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3日创刊于北京.1927年7月23日出版第6卷第137期后迁往上海.1928年12月29日出刊至第9卷第209期后停刊.该刊主要撰稿人有王世杰、周鲠生、胡适、唐有壬等,多为留学英、美的教授、学者.该刊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科学、教育、文艺诸方面.以论文为主,具有较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曾发表一定数量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倾向进步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以后.胡适等《独立评论》派自由主义文人群.在凸现的个人主义与 民族主义两难困境中,改变以往片面强调个人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帝国主义侵略、将民族主义统一 服从于个人主义的作法,将关注焦点从个人主义转向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提出了自以为从国家 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理性的对日观:其一、支持国民党政府保守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二、反 对青年学生非理性的爱国激情;其三、寄希望于国际公法.反对排外民族主义;其四、主张妥协自强 韬光养晦.以实现现代化.作为抗日救亡的前提。这种对日观.概言之.是“理性民族主义”;详析之, 可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类型;典型的理想型自由主义者胡适对日观的“理性”,是个人主 义、文化激进主义的“价值理性”,民族主义是其形式。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对日观 的“理性”。是出于国家富强的外在功利考虑的“工具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价值关怀已被搁置乃 至放弃。他们公开主张“新专制独裁主义”。这说明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无根性特征和中国自 由主义者必然分化、边缘化及政治保守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3.
作为民国时期国人自办英文报刊The China Critic(《中国评论周报》)上的著名专栏,The Little Critic(《小评论》)由林语堂于1930年创办用以发表形式自由、内容广泛的英文随笔及小品文。《小评论》不仅刊载了林语堂创作的大量英文小品文,为其此后着力倡导小品文文学思想及创办《论语》《人间世》等杂志提供了丰富的前期经验;同时该专栏还吸引了全增嘏、张培基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加入编辑作者群体中,展开持久而丰富的英文小品文创作实践。因此而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小评论》为出版媒介进行英文小品文创作,将外国小品文样式移植引入中国文学土壤,促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姚玳玫 《学术研究》2022,(1):161-171
1924年底,《语丝》与《现代评论》先后创刊,编辑部均设于北京大学一院。二刊同人由北京大学两个教授群体组成:《语丝》成员多为本土的浙籍章太炎门生派系,《现代评论》成员多为留英美归国学者派系。二刊相遇实际上是1920年代新文化知识分子内部人文主义群体与科学主义群体的相遇,其矛盾隐含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其时《新青年》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各走其路已成大势。《语丝》与《现代评论》的笔战,尤其是因女师大风潮而引发的激烈交锋,正是新文化知识分子深层分化的一个表征。双方的论辩除了个人意气、群体积怨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裂痕外,最有意味的是注重人文(尊重学生的个人自由)与注重科学(看重学校的教学秩序)两种文化思路之间的分歧。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已呈不相协调之态,其思路方式变得各执一端,不可调和,终至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5.
"现代评论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要的自由主义文化派别,它的产生是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激进思潮的一种制衡力量。"现代评论派"对中国思想文化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虽然没有被当时的时代主流倾听,但其坚定的自由主义立场仍有着思想史的意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保持其道德热情的同时,又能以一种理性、务实、宽容的精神来解决所谓"中国问题"。这是"现代评论派"的文化选择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创办于1960年的《新左派评论》是当代欧美最具有影响力的左派理论期刊,它自觉地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编辑策略。20世纪90年代,《新左派评论》以政治路线、理论路线的偏移为代价取得表面上的持续成功,但导致内部分裂。2000年,经过深入思考,杂志的灵魂人物佩里·安德森实现向左回归,领导《新左派评论》完成"更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值得所有左派知识界的尊敬,从而实现了新左派的再兴。  相似文献   

7.
唐志勇 《江汉论坛》2005,(6):103-107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主要的史料价值是揭示了黎昔非对《独立评论》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考察《独立评论》成功的原因从一个崭新的方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独立评论》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过去只知道胡适等编辑和撰稿人,而不知道还有黎昔非的作用。黎昔非出任该刊经理人,直接关系着《独立评论》的顺利创刊、高质量的出版发行和保质保量、善始善终地存在了5年多时间,表明《独立评论》的成功是胡适等与黎昔非通力合作的产物。此外,本书对于研究《独立评论》的性质、《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该时期出现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西安事变等重大政治事件,以及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报刊史、文学史、诗经学史研究,胡适的为人,罗尔纲、吴晗、闻一多等著名学者的生平事业等,都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9.
从湖南醴陵乡下走出来的传统闺秀到五四一代女作家,袁昌英的蜕变既得益于现代教育,也与“英美派”留学生群体的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平洋》杂志时期,在体验域外新生活及与“英美派”留学生等的往来中,她完成了由东方闺阁女儿到现代新女性的精神成长;《现代评论》周刊时期,在群体的聚合过程中,袁昌英寻觅到了自我的未来志业;《武汉日报·现代文艺》时期,在同人群体偏居一隅著书立说之际,袁昌英亦进入了艺术的自觉期。通过考察袁昌英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勾勒出现代文学时期部分五四一代女作家“浮出”的历史图景,梳理现代文学社团在新文学女性作家养成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  相似文献   

