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许中云 《云梦学刊》2009,30(1):116-119
随着理性主义在当代的日渐崩溃,西方艺术创作观念逐渐从把握事物之间同一性、普遍性的“无中生有”,转换为重视事物之间相通性、相关性的“有中生无”。挪用、复制、拼贴等艺术行为应运而生。任何对象都蕴涵审美因素,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这一点被遮蔽了,挪用、复制、拼贴等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洞察。把握的方式不同,对象的性质就会不同。上下文关系的转换.使得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相似文献   

2.
比较方法之用于史学领域,究竟蕴含几种比较类型?又各有什么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史学比较系”、“异、同”概念的两个层次和四个“比较素”来回答这个问题。历史比较,如同任何事物的比较,无论是比度、量、质,比模式、结构、内容,比结果、影响、作用……,均可纳入异同比较的范畴之中。但是,历史的比较与其它事物的比较有所不同,它带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历史比较中的任何具体内容(对象)都发生于以往某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之中,这时间段或时间点又属于一定的社会阶段形态。于是,任何历史事物的比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形态之上进行的比较,各社会的阶段形态就构成为史学的自然比较系。史学自然比较系存在着“异、同”之差,即在相同与不相同的社会阶段形态之上比较的差异,该差异构成史学比较中的基础层次。在这个层次中,相同的社会阶段形态,用 A 表示,不同的用B 表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存在着内部有机联系的、不可机械分割的复杂系统 ,作为一系列互补性制度安排的“市场经济”的出现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社会经济系统中 ,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地理等诸要素 ,或者说诸“域”① 之间 ,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 ,在不同的时点或历史阶段上 ,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或“域”是不同的。制度演进和组织变迁 ,内生于社会经济系统 ,受到系统既存结构和资源的制约。与此同时 ,又通过组织行为主体和制度企业家的能动作用 ,促成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转变 ,在这种转变过程中 ,“新奇事物”的出现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学越来越关心历史。东西方文化差距的研究,自韦伯开始,就是社会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战后到现在,一批自然科学新学科(包括各种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学、超循环论,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等)的发展,以及它们围绕“自组织”(self—organtzation)现象展开的广泛探索,为我们研究东、西方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笔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可以看作一部自组织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演进史,西方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堕距的本质,是西方与东方自组织文化的兴衰。一自组织这一概念源自人们对物理和生物现象的研究,其含义是指事物自发地形成秩序或组织。这类现象在自然界非常普遍:分子、细胞、星球有秩序地运动和构成;台风和生命这类强烈反熵现象的发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以及社会从原始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进化而不是相反,所有这些,决不是哪个组织或皇帝的驱动与感召,而是自组织规律所使然。  相似文献   

5.
“中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在对中介的研究中,问题主要地不在于人们是否承认它的存在,而在于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在矛盾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惟有正确地认识中介在矛盾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客观地反映中介之本来面目。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一) 事物的绝对性总是和相对性联系在一起的,凡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用辩证法的这种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矛盾对立,我们就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事物的矛盾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事物(现象)都包含着相互排斥的两个矛盾方面。由于二者在性质上是正相反对的,因而它们之间的界限划分是确定的。对立面存在的普遍性和它们界限划分的确定性表明了矛盾对立的绝对性。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6.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论,一矛盾向另一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发展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程序。这就提出了中介在矛盾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矛盾之间是怎样实现转化的研究课题。 矛盾之间的中间环节和矛盾转化钓过渡环节 辩证法看来一般地说,中介就是事物或范畴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它标志着客观世界不同事物联系的间接性。如经济基础就是作为连接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两端的中介,就是两者联系的间接性的标志。因此,就广义而言,即就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说,中介就是事物间接连接的媒介。就狭义而言,即就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说,中介是指对立两极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暂时的均势而形成的特定的过渡阶段或环节。在这个阶段或环节上,对立两极相互融合,矛盾通过这种融合状态实现转化。矛盾转化的中介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说的,如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猿人是森林古猿向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等等。 任何统一物中都包含有许许多多的组成部分或环节,是一个具有多种差别的复杂关系。在诸多差别关系中,对立两极则是矛盾统一体中最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差别。如肯定  相似文献   

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反映的进行,认识的完成却受主体自身的影响和制约。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总是以自身的生理结构为基础,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来完成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任何人的任何认识都不是从一些支离破碎的感觉材料或个别思维因素开始,而是从有组织的特定认知结构开始。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表明,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认知结构是确定客体、输入信息的选择框架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每一事物的属性、特征也是多方面的,哪些事物以及事物的哪些方面能同主体结成现实的反映关系而成为反映…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哲学教材中,“前因后果”说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如说因果联系是“由先行现象引起后续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基本含义都是把时间当做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如果人们对原因和结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前因后果上,那只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表面特征,还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人们在同外界事物的交往中,往往会看到一种现象之后跟随着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间的依次交替,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因果观念。因此,原因和结果作为产生者和被产生者,确实存在着先行后继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前因后果”说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前因后果”说仅仅反映了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人们的认识如果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还不能从辩证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首先,“前因后果”说仅仅说明了由某一现象向另一现象的过渡,尽管一些教科书把这种过渡解释为一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并没有揭示这种必然联系的内在发生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把事物看做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我们在这里看到某些特性,这些特性,一部分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逐步形成的;它也不会在历史上永远存在下去,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自行消亡。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规律向前发展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之中,不是这一个社会的民族,就是另一个社会的民族,不属于任何社会的民族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存在着民族,就必然会存在民族问题。概括地说来,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光辉著作《矛盾论》中,反复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  相似文献   

