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10):15-2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时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动能,对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迭代前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业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重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地理布局,传承城市脉络,延续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文化产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同城乡差距和区域鸿沟同时存在而体现出的"供需错配"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制约要素供给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供给政策针对性不足导致产业均衡性和协同性不足。因此,文化产业本身也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为出发点,以产业转型、要素创新、制度改革为基本思路,并通过创造有效内容供给和渠道供给,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演化,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塑造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所提出的创新举措,一方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面临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必须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分析科技创新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结合四川产业发展与科技资源基础实际,对四川基于科技创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探讨,提出“育主体、强技术、搭平台、促转化、创模式、合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提出,源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了整体经济服务业化、要素投入去过密化、农民收入非农业化等若干特征。为了适应这些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而这依赖于农业产品品质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生产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科技支撑创新、经营主体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本质上取决于不同参与者,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则要求政府-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关系的持续调整。农业领域中这种"激励相容——多元化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次影响机制,构成了我国实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5.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临空经济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微观上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禀赋,中观上实现与区域产业耦合,宏观上促进区域税收和就业增长。作为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代表之一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五化同步"、打造"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四个河南"、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整合河南临空资源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结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发展融入国际前沿的临空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展临空经济也大有可为,郑州临空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发展模式创新,为我们展示出未来区域发展新"四化"趋势。依托于国际航空运输体系的临空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区域发展重点一直在沿海或沿江地区的发展模式,开辟出区域发展热点重返内陆地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从全面启动转入持续深化的阶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改革价格体制、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和教育制度,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要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围绕市场需求变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31-238
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当前制约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绿色发展需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结合起来,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我国绿色发展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7,(7)
王厚双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必由之路。自贸区的建设为辽宁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战略"支点"。辽宁省应当以自贸区建设为战略"支点",以快速弥补制约辽宁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短板"、快速弥补辽宁外向型经济发展偏低的"短板"为龙头,全方位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宋彦麟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高端供给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辽宁商务领域面临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供给体系和质量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单一,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等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加快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提高外贸水平、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发力,为加快辽宁商务事业发展、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是合乎我国当前经济周期波动规律、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律的必然状态,是从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向另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过渡的转换期。追求质量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而是要在速度换挡过程中构建起创新驱动的新模式,为新一轮增长创造条件,进而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潜力开发和动力重塑、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新常态下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等,实现路径在于改革,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效益价值取向、市场配置资源取向、创新驱动取向、生态取向、民生取向和包容性取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8,(3):70-78
新常态时期,妥善处置并降低宏观经济杠杆是我国顺利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已有研究围绕宏观杠杆率的内涵、评价方法、宏观经济后果、成因及对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治理杠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以高储蓄为支撑的信贷驱动增长模式,优化制度安排及宏观政策环境,同时发展多渠道融资模式并对金融创新实施科学监管。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并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须密切关注去杠杆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债务违约风险暴露和资产负债表衰退等问题,处理好"稳增长"和"控风险"关系是实现宏观经济去杠杆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央商务区的形成是集聚经济、市场需求、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和政策支持等多种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和演变过程融合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技术变迁与制度革新。与国际经验相似,中国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与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联,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中央商务区的空间形态、核心功能、发展模式和区域层面的合作面临着深度的调整。为此,中国中央商务区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转变政府深度参与经济决策的模式,加强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和制度供给,推动中央商务区由"外延型数量增长"向"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转型。  相似文献   

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2):93-101
从供给侧维度看,新旧动能转换是具有开放性内涵的相对概念,在逻辑体系上可厘分为器物层、技术层、产业层、制度层与观念层的"五维结构"。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面相呈现为:基于需求变动的发展动能后劲不足;基于要素供给的发展动能约束凸显;基于产业供给的发展动能亟待升级;基于制度供给的发展动能迫需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推进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在明确目标定位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与改革创新,加速形成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新需求体系、创新体系与现代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下福建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通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是福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方向,并从树立实业强省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福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期不断提高福建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三农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及有效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何有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紧迫的问题。结合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应从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应、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好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发,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而作出的重大判断。从发展过程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阶段性变化,而不是周期性现象。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没有变,而发展环境与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面对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我国经济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增强适应性发展的有效之道。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引领性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生态+大健康"产业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产业路径,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层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从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政府工作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要素市场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11):137-143
基于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显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以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验数据为例,期望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1979-2014年,山东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年平均增速较低,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也较小。尤其过去10多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期来看,如果不能扭转这一趋势,可能面临经济衰退的困境。这意味着在经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地区唯一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着力推进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深化体制性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赵燕 《家庭科技》2021,(4):41-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及其对老年教育多元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运用改革方法推动结构调整,及时纠正扭曲的要素配置,进一步扩大供给有效性,结合需求变化提升供给结构的灵活性、适用性,全面提高生产率,满足百姓需求,为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回应当前国内经济关切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战略采用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主体适应客体到客体适应主体、从机遇主义到独步"无人区"、从局部延伸到交叉颠覆、从对称性跨越到非对称性跨越等新方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的方法论是全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路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