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4):54-56
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始终贯穿着亚非拉国家的历史进程,先后呈现出三次大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既是一场坚持不懈的民族独立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促进民主改革、建设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主义对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3):59-61
民族主义对20世纪的世界有三次大的冲击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表现为两次大战的爆发,结果是欧洲的衰落,美国的霸权开始确立,同时欧洲产生新型的民族主义;二是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表现为亚非拉各民族的觉醒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三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击,表现为苏联东欧的全面演变。此后,民族主义取代意识形态,成为国际交往的一个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3.
试论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昌儒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3):78-84
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和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人类社会由部落制度发展成民族和国家,所以,文化的同一性常常成为一种政治博弈的资源,由此而形成了民族主义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推动与抗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佐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43-45
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由于经济及法治理念全球化、国际组织的权威提高等因素而呈聚合态势 ;同时又因民族主义与国家不相容的事实、民族主义内容性质的多元性和前苏前南解体的示范效应等因素而呈离散态势 ,并分别对国家主权在理论与实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由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树立新的“国家观”,塑造近代社会理想人格“新民”形象,二是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发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倾其多半生精力研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有其理论价值所在,也有失之偏颇之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芬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62-68
20世纪初俄国民族主义再一次兴起,并对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俄国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为民族主义影响俄国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此时俄国传统帝国思维得到强化,民族主义与之相吻合,为其影响外交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基点。受到削弱的政权越来越有求于民族主义,逐渐成熟的公民社会为民族主义影响外交政策提供了制度平台。而俄国面临的国际危机,则为民族主义直接影响外交政策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提出了国家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并第一次运用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的手段来系统地论证该概念。本文指出,国家民族主义即与国家利益相吻合或一致的、通过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它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恒常起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或因素。本文认为,国家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成立,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有其现实基础。该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因而该概念应进入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工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1)
德国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处于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的意识形态。它在政治上的登场曾推动了德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克服了德意志地方分裂化,造就了新的民族社会,证实了现代人的潜力与能动性;但它同时又是现代化危机的产物,它用向社会个体介绍身份上的同一性,用一种政治乌托邦的现代许诺,来回答现代化进程及其压力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它对民族独特优越性的夸张式宣扬,造就了德意志社会强烈的内聚力,并最终成为威廉时代民族集合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孙红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民族主义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不会发生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之下,即使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之下,人们对自己所在的或所属的民族有一种内在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也算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全球化问题及现代世界结构个性特征的进程。以俄罗斯这样的欧亚国家为例阐述这一问题,并尝试确定在俄罗斯和后苏联区域中影响国际关系和移民进程的诸多因素,以欧亚模式为视角作为现存于当今世界的可供选择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林超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170-175
民族与国家合一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19世纪末民族主义在中国勃兴。清政府以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反对帝国主义;革命党人以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民族主义在新军中传播,在革命党人影响下,新军接受反清反帝的民族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主义从排满转向反帝。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主义宗旨。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是:在新的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应当超越血缘种族,建立一个富有包涵力、整合力、融合力的现代国家体系。在一个国家的大范围内融合凝聚各民族,发展成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在理论上应当合而为一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也应当是合二为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基础,由此凝炼出共同的民族精神,建设强大的民族国家。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2.
国家重建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对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国家重建往往成为其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德国和日本两国现代化启动阶段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国家重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指出国家政权是两国现代化全面启动与推进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3.
肖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勃发时期。虽然两地的民族运动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但它们却是彼此呼应、相互影响的。中国人民对中东的民族主义运动不仅是熟悉和了解的,而且还从中受到了鼓舞,获得了经验;同时,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也对中东的民族运动给予了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黄凤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1):10-15
民族主义是15 、16 世纪起源于欧洲的一种历史潮流,在构建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中起了重要作用。进入20 世纪,民族主义的性质和内容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发生了嬗变,沿循着世界上三种不同类型国家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20 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变化的轮廓和线索,以及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政治功能。民族主义是一面不倒的旗帜,透过它的政治功能可以看到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冯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这与西方以资本推动的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解释新中国现代化中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因素.而正确认识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在这一体系中的位置,理性地处理民族情感,是中国现代化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张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89-291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开始寻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道路。留学教育自然是培养新式人才快捷的方式。在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清末留学教育制度经历了开端、成熟,到消失的过程。清王朝最终灭亡了,但其留学教育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民族主义浪潮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立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回顾20世纪世界历史,追究20世纪发展演变的根源,我们探测到的不是别的,正是民族主义的底蕴。凤云聚汇的20世纪在整体化、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模塑了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则在村殊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生存情境中演绎了世界历史。民族主义的洪峰巨浪裹挟着20世纪世界历史奔突碰撞,使之成为本世纪发展演变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房广顺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1):32-36
亚非拉国家有悠久的人权思想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加重视人权思想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人权思想特点:注重传统和文化的继承,鲜明的集体主义主张,受悠久宗教传统的影响,还与社会主义相联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人权思想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有一定的区别。从本文所论述的问题可以看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当代世界人权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寻求共同的人权理念、发展人权事业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政治转型,即由政府主导型转向政治主导型。文章对日本政治转型的社会背景和促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明了政治转型进程中几种体制的特点,进而预测政治转型下的日本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吕琦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一现代性转型的历史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换.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于传统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20世纪初,它替代了传统帝国中皇权主义所发挥的功能机制,在帝国的现代性转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作用主要从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一个是合法性资源的转换层面,另一个是现代国家机能的建构层面.前者涉及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后,如何引导人们在观念意识的层面上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种现代意识的开启尤其突显在历史观与时间意识的转换之中;而后者则主要是在社会政治行动的层面上实现国家建制方面的现代性转换,现代国家的机能建构围绕“统一民族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这两个方面展开,涉及“民族”形成和国家权力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