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宗三把道家哲学界定为境界形而上学,但他认为"道"不具有客观性、实体性和能动性.蒙培元认为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哲学,提出"道"是实存或实在,但不承认"道"的独立性和本源性.实际上,在老子那里"道"是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的,也有独立性和本源性.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哲学的境界形而上学意义.中西哲学差异主要在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主要是在学问、学说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则凸显的是"觉悟"的意义;而且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并未远离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存有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牟宗三参照佛教的判教和圆教理论,从存有论的视角出发,以道家对有无的讨论为核心,判定西方哲学being问题是执的/内在的存有论,又从道生万物发展出一个超越的存有论,在道家玄学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哲学化(存有论化),完成了道家式的圆教中的存有论,重构了道家的形而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先在“学问”意义上建立无执的存在论,说明世界本身是“空”的;其次从“物不迁”方面进一步论证世界“空”的性质;最后则从“般若”智慧出发,通过“觉悟”说明如何走向“空”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对于儒家和佛家来说,不存在一个外在的超越者。真正的儒和真正的佛乃是“内在超越”意义上的存在者,这种“内在超越”者不是远离人而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的“性”中,存在于人的境界当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儒佛是相通的,它们皆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  相似文献   

5.
从境界的维度解读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性从实质上而言是某种具有超越指向的形而上存在,哲学的本质与人的本性的一体性关联体现在哲学总是从构建某种理论样式的“形而上学”以表现人在某一特定生成阶段中的形而上旨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总是通过“境界”的方式来表达着人的形而上追求,印证着或对象化为不同理论式样的“形而上学”。从哲学境界的维度出发,可以更好地把握形而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好地直观人的形而上本质,更好地构建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更好地洞晓时代精神精华的内蕴。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建立的道德形而上学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提出“知体明觉开知性”命题而指出道德主体“必需”转为知性主体;运用“一心开二门”的间架而确立无限智心并强调道德的进路;强调人与神沟通无极限而连接现象世界与价值世界;明确道德形而上学既是“圆善”又是“圆教”而呈现“德福一致”的可能。分析其道德形而上学的特征,可以看出他对康德的“超越”,并在理论上回答了“两层存有论”如何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从实质上看就是以哲学反思的方式确立哲学境界。形而上意义的哲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当代却受到了巨大的理论挑战,处在“危机”之中。事实上,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样式是需要转换的,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是不断变化的。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在对当代精神取向的把握之中构建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确立与时代精神吻合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形而上学方法存在的客观基础和现实必然性。文章认为,任何专门方法都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形而上学特征,对任何问题的深入研究,必定伴随着某种形而上学的牺牲。唯物辩证法并非绝对排斥形而上学,至少要求作为专门方法的形而上学成为自己内在构成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方法辩证地结合起来,力求在形而上学的微观过程中追求宏观的辩证效果,发挥辩证认识的具体机制的微观功能。只有这样,辩证法的运用才会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我国哲学界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方面,而其统一性却成为哲学探讨的弃儿.尽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在其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试图用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方法来考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以期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更加完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追问方式使它真正追问的也还仍旧是物理学追问的根据问题。正是由于形而上学追问的是存在的根据,它一开始就错过了存在本身而把存在者当作存在。形而上学史是“遗忘存在的历史”。然而,作为存在问题的一种迷误,形而上学并不能像抛弃一种观点那样被抛弃。形而上学可以克服,但不可以拒斥。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 ,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 ,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 ,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 ,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 ,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 ,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性观从传统中走来,又结合时代的问题做了新鲜的阐发和丰富,而根底却仍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及其规定的性善论,这样一种对儒家传统家法新鲜的"保守",具有学理和实践上极大的问题.要走出牟宗三式的道德理性中心阴影笼罩下的人性论故辙,要落实"全幅人性"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这就要求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种种幻相给予"去魅"并推动人性观念向"生活世界"还原.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伽达默尔来说,解释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是在以往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既包括理论,也包括实践,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反思,尤其是人类的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建立在正确地运用理性的基础上,它超越了以往的形而上学,他真正想要批判的是对理性错误地运用,并不是理性本身。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未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形而上学遭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深度解构和尖锐批判。形而上学命运问题在极端的激进型后现代主义浪潮下开始朝着既坚持形而上学又变革形而上学的路向展开探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就是这种探讨的鲜明表现,解释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它就是要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和总体性问题,要阐述和创造出人类理性的最普遍的世界意义。但是,解释学的形而上学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立在理论理性基础上以知识本质为思路的所谓客观的形而上学,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话,强调理解意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突出理解之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莱布尼茨从本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知识形态的正义,即名词意义上的正义,类似于必然真理的正义.建立于矛盾原则之上的,这种“知”或“知道”意义上的正义,对应于主体的“能够”和“可能性”,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认知能力.从存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存在和行动样态的正义,即形容词和副词意义上的正义,是偶然真理或事实真理的...  相似文献   

17.
超越存有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本文旨在前期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牟宗三这一思想作一个综合性的评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牟宗三超越存有论虽然立意深远,气势宏大,但在创生主体问题上对天与人的关系梳理得不够细致,直接以上天作为创生存有的主体,结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理论混乱。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形而上学是基于人力图把握世界的动机,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人在追求世界统一性和追溯世界最终根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成果,即关于本质、规律、宇宙起源及神的学说,这对形而上学的实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