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几米是一位用画笔描绘梦想的诗人。几米绘本画面优美,构图和谐,色彩艳丽;语言简洁、清新、富有哲理;他描述的故事大都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都市人物、小动物作为主角,结构完整;情感丰富,充满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2.
陈文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3):69-74,95,96
在成人中心主义的社会中,儿童只能作为边缘群体接受成人世界绝对的规训,以成年人作为自己想象性认同的对象。几米绘本所建构的如梦如幻的儿童世界(以《小蝴蝶与小披风》为代表),是对儿童世界的肯定和欣赏。肯定儿童的天真和自发的个性,有对成人中心主义的解构作用。儿童世界作为成人世界的他者,是成人世界积极的观照者和有意义的补充。几米绘本中图像与文字的互文效果增强了绘本的表现力和隐喻色彩,而其审美性、易读性、类型化的特点更使几米绘本成为大众文化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3.
4.
陈倚伶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在哲学上,时间(time) 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space)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是“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然而本文以若干例证证实了在英语中有这么一些现象,它们集时间和空间于一体,既可表达时间又可表示空间,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二者完全地交融在一起,揭示出时间和空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存的关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语言是物质存在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5.
孔祥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22-28
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词是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的珍贵语料。梳理文献可见,西夏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时,借用了大批外来语中的族群称谓词。随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程度加深,党项人基于族群特性和地域认知,对“他者”产生了主体性族群概念。为适应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党项人还以西夏语“■”构建了一批原生性族群称谓词。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党项人与横山羌的族群边界,还折射出12世纪晚期西夏与草原部族的互动关系,为厘清西夏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演进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言证据。 相似文献
6.
7.
杨育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5):84-88
语言是文化的表象,不同的语言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字衍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是思想、感受和行为的特定方式,它的传播与保存取决于该文化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异质文化必然要发生碰撞。从浅层次上看,各种文化在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当涉及人本身、人本性等深层面时,则是相通的。从诞生于不同土壤的各色文化内涵中找到共通性,需要有效地解决语言翻译中易出现的误读问题。 相似文献
8.
几米的个性害羞内向,不擅长用言语表达,身形瘦小的他,讲话有时嗲声嗲气,让人常常忘记他的年纪。一次几米走在大街上,有个小孩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那个人用的手机跟‘阿公’一样耶。”一想到自己被视为“阿公”,几米不由得呵呵笑出来,他的独生女还在念小学呢。 相似文献
9.
袁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4):123-127
赣东北地处闽、浙、皖、赣四省交接的地区,其音乐既有江南音乐的共性,又具赣音乐的特点,兼融“闽”、“皖”等地音乐特征,在风格上形成“地缘交融”的边缘过渡性色彩。 相似文献
10.
村上哲见作为当今日本词学界的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词学研究尤其是宋词研究,对姜夔词研究有独到见解。他为了准确定位姜夔词在词史中的地位,围绕着关于姜夔词的诸家讨论,考述与梳理了姜夔的生平和著作、历代姜夔词评,考察了作为“别派”的姜夔词,探讨了姜夔词与辛弃疾词、周邦彦词、吴文英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历时性分析考察南宋以后诸词选中的姜夔词收录情况并综合各方观点,最终确定了姜夔词的独特地位,提出南宋词坛辛弃疾、姜夔、吴文英词三足鼎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5):79-85
十年本作为《日记》未定本,在解经体例与语言、内容的处理上颇显粗稚。但是就《日记》的整理、研究而言,它对之后版本讹误、脱衍问题的镜正,对引文出处的提示,均有无可替代之意义;就王樵思想研究而言,它与定本系统的巨大差别,正可反映著者《书》学见识与经学思想的前后转变与进益。 相似文献
12.
任群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5):37-39
南宋初期诗人周紫芝的诗文集《太仓米集》七十卷,在流传中多有残缺、脱略,考察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丁丙跋影宋抄本可补今人整理本《全宋诗.周紫芝集》之不足,有重要的校勘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孙靖国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3):87-89
唐朝初年平定东突厥后,为利用突厥部族的战斗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周边形势,从而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府州制度确立后,也的确为唐朝提供了兵源,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商后期王畿行政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2):99-105
商代行政区划包括了王畿和封国两个层次,历史发展到商代后期,王畿中已初步建立了一个行政区划系统.从卜辞和文献得知,兹邑、大邑商、天邑商和商邑处于王畿的核心地带,中商和商的第一种用法则指商的王畿地区.王畿内的行政区划以大邑商为中心,其外是单,再外是郊野,甲骨文中称为鄙(廪)或奠,郊野的边境地区叫戈.而在这些区划中,邑又是最基本的区划单位. 相似文献
15.
袁广阔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18-21
依据对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考古调查和出土物的整理,可认定郑州商城建城年代早于偃师商城.二里岗文化时期,郑州商城是汤之毫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偃师商城是商人为镇压夏人而建立的规模较大的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16.
冯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61-65
阮籍既是魏晋时期士林的领袖之一 ,也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从“济世之志”与“酣饮为常”、儒家思想与“不拘礼法”、“越名教”与“任自然”等三个方面全面分析 ,可见阮籍及其诗文中所表现出的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牟伯永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2):7-10
鲁迅和嵇康在精神特质上的相似 ,已为鲁迅研究者所注视 ,但其剖析似乎不够翔备。该文通过三个方面 ,即思想的“承传”与“化解”、现实的“挣扎”和“反抗”以及精神的“绝望”和“希望” ,对两位文化奇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吉家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60-65
“启棘宾商”是屈原《天问》中最为难解的诗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在全面解读古今各说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锐意立新,从音乐角度出发,综合新解“启棘宾商(帝)”的联贯之意为“(夏)启用棘乐宾祭女祖(涂山女)”。对《天问》诗句“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之意也进行了新的演绎。 相似文献
19.
牟伯永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23-26
鲁迅和嵇康在精神特质上的相似,已为鲁迅研究者所注视,但其剖析似乎不够翔备。本文试图通过思想的"承传"与"化解"、现实的"挣扎"和"反抗"以及精神的"绝望"和"希望"三个方面,对两位文化奇人作一比较,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鲁迅和嵇康,让更多的评论者来揭开鲁迅和嵇康间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20.
卫绍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91-97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一向被认为是"推步之书",它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精到见解因此而被淹没。但是,仔细梳理分析《皇极经世书》对中国历史的记述可以发现,它把中国有纪年可考的历史定位在公元前2327年唐尧甲辰,推断夏朝之建在公元前2166年,这不仅比"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夏朝之建(前2070)提前了近百年,而且其推断都有权威翔实的文献依据,表现出尊重史实和文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