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自我形象美的追求日益凸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妆造饰品深入到生活中的各种职业、场合。挑选漂亮的饰品装饰自身形象已成为一种广泛且普遍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风度气质,也是体现佩戴者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生活品质等诸多要素之一。本文提出将绚丽多彩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妆造饰品进行创新设计,分析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的主要特点及束缚剪纸妆造饰品发展的因素,总结如何汲取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精髓在妆造饰品创新设计的途径,让其风韵与当代妆造饰品更完美结合。优化设计师创新创意设计思路,为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达空间和拓展妆造饰品的艺术形式发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岫岩满族的剪纸艺术/赵朝勋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满族劳动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根植于满族民众之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限制,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它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梅山剪纸文化是以梅山文化为底蕴的在湖南益阳安化等地区流行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总称。梅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且风格大胆,手法独特、形式多样,梅山剪纸在传统生活中它主要表现在:婚礼庆典、重大节日、寿诞、生育、鞋花样、生活装饰、生活娱乐(纸影戏)这些方面,梅山剪纸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在地拍摄记录以及访谈传承人,深入了解梅山剪纸文化,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艺术为其赋能,融合现代发展趋势传承梅山剪纸。  相似文献   

4.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的古城。和林格尔民间剪纸是由古代生活在和林格尔的北方游牧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艺术。同时,汉族人民的大量内迁,使得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呈现出多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的面貌。和林格尔民间剪纸文化中尤为突出鹿文化。这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崇拜、萨满教的盛行以及日常生活有关,还和佛教在当地的盛行有关,同时,还与汉族移民进入带来的世俗文化有关,是多种因素结合促成鹿文化剪纸经久不衰。和林格尔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民族财富,也是和林格尔县永久的地域特色和标记。总之,和林格尔民间剪纸的历史与文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历久而祢新,剪纸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不断实现新的创新。剪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手工创造的艺术形式,因其自身独美价值而深受青睐。随着多元文化影响以及人们的审美发生改变,剪纸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因此,以创新推动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剪纸文化的影响力,使其以多样化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施秉县是苗族聚居之地,剪纸是当地苗族的一种传统艺术。本文以施秉县苗族剪纸艺术符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施秉县剪纸艺术的分析,挖掘剪纸艺术的造型意识、审美意识、艺术内涵,对剪纸纹样进行提炼,并运用到现代民宿室内设计中,有利于民宿室内设计风格的区域化、民族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漳浦县的民间剪纸艺术现状为背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漳浦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漳浦县的民间剪纸艺术现状为背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漳浦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施秉县是苗族聚居之地,剪纸是当地苗族的一种传统艺术。本文以施秉县苗族剪纸艺术符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施秉县剪纸艺术的分析,挖掘剪纸艺术的造型意识、审美意识、艺术内涵,对剪纸纹样进行提炼,并运用到现代民宿室内设计中,有利于民宿室内设计风格的区域化、民族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化生态中,信阳剪纸艺人在继承传统信阳剪纸艺术特色的同时多方面吸收融合,通过扩大剪纸题材,丰富剪纸语言,提升剪纸的工艺性和装饰性等,使信阳剪纸艺术具有了现代剪纸的特性,完成了现代性转化;但同时也存地域风格不突出,过度工艺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剪纸装饰方法是陶瓷装饰技法中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本文以剪纸艺术为出发点,阐述了剪纸艺术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的发展概况,讨论了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装饰技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了两者在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效果,并从剪纸题材和形式方面说明对陶瓷装饰技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剪纸是中华民族镂空艺术的瑰宝,传统剪纸艺术能够抒写人的审美情怀,寄托了人们对事物的美好向往。作为高校美术教师要积极组建传统剪纸艺术文化研究团队,我们怀揣着对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大责任,努力提升美术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思维为目标,研究并构建一套可行的剪纸教学改革方案,使传统剪纸艺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有实质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剪纸的变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世代创作,积累而成文化结晶,也中国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形式之一,其所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起,至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最古老的民间剪纸是在新疆吐鲁番古墓发掘的“对鹿”、  相似文献   

14.
地处云南西南部的德宏芒市傣族剪纸,民族特征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体现了芒市傣族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傣族民间剪纸艺人邵梅罕从小酷爱剪纸,常以身边的田园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展现傣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乡土气息浓厚。2011年,邵梅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2016年4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班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开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是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与关东风情相结合,依托东北地区的地产资源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东北独特的地域特征、丰富的民族形态、鲜活的民俗风情,将非遗传统技艺和当代剪纸艺术形式相融合,将关东风情剪纸建设成为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为东北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批既有艺术造诣,又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艺术精英,创作一批极具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力作,进而推动东北民间美术文化事业稳步前进与发展。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关东风情剪纸课程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传承中遇到的"后继乏人"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形式,来探索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现代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注入现代元素,丰富形式,拓展渠道,立足都市,走出国门,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国家倡导在中小学开展美育教育的有利契机,将剪纸艺术融入中小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兴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剪纸艺术一向为中华民族所特有,虽然亚欧各国也有同类美术式样,毕竟未成大器。独有中国剪纸普及深入、成就斐然,在世界艺术之林高树一帜,尽领风骚。了解中国历史上剪纸的状况,探寻古代剪纸发生发展脉络,已成为许多艺术家和爱好者颇感兴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2016年4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班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开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是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与关东风情相结合,依托东北地区的地产资源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东北独特的地域特征、丰富的民族形态、鲜活的民俗风情,将非遗传统技艺和当代剪纸艺术形式相融合,将关东风情剪纸建设成为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为东北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批既有艺术造诣,又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艺术精英,创作一批极具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力作,进而推动东北民间美术文化事业稳步前进与发展。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关东风情剪纸课程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传承中遇到的“后继乏人”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形式,来探索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现代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注入现代元素,丰富形式,拓展渠道,立足都市,走出国门,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国家倡导在中小学开展美育教育的有利契机,将剪纸艺术融入中小学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兴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雷敏 《中国民族博览》2022,(18):168-171
敦煌曾是“陆上丝绸之路”上河西四郡最关键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敦煌吸收了多民族地区的文明,同时也开出了自身独特的文明之花,敦煌剪纸艺术虽然仅是敦煌灿烂文化中的沧海一粟,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是难以忽视的。文章通过分析敦煌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结合当下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与工艺,并探讨敦煌剪纸艺术与当代服装设计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了敦煌剪纸艺术在当代服装设计上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