10.
谷小水 《学术界》2004,(2):248-256
丁文江是民国时期著名地质学家 ,同时也是思想言论界的重镇。 1 92 7年初从上海淞沪商埠督办公署任上黯然而退迄 1 93 1年的四年间 ,他虽进入了自 1 92 0年代初积极问政以来的相对“低潮期” ,却一直未曾远离政治。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更是将其全盘激活 ,他与胡适等人又重拾办刊议政之坠绪 ,迎来了其一生中问政最为积极、知识分子精神表露最为充分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1.
《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开端,而且都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论形态的诗学文本。“红楼”痴情,“人间”寸心,同系于叩开中国现代诗学之门。这是《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共同意义和价值。《红楼梦评论》阐释的是一种新的文学观,而《人间词话》所演绎的则是一种新的鉴赏批评标准,这是二者诗学意义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杨宏雨 《学术界》2022,(10):177-194
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五四时期“强有力的社会思潮”,以致时人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感慨。《星期评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反抗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世界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运动,积极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布尔塞维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同各国的历史、国情相结合等见解。《星期评论》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一视同仁,均持研究与批评的态度,其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但在当时,它对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自创生后,围绕其艺术主题、艺术内容、艺术风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形成了两大基本观点:一类观点认为,画作是画家师“心”“写意”的产物,旨在表达画家自我超拔的心灵;另一类观点则认为画作意在师“目”“写实”,是画家“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结果。这两类观点何者更为恰切?参考围绕画作所作的“业余评论”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画作,即画作不是画家目视心记式写生,而是应物向心式创造,是画家将广袤宇宙(心象)与全景山水(物象)及阔大心灵(心意)相冥合的结晶。相较于围绕作品所作的多样主流“经典评论”,“业余评论”的价值在于:它能补充、修正甚或颠覆经典评论,并以别样方式揭开作品意义的神秘面纱,赋予作品以更加丰盈的意义;同时,它解构经典文艺评论的固化体制,带来文艺评论本身的进步,最终促进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评论》周刊试图将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匡正在理性与自省的范畴内,对激进的爱国运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升级,《独立评论》周刊在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日态度逐步由对日交涉转向对日抵抗。本文试分析该刊对抗日民族主义的理解,进而考察三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民族主义的存在状态及其转变。  相似文献   

15.
《西藏日报》刊发的透视达赖集团分裂言行、揭露达赖集团反动本质系列评论,对达赖集团分裂言行、反动本质进行了有力的批评,系列评论针对性强,论点鲜明,事实充分,论证有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系列评论应该创新传统的评论模式,探索新的评论风格;注重新闻评论的专业化精神;依据受众的接受心理,采取具有受众接近性的评论方式,形成有效表达,进一步提高西藏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亮 《晋阳学刊》2013,(1):78-83
《新理性者》和《大学与左派评论》是英国新左派早期重要的两份政治刊物。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源、不同的人员结构和不同的办刊理念。《新理性者》的贡献在于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英国新左派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与左派评论》则致力于分析当代英国资本主义现实,为英国新左派后来在文化研究、政治学等领域的学术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发表于《教育世界》的《〈红楼梦〉评论》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或引用其中的观点重新评价《红楼梦》,或把其作为学术著作加以评论。有的加以痛斥,有的褒扬有加。如果把该文还原于历史,就会发现该文是一篇以中外理论为基础,并与当时理论界紧密结合,批驳偏激,阐明个人理念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8.
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主要包括惠子的评论和庄子的自我阐释,刘安、司马迁的评述和阐释,刘向、班固的评说和阐释。虽然此期关于《庄子》文学的阐论并不多,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史上却具有开头和先导之意义。尤其是庄子对其独特行文体例和表现形式,对其独特表现方法,对其独特创作风格和创作指归的自我阐释;司马迁对《庄子》表现形式和虚构特色,语言艺术和诗性特征,话语特色和审美风格的阐释;刘向《别录》对《庄子》"寓言"之概念内涵的解说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友平 《兰州学刊》2006,(12):146-149
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丁文江对当时中国军阀派系及军情进行了详细研究,萌生改革军事教育、创办军事院校、培养新式人才的理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丁文江提倡“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持久抗日观,呼吁国共协作,一致抗日。其略显低调的抗日观有着对时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也是其科学理性精神在军事思想上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星期评论》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对工人运动和十月革命的态度从前期的排斥、诋毁到后期转变为赞同、向往;在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该刊的社会改造主张从前期倡导民主主义转变为后期倾向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民主主义者各自认同的国家建构模式不同,对马克思主义抱持不同的动机,导致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