10.
<正> 系统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一套新的观点和方法。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着两极化和简单化倾向。没有看到世界运动、变化是系统各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自组织过程,是斗争和统一、竞争和协同的有机结合;发展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由于忽视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割裂了斗争和统一的必然联系,因而遵循严格确定的决定论规律,认为任何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普适的动力学方程推演出它随时间变化经历的所有状态,过去和未来都包含在现在之中。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大系统。复杂性和多样化决定了世界的运行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因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多元决定的随机选择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方向性的,事物的方向性既可以表现为不动点、极限环和环面——它们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相联系;又可以表现为整体稳定和局部不稳定的混沌吸引子——它们揭示了系统目的行为的  相似文献   

11.
现有哲学教科书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概括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并且受必然性支配。这种表述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以前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有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但是,当代科学的进步、社会实践的发展表明:这种概括已落后于现实。现代的自组织理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以及突变理论已向我们揭示:不仅由内部根据所引起的必然性决定事物进化和发展的方向,而且由外部环境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范畴所表征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本体论规定,这种规定就在于揭示“联系”的本质特征——客观性,即“联系”本质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常讲的“客观联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3.
康才洪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著文认为,“人的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样的命题不能成立。这就值得研究了。在我看来,“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无可非议。首先“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与“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是一致的。康文所说的作为意识反作用对象的“具体事物”未加任何限制,我理解,这里的“具体事物”,就是泛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事物,而不是专指某一特  相似文献   

14.
个性,是个人之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不论老人,小孩、男人、妇女都有个性,只是自我调节水平不同。然而,在“个性”的结构中,最复杂、最变化无常的要算是青年的个性。由于青年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对任何新事物都表现出好奇、向往的心理,所以这个阶段的个性是最不稳定的,也是人生中个性成型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5.
1.谈事物发展的动力,首先必须承认事物是发展的,而不是仅仅承认事物一般的运动和变化。若否认发展,也就不存在探索事物发展的动力的问题了。2.事物的发展即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过程。马克思说:“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恩格斯也说:“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为什么说事物的自身否定即是事物的发展呢?这是因为第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事物经过自身否定,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否定了旧事物的过时的、腐朽的、衰亡的东西,而代之以“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第二,事物的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批判地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新事  相似文献   

16.
一列宁在《哲学笔記》中写道: “辯証的轉化和非辯証的轉化的区別在那里呢? 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漸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統一(同一)。”(《列宁全集》卷38,第314頁)这段話可以理解为它指出了革命的辯証法和庸俗的进化論的分界綫。所謂“非辯証的轉化”,就是把一事物轉化为他事物的过程,看作是沒有飞跃、沒有漸进过程的中断、沒有予盾的进化过程;而“辯証的轉化”,則認为一事物轉化为他事物的过程,是必須經过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的,是充滿着矛盾的。在这里,对飞跃和漸进性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辯証法的革命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杨婷  王秋菊 《青海社会科学》2002,45(5):62-64,83
(一 )“一”和“多”的范畴贯穿着中国哲学史的始终 ,“宇宙人生一切事理 ,均可按一多关系 ,简单归纳 ,要言不繁 ,朗若列眉。”1佛教华严宗和禅宗都提出过“一多”范畴 ,并且论证了一多相摄的关系。华严宗认为 :在觉悟者看来 ,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物与事物之间、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法藏在描述法界缘起时说 :“初义者 ,圆融自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不可说其相状耳。”2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是华严宗表述相即观念的基本命题 :“一”指一事物 ,即佛身 ;“一切”是指其他一切事物 ,即众生。这一命题的意思是 ,一事物…  相似文献   

18.
《研究唯物辩证法历史经验回顾》一文认为德波林关于事物开始只有差异、没有矛盾的观点来源于黑格尔;而黑格尔的这个看法“有它一定的道理,受到马克思、列宁的重视。”因而,认为德波林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个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我以为,德波林把事物、过程的发展分为绝对同一、差别、对立、矛盾诸阶段,并认为“差别”不是矛盾,即使在“对立”阶段上,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也还是静止的,只是到了“矛盾”阶段,才呈现出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活动。这个观点是对黑  相似文献   

19.
人:宇宙的“本质镜”程广云“本质镜”说的两则要义是:(1)事物的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镜”,(2)人或人的意识现象作为物质世界(宇宙)的“本质镜”。“本质镜”说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事物,其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表现为外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从本质上讲,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它的核心是矛盾学说,因此,普遍联系和矛盾的关系如何,理当成为辩证法研究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不明确普遍联系和矛盾范畴的性质及其内涵的规定,“联系”与辩证法中所有其他范畴的关系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说明,建立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结构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普遍联系与矛盾的相互关系问题,长时间沿用着一种说法;联系就是矛盾,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一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联系,则是它内部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