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GATT/WTO体制下,区域贸易协定的审查至今备受批评,导致这一结果的诸多因素中,重要的一个是审查的标准。标准对审查的过程发挥着指导作用,同时又直接关系到审查的结果。目前区域贸易协定的审查标准尚有若干不确定因素。论题结合GATT/WTO的法律规定、区域贸易协定的制度审查和司法审查,提出了涉及区域贸易协定审查的4项标准:“目的性”、“实质上所有”、“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歧视残疾人现象普遍存在,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吻合。社会歧视残疾人的表现在教育、就业、婚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歧视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和现实等因素。本文基于歧视理论,依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江西省遂川县的实地调查数据,来揭示当前的残疾人隐性歧视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期,消除歧视,共享改革成果,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随着WTO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重大挫折,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有所放慢,而区域贸易协议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的主流形式之一。现分析区域贸易协定的迅猛的发展趋势以及对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提出挑战。面对挑战,当务之急,各区域贸易协定必须接受WTO的一定程序上的规制,最主要的要确保区域贸易协定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贸易协定具有条约的法律属性,但也有不同于传统的国际条约的新特征。本文从传统国际条约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入手,对比了区域贸易协定的条约法律属性与特征,并从实例分析出发,概括出区域贸易协定所展现出的21世纪的国际条约的新特征,强调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待区域贸易协定对国际条约法的贡献:一方面推动了国际条约法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条约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以RTAs的审查现状、审查要件和审查路径为主线,剖析了基于GATY第24条、GATS第5条和“授权条款”的审查要件,阐释了外交审查和司法审查路径,并指出虽然司法审查的实践使RTAs审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规则的澄清和完善、外交审查与司法审查关系的协调以及审查效力等问题尚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WTO)内的谈判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区域贸易谈判不断蓬勃发展,而且已成为加速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文章的焦点集中于区域贸易协定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贸易协定与WTO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在面对区域贸易协定时应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以期能够帮助我国更好地解决WTO和区域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WTO区域贸易协定透明度机制自2006年年底临时适用以来,已经逐渐得到WTO成员方的广泛认可.然而,机制的运行仍存在潜在的危险,面对日益增多的区域贸易协定,现有的善意履行和“同伴压力”的监督机制,会在未来的运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机制一旦被破坏,则意味着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体制的融合进程将被中止.目前透明度机制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监督不力的问题,区域贸易协定通报和审议时间上的拖沓、数据提交上的困难,都督促WTO成员方尽快完善现有的内部监督机制.因此,明确并简化现有WTO规则,建立一个完备的规则评估机制,并扩大WTO秘书处职权,形成后区域贸易协定通报监督框架,是保证今后透明度机制良好运行之必须,也是未来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贸易协定和WTO规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下简称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区域贸易协作为最惠国待遇的例外,已明确规定在GATS第5条,二者在追求更加开发放的贸易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对于隐性就业歧视,现行反就业歧视法规制无力。然随着法治的推进,社会各个主体尤其是用人单位法律意识的增强,就业歧视会越来越多地以隐性形式出现。隐性就业歧视使得受到歧视的劳动者无法用现有的法律来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致其社会不公感增强,直接损害了劳动者的个体权益。包容性的承认规则使道德规范成为软法变得可能,软法治理与隐性就业歧视的规则高度契合。软法治理具有开放性、协商性、参与性以及社会治理的灵活性,能充分调动政府、行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企业主体和劳动主体的民主参与,凝聚公共理性和各方共识,实现隐性就业歧视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ECFA:“两岸特色”的区域贸易协定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 ECFA)是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实践和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重要发展.ECFA在名称、主体、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执行机制等方面显示出鲜明的“两岸特色”,不仅不同于一般的主权国家之间的RTA实践,也不同于中国RTA实践特殊形式中的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CEPAs.ECFA对于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正常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对中华台北RTA实践发展可能具有的法律意义也值得关注和研讨.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动条款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显见,具体表现为:涉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数量上不断攀升,缔约国家结构上更加多元,劳动条款内容上愈益丰富,“差异化”特征逐步显明。“强制型”模式和“友好型”模式是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动条款发展的主要模式,各具特点。“强制型”模式下,劳动条款争端适用包含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并已付诸实践;“友好型”模式下,缔约方在劳动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劳动条款争端不适用一般争端解决机制,主要采取政府磋商和审查等“友好型”的解决办法。我国纳入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不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应转变观念,在未来区域贸易协定中更多地纳入劳动条款;制定更丰富的条款内容,强调差异化、合作性;警惕发达国家将劳动条款与贸易过度挂钩,防止以贸易制裁方法解决劳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动条款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显见,具体表现为:涉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数量上不断攀升,缔约国家结构上更加多元,劳动条款内容上愈益丰富,“差异化”特征逐步显明。“强制型”模式和“友好型”模式是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动条款发展的主要模式,各具特点。“强制型”模式下,劳动条款争端适用包含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并已付诸实践;“友好型”模式下,缔约方在劳动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劳动条款争端不适用一般争端解决机制,主要采取政府磋商和审查等“友好型”的解决办法。我国纳入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不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应转变观念,在未来区域贸易协定中更多地纳入劳动条款;制定更丰富的条款内容,强调差异化、合作性;警惕发达国家将劳动条款与贸易过度挂钩,防止以贸易制裁方法解决劳工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31个省区的有形贸易,针对我国31个省区的对外贸易水平,采用对外贸易总额、增长比率、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总值及增长率、不同性质企业的出口总值及增长率等28个指标,对对外贸易省区进行分类,并对它们的特征、形成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区域性对外贸易战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贸易自由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的总体贸易政策选择。但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源于中央政府实行的区域倾斜政策和贸易政策本身的区域效应。贸易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沿海与内陆区域在外贸成本、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和区域间利益传递机制的缺失。倾斜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区域效应都会导致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因此,政策落差的消除和贸易政策区域效应的弱化都是减小贸易自由化进程区域不对称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独联体国家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经贸关系出现了积极发展的态势。欧盟主要是利用“伙伴与合作关系协定”的形式对双边经贸关系进行调整。协定的内容不仅涉及关税减让、数量限制措施、保障措施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双边政治对话和人权保护等政治问题,这些协定对于中国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起草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加速两岸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自由化会缩小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收入差距,然而中国国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却为此提供了相反的例证。本文基于H—O—S定理(1941)的标准分析范式,并借鉴克鲁格曼(1981)关于贸易自由化打破原有的空间聚集而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的观点和Davis多域视角的分析思路,结合中国特有的逐步推进式开放进程,认为导致目前中国国内收入分配不均呈扩大趋势是中国特有的区域偏向型贸易自由化、城市化等分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上述导致内部市场扭曲政策的取消,经典HOS理论所认同的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国内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会在中国逐渐显现。文中通过运用1981到2005年的中国数据对上述理论假设进行经验检验,得出了相同结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在可预见的将来,要重新创建一个广泛承诺的多边谈判议程已不太可能。但在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内,仍有一些领域存在达成共识的可能和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区域贸易协定中,仍有继续扩展和深化的空间,并存在一些新的努力方向。我国应把握当前世界贸易法发展趋势,合理自我定位,积极参与规则谈判,正确处理多边与区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