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棋王》中的身体书写显示了"寻根文学"中现代性与古代性的混合,但文本已经蕴含了质疑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思想。从寻根形象、文化符码以及寻根"结局"入手,将《棋王》这一症候性的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可以看出"寻根文学"开拓新的话语结构的努力体现了进步意识带来的美学创新欲求,但这种美学变革在当时又阻碍了"现代性疑虑"的进一步思考。80年代"寻根"的结局是另一个开始,它背后的犹疑预示了90年代更为明显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裂解。  相似文献   

2.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0,30(2):70-76
作为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潮流,寻根文学是当代作家寻求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并以此来重塑民族形象和文学的努力的产物,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的"文化热"与李泽厚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说",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外来文学思潮,以鲁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传统等,则是它得以产生的理论与文学资源。由于作家们对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态度,使许多研究者认为寻根文学的创作与其理论存在着矛盾,因为无论作家们的初衷如何,他们在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文化似乎都只是一些"失落"的或"原始生命之根早已衰朽了"的文化。关于寻根文学的种种批评,说明了寻根文学负载了远非一个文学思潮所能负载、所能解答的重大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它对其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它所探讨、所反映的诸种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后殖民等新的理论视角下的再阐释,表明寻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限于文学层面,也不仅限于它引起热潮的那几年。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伤痕文学"到马尔克斯魔幻叙事式"寻根文学"的过渡,这种文学形式的转变以及寻根文学的诞生,体现了新时期创作群体对社会认知的调整,他们试图寻求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认知和描绘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新时期文学进行自发调整的同时,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给具有相似社会困境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的认知方式,促生了寻根文学独特的魔幻叙事方式。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创作主体也进行着审美创造,赋予了现代主义和人类生存境遇问题以新的涵义,从而突出了寻根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其作品的主要倾向是暴露当时苏维埃社会的阴暗面,批评苏联共产党政策的失误,以及揭露历史内幕,因而这类作品在前苏联时期遭到长期"封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被"解禁",并回归到读者当中。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便是当时苏联"回归文学"浪潮中的热点之一,它的回归之路同样漫长而曲折,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文学史上,斯蒂芬·克莱恩以其富有天赋的创作才能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享誉文坛。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荒诞主题等文学流派先于他的同代而早早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偶然的权威力量决定了是非善恶,奖惩,甚至生死的宿命论主题在他的作品《红色勇士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以及《蓝色旅店》"B lueHotel"中展示出来,同时自然对人类命运的冷漠的悲观主题也能从他的作品《敞蓬小船》"Open Boat"中清晰地感受到。本文着重从这些角度对其作品中所蕴涵的直到现代才成潮流的文学主题——荒诞进行了分析,从中窥见克莱恩的天才之处。  相似文献   

6.
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寻根"并不是它的旨归和信仰,而只是它求新求变的一种策略。它同时是80年代新一代作家和批评家取得话语权的一个旗号,也是当时文学圈子化的结果。寻根文学本身的缺陷、悖论以及衰落,都与"寻根"的策略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出走姿态。主人公王六一的认同从失根——寻根——扎根,从身份的建构——解构——重构,终于完成"故乡"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的认识转化与出走。农民心灵的安顿、溃败乡村的建设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70后作家李师江的作品研讨会上,评论界认为70后作家"文学市场两不讨好","处境极其艰难","最尴尬","未老先衰",这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70后作家群。世纪之交时,中国文坛出现被称为"美女作家"的群体,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是70后作家在中  相似文献   

9.
对于"寻根"思潮过后的总结,研究界一般都是将"寻根"思潮最终获得的价值指向为重新建构的"根",而不是向古典传统寻得的"根",对"寻根"思潮中的古典传统显然研究得不够。文章试图通过对作为"寻根"边缘作家的老一代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作品的文本细读,发掘出"寻根"思潮寻到的"古典传统"——回归"唐传奇"文体而演化成的"寻根"小说的当代小说书写范式,这种书写形式是"寻根"思潮一种重要的资源,而这一资源对于当代文学向传统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学天宇中一道夺目的闪电——论寻根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它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提供了政治话语写作以外的另一种写作范式,指明了小说可以朝着无限广阔的文化领域进军,召唤着作家大胆借鉴新的创作资源.当它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文中主要从"寻根文学"的渊源、背景、理论-作家作品及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等多方面试图对寻根文学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化寻根"浪潮是当时"文化热"中争议最多的文化一文学现象.在"寻根"源头问题上,很多人找到汪曾祺.其作品是否真与此思潮有着"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渊源,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对与汪曾琪有关的一些事实的考实,认为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因汪曾祺与"寻根"文学的作家们在关注视角、思想根源、个人体验及对民族精神的感知、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等方面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小鲍庄》审美空间的相对狭小;《棋王》的瑕疵;《红高粱》审美的缺陷与作家思想上的局限等。它是导致“寻根文学”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 寻根文学思潮的由来及其论争 随着国门的大开,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化,文坛上看到的外国文学再也不仅仅是苏联老大哥的批判现实主义译作。我们可以看到的作品,几乎包括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作家。美国黑人作家阿里克斯,哈利于70年代末写就的长篇小说《根》,在他的本土产生轰动效应后不久,就被介绍到中国,非常及时地出现在处于文学沙漠中和文化十字路口上徘徊不知何去的  相似文献   

14.
从流散批评视角出发,对奈保尔早期成功作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先天的文化断奶以及后天的寻根失败,揭示出因殖民统治而产生的"流散他者"在面对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中的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与中国生命美学相继出现。作为寻根思潮的早期力作,《黑骏马》走入偏远草原,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揭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展现“失根”之痛。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为视角,《黑骏马》的寻根叙事展露着“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确证了《黑骏马》的精神内容,为寻根文学的意蕴阐发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在生命美学视域中,《黑骏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剖析,将草原传统思想、女性价值认同、文化的时代冲突等现实问题置于终极的“生命”关怀之中,以文学的力量加强了民族情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国语》的性质与价值--由出土文献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畀",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注人性,是文学永远的主题,好的文学作品理应给人"美"的情感体验。路遥的作品字里行间始终闪烁着一种"人性美",本文从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入手,通过对作品审美主题的分析,以期使读者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作者在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伟大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渔洋老人为《聊斋志异》的《题词》,揭示了作品的"总体特征"。百年之后,余秋室之佳《序》,有如《题词》之注脚,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发挥了《题词》的思想,指出了《聊斋志异》何以"厌作人间语"爱听鬼唱时"。而这一点,作为《聊斋志异》的思想与艺术的"总体特征",正体现着文学的"独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韩少功的《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由于寻根文学既面向世界又注目民间,所以这篇小说也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又有异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独特美学品格。通过主题意蕴、话语层面及写作情态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张学军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所要寻找的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要从寻根文学提倡者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