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经过重新阐释的“神话主义”一词,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这一新界定与学术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传统观的转向一脉相承,直接受到世界民俗学界“民俗主义”与“民俗化”等概念的深刻影响。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神话传统在现当代社会中被挪用和重述的情况,目的在于使学者探究的目光从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扩展到在各种新的语境中被展示和重述的神话,将之自觉地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之中,并从理论上加以具体、深入的研究。神话主义与新神话主义在反思神话传统在当代的建构和生命力上有着共同的追求,但是就与神话本体的距离而言,新神话主义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2.
神话历史化是人类从“神的时代”走向“人/英雄的时代”出现的世界性文化形象。目前,对“神话历史化”的表述出现了意义相关而又相混的五个概念:“神话历史化”、“神话伦理化”、“神话理性化”、“神话史诗化”以及茅盾的译语“欧赫梅鲁司”(Euhemerize)。文章从对Euhemerize译语涵义的质疑谈起,让“五化”概念在相应的语境中得到梳理与界定。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神话的功用角度,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洪水神话的意义是反映了人类由生物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它使各民族关于人的生存状态或发展方向的神话,从神秘的想象和幻想世界向现实世界演进,并渐渐“社会化”和“历史化”。但同是洪水神话,希伯来民族的神话却隐含着人的罪感意识,希腊民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求知意识,中国汉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宗法伦理意识,从而表现了不同民族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不同确认方式。洪水神话又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分型的重要基因,并对各民族后来的文化发生恒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神话历史”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导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神话中国”概念;第三,为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机制的动力起源,创造性提出“玉石神话”(玉教)概念,以此建构自史前时期到当下的“玉石文化共同体”。上述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为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反映了叶舒宪的大神话理念,即将神话从文学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文化基因与文化编码的本相。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许多西方现代作家都表现出了对神话的依恋之情,在本话语的重写中寄予着“救赎记忆的愿望”。神话不但具有“哲学”的概念、“诗性”的学本质,它同时还是“情感”的产物。神话最接近学的本质特征。虽然现代作家向神话回归也许并无自觉意识,但神话的确给了学以“无限的深意”,它从某一侧面赋予了西方学以沁人心脾的高品位、高格调,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西方现代学的“自律性”。  相似文献   

6.
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是“狐精”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老的民族记忆。这一神话原型在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表现在神话原型逐渐世俗化,英雄原型与彼岸原型植入到传说中,迎合了中国民间的“狂欢化”想象。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4):I0001-I0001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仍是“神话历史”。他的《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文化源于神话。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在悲剧诗人们所创作的神话中,就已经显露出被培根推崇为“真正目标”的纪律和权利的启蒙精神。从神话中生发出来的启蒙精神如何回应神话的启示的,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启蒙精神以普遍统治特殊、同质统摄异质、单一代替多元的抽象的理性同一性的思维方式,来裁剪衡量神话的不确定性以及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其量化、抽象化,而最终得到控制,使变动不居、彼此相异的具体事物与现象都统一在一个稳定的、不动的整体中来回应神话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看到今日环境优美,雄伟壮观的桃源居,历史不会记这里曾是五座荒山野岭和一个垃圾场;而谈到桃源居,人们不禁会说到李爱君的名字。她,一个曾经经历十年地产界风云变幻的奇女子;她,一个曾经为桃源居经历“九死一生”的坚持者;180万平方米的桃源居,足以见证了她没有因为磨难而退却,而是用爱与责任铸起了一座世人向往的“全球理想人居国际花园社区”。她,无疑是深圳乃至中国房产界的奇迹和勇敢的探索者。让我们共同走进桃源居,走进李爱君……  相似文献   

