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秘书学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普通高校纷纷设置秘书专业以来而新兴的一门学科。尽管目前高校所使用的秘书学教材有诸多版本,但从理论体系上看,都较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因此,从理论体系上进行探索,创建科学的秘书学学科体系,对于培养合格的秘书专业人才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代秘书学的教学与研究肇兴,到2011年秘书学专业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秘书学的发展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了。30年来,秘书学的学科发展、秘书工作实践、秘书学专业建设与秘书人才培养等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学科体系不完善、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不清楚、教学研究团队不稳定、专业美誉度不高等。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秘书学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来,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但客观地讲,秘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尚未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究其原因,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从秘书学自身的因素分析,影响秘书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本概念模糊不准的问题。尽管目前秘书学的专著已出版了数十部,但对秘书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包括“秘书”、“秘书人员”、“秘书工作”、“秘书学”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  相似文献   

4.
秦莲红 《当代秘书》2001,(6):21-22,36
秘书价值是近年来理论界对秘书学理论体系深化研究而提出来的新的理论课题。科学地揭示秘书价值,不仅可以充实、完善秘书学理论体系,而且对秘书人员的实践活动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办公室业务》2013,(7):63-64
首届方放秘书学奖著作评审工作于近期结束。 这次评奖活动是国内第一家秘书学与公文写作学研究基金会——方放秘书学与公文写作学研究基金会举行的首次秘书学(著作)评奖活动。2012年6月9日,方放秘书学与公文写作学研究基金会在天津创立。为了鼓励和发挥广大秘书工作者与从事秘书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秘书学科的建设和秘书工作的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第一项活动就是举办方放秘书学奖著作评奖活动。  相似文献   

6.
秘书学界已经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这与秘书专业课程的性质不相符合。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规律及秘书人员任职要求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教师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笔者看到的文章往往是用很大篇幅讲案例教学的来历、意义、重要性及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秘书学的体系构建与学科定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科定位需要体系构建的支撑,体系构建需要学科定位来扶持。这就好比双轮车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据说,教育部1998年没有将秘书学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理由就是,有专家认为该学科体系不全而且很乱。看来,理清秘书学的理论体系,努力把它做大做强是秘书界的当务之急,是争取秘书学早日定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一门学科的学术研究现状、态势、趋向进行深度的评论评价,既是促使该门学科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其行为本身也是构成该门学科系统的一个重要板块。中国当代秘书学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与秘书实际工作者勤奋耕耘,取得了众多的学术成果,并且将其用于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不过,一个日益凸显的缺憾正在制约着秘书学研究向深层发展,那就是秘书学研究中有深度的评论评价的严重缺失!对于年发表论文数以千计的秘书学而言,研究性评论评价文章少而又少,精到的微观(专题)研究性文章少,大开大合的宏观批判性文章更少。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崛起了一门新兴学科——现代秘书学。这门学科引起了秘书界和高等院校的普遍关注,很多秘书界的老领导、老前辈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热情地投入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秘书学科的充实、完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南商学院的刘翔飞教授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办公室业务》2013,(14):63-64
首届方放秘书学奖著作评审工作于近期结束。这次评奖活动是国内第一家秘书学与公文写作学研究基金会——方放秘书学与公文写作学研究基金会举行的首次秘书学(著作)评奖活动。2012年6月9日,方放秘书学与公文写作学研究基金会在天津创立。为了鼓励和发挥广大秘书工作者与从事秘书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秘书学科的建设和秘书工作的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第一项活动就是举办方放秘书学奖著作评奖活动。  相似文献   

11.
常崇宜先生是我国当代秘书学界众所周知、德高望重的学者,对我国当代秘书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此,秘书学界人士给予他诸多美誉,如“著名秘书学家”、“秘书学科学术带头人”、“秘书学科教学开创者”、“秘书学界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川秘书学界领军人物”等。  相似文献   

12.
在秘书学科史、论、专、技各研究领域中,古代秘书人物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深入开展古代秘书人物研究,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弘扬古代秘书人文精神,批判、借鉴、创造、整合我国传统秘书学思想,以便古为今用。相对于古代作家或历史人物研究,古代秘书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如作为书法家的王羲之和秘书郎的王羲之.作为诗人的李白和翰林供奉的李白.后者秘书学层面的研究显然要薄弱得多。因此,对古代秘书人物研究现状以及学术生长点进行探讨.有助于深化秘书人物研究,开辟新的学术空间,提高秘书学科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再论秘书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秘书”一词是秘书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秘书学产生以来,对这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却存在着诸多争议。有人统计,秘书学界对“秘书”的定义多达百种以上,这说明对“秘书”概念作准确定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作为秘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对“秘书”下定义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我国秘书学界关于“秘书”的各种定义及其分析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揭示一类对象的特有属性将它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逻辑学关于定义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处延必须全同”,因此对“秘书”的正确定义应…  相似文献   

14.
秘书工作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秘书人员也是管理者。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名合格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巧。本文从实践教学出发,阐述了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以及管理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秘书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管文娟 《秘书之友》2008,(10):39-40
秘书实务是秘书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应用型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将秘书专业知识从抽象理论延伸至具体实践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秘书的职业定位已逐渐从事务型向智能型转变,从“偏重动手”向“既动手又动脑”转变了。这就要秘书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秘书工作技巧,也能适应社会、善于动脑,成为一种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2010年9月,谭一平先生在《秘书》杂志发表了《我为什么主张取消秘书学概论这门课》一文,提出取消秘书学概论课程的主张,引发了一场范围虽不大却很有意义的争鸣,启示我们在新形势下应当如何建设秘书学概论课程。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秘书学界广大同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克服多种困难,多措并举开展专业活动,扩大秘书学的影响力,提升秘书学的专业地位,推动秘书学的学科建设。在此,对2022年秘书学界发生的大事作一梳理,既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也借此向社会发出秘书学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关于秘书学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有相当一段时间,特别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著书立说,办刊办班,大学开设秘书专业等等,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其实,这种现象到现在还在延续着,只是更稳妥了一些、更扎实了一些罢了。这二十多年中虽然有的人中途退出了,其说其论空虚无影了。但整体来说,这些年来的秘书学研究成绩斐然,也许用“辉煌”二宇概括更贴切一些。首先,是秘书学这个学科成立了,反对者是推不倒它的。建立了一门学科,这成绩是令人欣慰的、骄傲的。其次。是出了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也是没有人能够否定的。再次,是成就了一批颇有造诣的研究人员,其中可以称为“家”的也不在少数。这也是个推不倒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本来,我和董继超先生已相约:在2000年10月安徽宣州“全国秘书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上,就秘书学学科对象问题(尤其是我提出的“‘辅助领导’活动说”与他所坚持的“秘书活动说”的联系与区别)继续进行探讨。很不幸的是,意外的车祸永远地中断了我们之间本该其乐融融的切磋。好在董先生拟在宣州研讨会上交流的《秘书学问题新探——关于学科对象问题》(以下简称《新探》)已蒙《秘书》2000年第12期刊发,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秘书学界广大同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扩大秘书学的影响力,提升秘书学的专业地位,推动秘书学的学科建设。在此,对2023年秘书学界发生的大事、要事、有意义的事作一梳理,既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也藉此向社会发出秘书学界的声音,展示秘书学人的作为,期冀中国秘书学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