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楼含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103-108
讲史平话的体裁特点主要由内容层面(体制)的开场诗与散场诗、入话与头回,形式层面(款式)的插图、节目、卷次等构成.经过与小说话本的比较,结合古代通俗文学发展史、书籍印刷出版史,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讲史平话是介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过程之间的产物,其体制特点受到说唱文学的影响,同时受到书面化款式要求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平话人是汉族的一个支系——论平话人的形成发展与平话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少芬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论述平话人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并论证提出平话人是汉族一个支系的新观点。平话人是在北方汉人自秦汉以来陆续迁入岭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汉族支系的一个典型。运用历史语言文化的上溯考证与现实实地调查,可清楚地溯证出汉人进入广西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看元代"平话"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世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3):60-64
一般文学史和小说研究专著里对于“平话”的解释就是“评话”.其实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流行于元代的一种白话小说种类,后者是流行于明清的说书名称之一.平话之“平”字本义并非“评论”,而是平白,平话即平常、平白、简易之语,其实就是日常的白话.平话是元代至明代初期的历史小说名称,现存作品主要有“全相平话五种”和《五代史平话》等.把《宣和遗事》、《梁公九谏》等作品归入“宋元平话”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楼含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5):83-89
因为题材的客观要求和创作者的有意仿效,讲史平话的叙事特征不同于一般的小说话本,带有明显的"拟史"倾向.讲史平话在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的处理上,存在对传统史书的借鉴.通过与小说话本和史书的双重比较,可以看出讲史平话的叙事手法在遵循说话艺术线索清晰、细节丰富的同时,也较多运用了史书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韩伟表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1):14-18
讲史平话与《三国演义》成书的关系十分密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研究者除了在“说三分”、《三国志平话》等相关资料的钩稽、发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外,也从情节内容、叙事构架、叙述艺术、史诗母题、思想倾向、文化精神等方面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新旧文体发生冲突的时候,代表不同阵营的人都习惯于抬高自己的文体价值,各自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以凝聚文化群体的信念,取得支配权。这种不自觉强调自己主体性的行为,主要的弊端是限制了文化视野,隐含着排斥对方合理价值的看不见的暴力。尤其当社会政治的力量介入之后,这种对立的关系会更尖锐化,由于过度强调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斗争关系,无形中干扰了两种文体间性关系的良性发展。文体问题,并不单纯是文体的问题,而是文化取向的选择,文体间性问题,是要在不同文化选择之间实现综合与互补,避免文化选择过程中过于偏执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张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2):47-55
“平话”是一个动态的历时性概念.元代是“平话”概念得以产生和确立的初始阶段,而明清则是“平话”概念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出现新变的时期,不仅名称和含义出现了由“平”向“评”的转移,性质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原本只是作为口头和书面话本存在的“平话”,在此期间指称对象又逐渐扩大到表演伎艺和小说文体,具有了文学和文艺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使用和界定“平话”概念时,既要注意其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核,又要注意不同时期的变化,还要注意指称内容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余兰兰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2)
《三国志平话》的宗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在宗教历史观念与宗教人物形象两大方面。其宗教伦理化的历史发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民众惩恶扬善的宗教理想和世俗愿望。而道教神仙化的军师诸葛亮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民众喜爱与崇拜诸葛亮、崇尚智慧与胜利的普遍情感和共同心理。二者体现了宋元民众的文化追求与审美情趣,反映了宋元民众对三国历史的接受与流传,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信川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71-75
语言声望由该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使用者的人数和居住地域 ,以及使用者的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决定。语言不平等尽管在政治上、文化上是不合理的 ,但从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则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统一和语言的统一。在制定语文政策时 ,既要考虑各民族的心理认同 ,也要考虑其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0.
11.
扬州评话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国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4):39-45
扬州评话继承宋元平话,造成清代评话繁荣,印证了鲁迅提出但长期无人论证的平民文学再兴现象;还在创作方面跨越"五四"前后,对文学史分野和分期很有研究价值。扬州评话小说主要包括市井小说、武侠小说、名著新编。其审美特点是平民色彩和阳刚精神,与当代大众文化一脉相承。扬州评话历史久,价值高,涉及众多学科,须要建立"扬州评话学",加强全面研究,争取申报非物质性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魏慧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3):73-76
主导文体是一种文本语境,影响着人们对词语的选择、对语义表达方式的心理设想和词义组合、聚合的整体构造方式.汉语主导文体所营构的文本语境理应成为考察汉语词义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参数".文言和白话这两种汉语文体,在各自占据主导地位以及二者嬗变交替之际,都深刻地影响了动态词义在语境中的实现方式和汉语词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白话文学”为建成具有审美品质的文学语言,在多种语体的夹缝中突围,自觉地选择了“欧化”方向。“欧化”不仅带来文学语言表层上的改变,而且对文学文体也有潜在的影响。现代散文卓有成就,源于欧化带来的文体的新变。与传统散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亲切自然而富于理性,与旧白话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诗性。 相似文献
14.
闭思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106-108
方言中带宾语的反复问句具有方言类型学上的意义 ,但边缘方言的情况却是比较复杂的。如广西桂南平话 (横县 )的反复问句 ,有“V -neg -VO”和“VO -neg - (V)”两种反复问句在横县平话中共存 ,此外还有一种 :“VO -neg -VO”。它们在语法、语义及语用方面有着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百色平话山歌是百色平话人民间文艺的一种重要形式。百色平话山歌内容丰富多彩,有礼俗歌、农事歌、苦歌、知识问答歌、时政歌、情歌等。百色平话山歌很讲究押韵且用韵相当固定而有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常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33-36
本文分别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的命名、文学史观、方法论和历史叙事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揭示这部史学著作所具有的文学性特征——指称的模糊性、联想的思维方式、艺术的想象力、文本的多义性、叙事的虚构性,从而为这部开放性的历史名著提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选择看蒲松龄的小说与俚曲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庆庆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4-100
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已经取得了斐然成就,而《聊斋志异》却以它独特的风姿,成为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科场偃蹇失意,沉沦下僚,虽为正统文人,但并不排斥白话口语创作,现存俚曲十四首,语言俚俗易懂,迎合下层民众审美趣味。作为他心灵寄托的《聊斋志异》采用的仍为文言。文言一直是作为官方正统文体存在的,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口语白话通俗易懂,广泛应用于普通大众之间,是俗文化的象征。蒲松龄的创作文白皆有,则代表的是其两种不同境界:文言意味着虚幻的理想,白话则是回归现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张煜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恰当地补偿这些有民族蕴意的文化信息,译者面临极大地困难和挑战。结合《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的翻译实例,对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译者采用的四种主要的补偿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两种综合性补偿策略。对其补偿效果结合实例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