列三等,祇列四等.  相似文献   

15.
简评《广韵四用手册》张渭毅1992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由林涛编著、唐作藩校订的《广韵四用手册》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广韵》注音工具书。这部近30万字的著作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体例新颖,功能多样,集中表现为检字快捷便利,使《广韵》的韵书功能和字书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通语中入声是否存在。入声消失说是影响很大、争论也很多的一种观点。其中,宁继福先生《中原音韵表稿》的论述最为细致,从八个方面做了论证。但是这些论证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专书认为"入声"是一种以其"短"而独立存在的声调."入声"和别的调类的区别凭借音长,别的调类相互间的区别凭借音高.换言之,平上去入四声有两套划分标准.那么,怎样证明"入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短调"呢?一些专家称,是调长的对立.可是笔者发现,证明其"对立"的论述与音理不合,所谓"对立关系"不能确立.可行的解释应是,声调是以音高为声学特性的语音单位,入声音节上的声调和别的调类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平上去入"的"入"并不是一个独立调位,而是声调系统中某调位的条件变体.  相似文献   

19.
《广韵》的体例是在每个韵部中,将声韵相同的同音字排列在一起,形成同音字组;传统音韵学称一个同音字组为一个小韵。每个小韵起首的一个字上加有一个小圆圈作标志;这起首一个字即小韵代表字,称作韵字。韵字的释义部分之后,较其他字多了两项内容,一是注有一个反切,一是标有一个数字;这个反切就是这组同音字的注音,数字则表示这组同音字有多少个字。现以平声一东这个韵部中的“忡”小韵为例来加以说明:现将其各韵部的小韵数,列表于下:忧也敕O仲林盅中切三这说明“仲、肿、盅”等三个字是一组同音字,它们的读音是“敕中切”。由…  相似文献   

20.
《王三》和《广韵》的语音差异导致了两书韵类系联上的差异和某些义项甚至词语的漏收,涉及俟母是否独立的分歧和典籍音系的整理标准问题。同时,两书语音上的差异对中古音的研究具有极大价值。因此,这些语音差异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对韵书的编撰及后代学者的语音研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