10.
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叠合──“夔一足”神话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叠合──“夔一足”神话的阐释吴广平1学者们在论述中国神话“历史化”时,常常提到孔子强作解人,把神话“夔一足”解释为“夔一而足矣”①。右趣的是,大家都满足于指出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闹了笑话,却未能作出合乎初民神话思维逻辑的科学阐释②,...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的祝官文献主要面向神灵,但有时也指向世俗层面,如《周礼》六辞。“六辞”中的“会”是“话”字的假借,因此“话”是一种指称“善言”的仪式性文体。祝官在早期承担训诫的职能,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积累辑集一些格言谚语以用于训诫。这些辑集的格言谚语形成话体。“话体”最初作为一种承担着训诫职能的仪式性文体,它属于祝官文献。随着史官群体及优人群体的兴起,产生了语类文献及优语文献,这些文献促使“话体”由神圣性文本向世俗化文本的转变。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一是“话体”为“语体”所继承;二是“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在殷商及西周早期一般用“话”来指称记言文献,这一用法在春秋时期被“语”体所取代。先秦时期重视讲说故事的“善言”性质,而话本及说话伎艺突出故事的娱乐性,这种由“善言”到“故事”的转化实际上反映“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清人根据各自对词体特性的认识展开对词体发生问题的探究与解说。从“学”而言,清人大体上将词体发生时间定在盛唐至五代,并认为词体由诗与乐府衍变而来。关于词体生成方式,清人主要有“文体代嬗”与“音律递变”两种观点,其中以“音律递变论”为主流观点。从“术”而言,清人探究词体发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在文体和音乐两个向度。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上,清人注重文献实证,同时又能对不同视角的观点博观约取、汲异补正,显示出崇尚实证的学术路径与包容通变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儿化韵”与昆明方言“儿化韵”的差异表现为间变各有不同特点。昆明方言“儿化韵”音变最终只有主要元音“e”在变,其他主要元音不变。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小说重“实录”,唐传奇则讲究“作意”、“幻设”,即重虚构。这种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变化,使得依附于史传的笔记体小说,一变而为具有虚构意义和主观创作意识的独立小说文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唐人“好奇”、“逞才”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促进了小说家主观创作意识的产生,使之“作意好奇”,逞其“意想”,展示其才华。因而对于小说脱离史传的附庸地位,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小说文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人性问题,应注意把握如下三个重要环节:一、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产物;教育对于人性具有定向、引导、控制和改变的积极作用。二、传统观点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在教育学看来,人性是变化的、发展的和可培养的。本性“难移”,只是表明本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表明其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对于本性中的天性力量,正确的做法是“不必移”;对于本性中的自发成分,不“强移”;而对于本性中的消极因素,也不宜“硬移”;只要坚持因势利导、矫正和完善并举的措施,就不难达到对人性转化提升的目的。三、造成问题学生“人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在以往经历中有可能受到的非人性的对待,而且也在于学校“人性养成”实践的薄弱乏力所致。从人性作为检验人的自身行为是否同社会相和谐这一尺度上说,培养学生自觉的人性意识、和谐的人性素养,无疑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诗法论》是翁方纲诗学专论中重要的一篇,代表着作者对诗法问题的总看法。本文联系作者其他言论,对文中诸多难点和矛盾之处加以阐述。翁方纲对诗法的总观点是有法而无定方,重复了诗法论的传统观点;他把诗法为“正本探原之法”和“穷形尽变之法”,而对其意义的阐述又有矛盾之处,本文认为这一矛盾正反映中国诗法论的固有特征。翁方纲《石洲诗话》历代诗歌的分析,正是以“穷形尽变”之法进行诗歌“肌理”批评的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17.
将“以人为本”理念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本,而不是以其任意发展为本.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关键是实现由单向的“单纯管理式”向双向的“服务指导式”转变,在工作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在工作内容上由“理论说教”向“生涯引导”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行为准则作为特定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出现、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从中国古代社会的礼让文明到当代社会的“安全优质、文明服务” ,这一变化过程表现出交通运输行业行为准则的独特性和社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把变异性研究引入比较文学之中,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我方"立场,同时也促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响研究向重视接受研究或影响与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转型。本文从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以及文化等方面对促使文学变异的条件做出一番简约的勾勒,旨在指出:文化间的文学传播是一个彼此施加对方限制与制约的过滤过程,其中,我方与客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  相似文献   

20.
"五四"之际,中国学术突发质变,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西游记》研究与"新红学"一样,在这一学术现代化流向中并处于突出地位,并以自身特殊的学术范式意义作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只视"红学"为现代学术的开端而不及其他是不全面的。考察现代《西游记》研究的"原生态"面貌,对于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学术开端"这一命题,具有积极、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