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企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都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企关系对于自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都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并采取得力措施改善现状,建构良性互动、合作双赢、和谐稳固、充满活力的政企关系.本文通过对国有大型企业汉江集团与所在地政府丹江口市政企关系的实例分析,提出了构建和谐政企关系的若干对策和建议: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各自都要准确地进行职能定位;二是要明确政府和企业处理双方关系所要遵循的五项原则;三是要从解决双方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强的若干措施.总之,只要全面调适心态,多做换位思考,加强情感认同,兼顾彼此利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很好改善,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双赢的政企共建格局.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型时期的政企关系异常复杂.在短缺的初始条件下,政企关系格局首先要确保增加社会总供给,以改善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物质条件.本文分析了中国政企关系演进过程中的多重变量,认为(1)为了防止转型大萧条,政府一边保持传统政企关系、一边培养新制度因素,曾经具有转型策略上的合理性;(2)政企关系"粘性"既有早期的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之效果,又会强化政府在要素市场的控制,为公权力干预企业行为预留制度、资源空间;(3)强化对公权力的约束是未来调适政企关系、保障社会和谐、加强人们社会正义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汪清  苗文玉 《学术探索》2005,46(3):44-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主体,以人为着眼点,人类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自身关系这三大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这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方竹兰认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存在的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可以看到,民众经济权利的不完善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加强人力资本产权保护,是完善民众经济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完善民众人力资本产权上下工夫。罗润东认为,科学地把握“劳动—资本”关系,是理解人类工业化阶段社会和谐的关键;当代技术进步的直接后果,实质是凸显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加速了劳动力群体的技能分化。汪洪涛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程序公平应该成为制度公正和社会公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自然化"与审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自然化"本来是人类实践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以前的实践美学只注意了"自然的人化"而忽视了"人的自然化".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之中人真正将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人的自然化"就是"人的人化",亦即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可以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的人.关注"人的自然化"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实践美学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统一起来,可以和谐、自由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建立和谐社会,使人类走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伦理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龙 《理论界》2006,(4):54-5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完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以下四个伦理目标: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国家间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陈建平 《晋阳学刊》2005,1(6):26-32
追求和谐一直是中华文明演绎的主题,以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精神可谓生生不息。追求秩序、崇尚和谐作为我们一种深厚的文化情结无疑也是我们当前提出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制度伦理具有规范、协调和创新等功能,这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来说是不无助益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更为关键的是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是可公度、可通约的,二者都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耦合,马克思所谓“大写的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深层次的问题域,同时这些也是二者在伦理生态方面重要的整合点与互动点,可以说,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体现了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有机统一之境界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8.
侬必盛 《学术论坛》2006,1(5):17-21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而生命生产的双重性关系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发生学、伦理学确认自然和人的母子关系,揭示、清算“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系列弑母之罪,克服“自然中心主义”的局限性,通过社会实践,坚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中心,维系自然和人的母子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可以归结为人工自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工自然不仅是利益的载体,也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栽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所在领域内的"四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的全息性使得"四大和谐"成为可能.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从"三大和谐"到"四大和谐",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人工自然演化过程中调节人工自然,进而调节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人类社会的利益格局,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实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分配公平、公正.理应成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而我国在社会政策方面存在的缺失和不足,是与当前社会不和谐状况与政府不过早地重视社会政策,特别是与自身在这方面能力建设欠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政府在加强社会政策能力方面的建设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自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谐社会即是政府与公民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治理的社会。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通过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实现透明和公开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李明华 《学术研究》2004,20(11):5-9
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 ,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真正的和谐社会 ,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的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因此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 ,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4.
曾光 《南方论刊》2008,(7):23-24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很多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人的内心和谐。人的内心和谐除了社会公平、家庭环境对成长的影响等因素之外,美育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摆脱物役状态,获得心灵自由;可以激发爱心和同情心、可以开阔人的心胸,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愉悦人的感情,消除不良情绪,回归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一、法律方法与和谐社会有共同的建设目标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要达到这些和谐目标,就需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当今中国社会,利益分化明显,社会矛盾尖锐突出。和谐社会的理想在于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从而协调现实生活中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变迁的可承受范围内”[。1](P5)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制度化地控制与解决社会纠纷,不能在制度框架内消解社会矛盾,那么,社会的矛盾就不能依靠正式法律制度去化解,而可能采取非制度化的方式甚至是暴力的手…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社会之根本性和谐——基于公共管理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市场与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三种基本构成力量,三者各有其运行机制.三种力量都需要有效约束;三种力量之间与三种机制之间的良性交集、互动与制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建构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必须实现这三种社会构成力量之间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这四个维度之和谐中,社会基本构成的三种力量与社会运行的三种机制--即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的根本性和谐,其关系的异化失衡必定会阻滞经济发展、危及社会稳定.致使社会陷入崩溃.只有这一根本性和谐得到有效推进,其它层面的和谐才有可能较好地实现和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法治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性。和谐社会源于法律制度的理性建构,和谐社会是舆论监督法治化的价值追求;舆论监督法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舆论监督法治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辑刊》2007,(2):47-50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各个要素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社会,主要表现为人类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谐社会的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需要社会各种要素的结合和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众多的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诸多力量中,爱的力量是最不可估量的,具有精神灵魂的意义,是和谐社会的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19.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利益均衡与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展旗  杨平 《东岳论丛》2005,26(4):206-207
和谐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追求。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存、双赢是和谐社会的利益价值观,利益分配是决定社会和谐程度的基本因素,利益均衡制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下,应大力开展制度创新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