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乡土文化深厚。乡土不是乡愁寄居地,它具有实在的文化价值。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激励下,乡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乡土价值被重新发现、激活。乡土作为特定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活化传承乡土价值以促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充分发掘利用乡土的物质价值,激活乡土物质资源与技艺传统,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土的生活质量;保持与增强乡土的社会生活价值;以村落信仰资源与乡土艺术资源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激活乡村生态文明传统,服务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民间法视野下的回族乡村乡规民约——以宁夏郭桥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乡村乡规民约是根植于回族乡土社会独立于国家法之外的由乡民们共同信仰、共同讨论、共同制定、共同遵守执行的民间法,它实际上是调整乡民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本文试图调查宁夏郭桥乡乡规民约,依照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回族乡村乡规民约如何存在、其功用价值如何定位等问题尝试作一法社会学的研究,以期能为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骨干生来自基础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的民族地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做抉择的挣扎,有一句话说的就是"回不去的农村,融不进的城市"。乡土社会不仅有着维系少数民族骨干学生天然的情感、文化和社会资源,而且孕育了他们反哺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留在乡土上反而是幸运的。完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培养方案、就业配套措施,是少数民族骨干学生服务家乡的诉求,也是少数民族骨干学生回到地方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农村乡土人才是活跃在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新型人才,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创造在农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先进、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开发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村乡土人才,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文明已经毋庸置疑地嵌入乡村生活中.乡村所特有的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碰撞的过程中被扭曲,被覆盖,而失去了自身的本来面目,传统中国的乡村文化正在消亡,而农民的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在已有文化趋于消失,而新的文化又不能承接的情况下,农民这个乡村生活的主体,则在这种文化空缺中表现得惶恐,不知所措.在<土地的黄昏>一书中,作者正是通过自身生活的经验事实,对乡土社会的微观经验进行重组和编码.因为不管乡土社会在城市经验和城市价值的影响下如何变迁,如何走向衰落,几千年的乡村文明还是具有根基性的作用.乡土社会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产生的问题或不适,其根源还是要在微观生活领域中寻找答案,正如作者所提:"乡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传承和改造的问题."③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地处边陲,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由于交通、信息等交流不便,逐渐形成了各地域和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文化传承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汉化有利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整合发展,但是如果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不断抛弃了自有的优秀文化内涵,则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与国家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相悖。因此,在保证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下,从教育方面入手,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为例,试探讨乡土教材开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气候灾变是气候变化的极端形式.本文即尝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龙脊壮族的气候灾变状况、成因以及乡土应对方式.从这一典型案例可以切实发现传统生态知识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量散见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将中国百年乡土教材的发端、演变脉络总结为三个时期五次高峰期,认为中国乡土教材源于舶来成于传统;伴随于乡土教育运动;适应于教育改革运动,普及面广而作用为补充;存在着有发展空间无实施保证、体系上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内容相对脱节、其功能作用或被夸大或被忽视、缺乏相应的师资、相应理论建设不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总结等局限.  相似文献   

9.
乡土知识是一方地域的民众用生活经历谱写的历史或用生活经验创造的文化,地方志在记录这些经验和智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乡土知识应该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乡土知识来自一个民族数代人的传承与沿袭,其中蕴含着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乡土文化与民族传统。乡土教材开发是加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载体,更是夯实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路径。我国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倡导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关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的急剧转型,聚力国内外乡土教材研究与开发团队,创新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机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谭旭虎 《民族论坛》2008,(10):62-63
史景迁作为当今美国最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之一,其研究覆盖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的诸多层面。其中,对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呈现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部分。史氏的乡土中国研究侧重从资料文本中的底层经验出发,意图构建出一个想象性的、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的边缘文化空间。其乡土中国图景以女性为主要关注客体,以苦难为叙事基调,体现了西方汉学家对东方他者的"凝视",以及凝视背后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宣统<盐井乡土志>在汉文史志中最早记载了在西藏盐井定居的么些人及其来源和迁入时间,文章对此作了介绍并考证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宣统<盐井乡土志>的记载,对于纳西族历史研究和滇藏毗邻地区地方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表现之一。基于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子女教育、民族文化等多重主客观因素驱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嵌入城市,在空间转换、社会网络重构、权利获得与身份变迁中,重塑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受文化水平低、社会资本薄弱、上升渠道狭窄、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目前只在居住空间和职业层面实现了市民化,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市民权利及市民身份。欠发达城市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流入,进城少数民族如何解构与重组自身携带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更好地实现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融入,需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以兰州市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文化及身份认同等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与能力,针对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提出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各种原因,我国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大都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专业技术人才奇缺,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靠大批引进专门人才,是很困难的.因此,民族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加速开发、培养和利用区域性的乡土人才资源,向经济领域进军.破除"人才"旧观念,确立乡土人才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概括了乡土医学的含义,继而以水族医学为个案,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乡土医学在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时代中的角色定位;乡土医学应该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扬长避短、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今乡村旅游发展正火,但与城市旅游比较,它存在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即乡土旅游人才缺乏。因此而导致乡村旅游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欠佳,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在乡土旅游人才领域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不仅对中国自杀问题作了研究,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价值观作了更深刻、细致的理解.该书通过对自杀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呈现出了乡土中国人"过日子"的一个基本准则--"礼",活着的价值--"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基层实践入手,以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布楞沟村为个案,考察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现状。在总结其"内连外搭、融合推进"衔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坚持农村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性转化乡土文化潜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战略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后脱贫时代向全面乡村振兴阶段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商业老字号的研究,需要建立"拟移民""移民"和"市民"三个概念并加以使用。老字号具有城乡二元社会发展的背景,需要吸纳农村移民,而农村亲友相携进城经商是调节城乡经济不平衡性的杠杆,但它不能直接转化为城市商业组织的机会成本。"拟移民"在原地农村环境中构筑了自己的微观变迁元素,这种元素能引导原地农民实现新的生存变迁,为此他们只能短暂地在城乡之间流动,最后还是回到农村务农。"移民"较长时间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经过城市商号孵化器的哺育,构筑城市文化的边界,包括共享、福利、机会和行业教育知识市场化等,携带其外地文化和外来文化,处理城乡环境变迁的问题,创造个人新价值。"市民"要在城市形成的有刺激的思想活力,能够创新,能融入城市商业文化,也被城市商业文化所影响,最后建成城市中小商号。对这种城市商业老字号,不能只用文献法去解读它,还要用口述史的方法去体会它,将之视为口述化的社会活动,这样研究者才能通过对商业老字号的研究,分析农民城市化的多元途径和复杂经历,认识商业老字号的特征与历史地位。北京商业老字号成文厚正是这种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