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是经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两种选择行为方式。感性选择在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久远的历史根源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理性选择行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但是 ,理性选择必须通过感性选择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应当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 ,实现理性选择的感性化和感性选择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2.
陈氚  刘少杰 《人文杂志》2013,(3):98-103
网络流行语不仅活跃在网络交往行为中,而且已经流出网络进入现实生活之中。生动活泼的网络流行语显示了网民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还展现了语言在网络中的感性化活力。尤为重要的是,感性化的网络流行语并非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表达,其中还包含了对社会消极因素的讽喻,体现了广大网民嘲讽邪恶虚假、期盼公平正义的理性要求。因此,应当对网络流行语开展深入的话语分析,既可从中发现网络行为中蕴含的各种积极因素,也可从中揭示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侯永刚 《兰州学刊》2005,4(5):72-74,77
在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中,纯粹思维构造了一个超越现实、超越感性的自在自为的真理世界.思维成为绝对的行规定者,感性世界的存在,是由思维规定出来的.理性愈是超越感性,愈是远离现实、远离人的生命本身.费尔巴哈试图用他的感性原则突破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关注的目光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的感性世界,拉回到具体的、真实的人的世界当中.感性存在是实在性和真实性的确证,它是思维实在性的根据,承认思维的真理性,必须承认感性的真理性.费尔巴哈感性原则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把感性看做是人的类存在,揭示了感性的社会性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巴感性仅仅看做是感性直观,没有看到感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他无法解释感性的异化.于是,在他最需要超出形而上学传统的地方,又重新返回到旧哲学的基地.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感性看做是感性活动,是人建构世界和自身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既有概念化、逻辑化的理论形式,也有表象化、象征化的感性形式.马克思从整体上论述意识形态现象时,已经明确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考察意识形态研究的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的实际存在,都可以发现感性意识形态的丰富表现与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视觉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持续传承的背景下,重视感性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齐鹏 《河北学刊》2003,23(5):45-48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人类由读写时代进入了视听的新感性时代 ,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真正的革命 ,而革命的起点是人的感性革命。在数字化平台上 ,人类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新的感觉经验、感性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而产生新的感性文化 ,创造新的文明 ,甚至产生新一代感性人。本文对感性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考察 ,阐述了数字化时代新感性的特点 ,论述了新感性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国章 《东岳论丛》2002,23(2):108-111
在习惯思维看来 ,感性直观是被感性实践所“克服”、所“取代”了的东西。但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 ,在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理解和论述中 ,只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和突破这一局限性的方法 ,即通过感性实践来打破感性直观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从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但并未因此而彻底否定感性直观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认清并把握感性直观与感性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就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改造论研究的必要前提。否则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提出历史是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的的感性活动自身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感性化写作是大众文化的唯物形式,是消费社会中精英文化衰落和大众文化兴起的衍生物。感性化写作的产生可以从大众社会话语权力表达的需要、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文学自身发展的辨证法以及读者的娱性诉求等方面加以说明。感性化写作的特征表现在悲观主义的世纪末情绪、爬行主义的媚俗倾向、自然主义的粗鄙趣味以及蒙昧主义的宗教蛊惑等方面。感性化写作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解救之路是恢复文学与哲学的自然关系,培植文学的形而上意味,重建文学的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张旭曙 《社会科学研究》2012,(4):180-185,206
近代形式论的主流概念是由审美趣味的主观化先验化而形成的康德主义形式与感性形式(感性形象)。准确、透彻地把握它们的本质、作用、意义应当立足于启蒙运动思想的一般精神。康德主义形式的最终确立得益于以人性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和认识论,感性形式获得主导地位归功于18世纪的存在大链条观念和学科分化的趋势。从新古典主义美学的衰落,审美趣味、感性形象的流行,浪漫主义及其哲学化德国古典美学,到形式本体论的兴起,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哲学美学的一条主题明确的思想线索,即形式与表现、个性与一般、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及种种解决方案,而形式的赋形超越的强大抵御力量充当了构筑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自由王国,恢复人性的原始和谐,从审美自由转入政治自由的理想桥梁。  相似文献   

10.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3,(4):113-116
文学的感性化写作是大众文化的唯物形式,是消费社会中精英文化衰落和大众文化兴起的衍生物.感性化写作的产生可以从大众社会话语权力表达的需要、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文学自身发展的辨证法以及读者的娱性诉求等方面加以说明.感性化写作的特征表现在悲观主义的世纪末情绪、爬行主义的媚俗倾向、自然主义的粗鄙趣味以及蒙昧主义的宗教蛊惑等方面.感性化写作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解救之路是恢复文学与哲学的自然关系,培植文学的形而上意味,重建文学的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2.
论虚拟思维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维空间是人类思维自己所编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类小宇宙。传统的思维空间主要是概念性的逻辑空间,它为人类思维的想象力、抽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翱翔的场所。有别于传统的“概念之网”, 现时代的虚拟思维则是数字化的构成与表达,由01所形成的“数字之网”,不但具有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构建方式,而且实现了思维的感性外化,是人类思维空间的又一次升华与飞跃。在此,虚拟思维不仅仅是人类的思维中介,而且生成了一个全新的、感性的客观世界。换言之,当代数字化时代的根本内核便是人类思维小宇宙的一次“大爆炸”与“感性化”。  相似文献   

13.
感性消费除了基于高兴、愉悦、兴奋等情绪体验的消费形式外,还包括基于感官层面即个人对于美好、趣味、新奇等直观感性认识的消费形式。在更高层面上,感性消费是区别于物质消费的精神消费,即追求审美价值与审美体验的审美文化消费。作为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消费是个性化的消费,具有相当的弹性,且可塑性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感性消费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网络文化产业的感性营销策略,既包括网络词语元素、网络形象元素和混沌元素等网络感性营销元素的应用,也涉及网络娱乐营销、网络口碑传播和网络生活方式营销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陈永杰  李雨桐 《东岳论丛》2023,(2):76-82+191-192
马克思看待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态度经历了几次变化,最终在感性活动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二者关系的异质性判断。其中的关节点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实现了由同质性向异质性判断的转向。在近代思辨哲学中,当活生生的历史实践被归结为精神实体的自我展开过程时,实体=主体=自我意识的同质性封闭领域便落成了。费尔巴哈试图以感性直观原则突破二者关系的同质性,终因未能正视辩证法的积极意义而滞留在自我意识的牢笼之内,但这一尝试却为马克思最终提出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异质性判断提供了前提。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主张存在是“感性的对象”、思维乃感性活动的对象的“感性意识”,由此彻底消解了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而提出了异质性论断。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变革,权力的性质和实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延续当代社会理论关于沉重、轻灵、流动的隐喻方式,我们可以将权力实现的新形式比喻为权力的隐身术。权力的隐身可以追溯到福柯描述的现代社会权力技术和布迪厄提出的符号和象征权力。权力的隐身术与网络社会相结合,体现了网络社会中新的权力运行逻辑,空间的虚拟化、权力的感性化、权力弥散化使得权力无处不在却又凭借技术更好地隐藏自身。权力在互联网时代的隐身术是信息技术、现代治理技术和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综合产物。如果权力的传统合法性基于理性和认知,那么权力的隐身术则基于感性和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程宏燕 《理论界》2011,(3):85-88
技术的感性文明是指人们在参与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使用技术等过程中立足于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并将其外化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上。它是当代技术的内在规定,具有富有人文情感、生态学意义和未来学观念特征,是现代社会转向后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要素。技术的感性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够进一步从外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生存与扩张的风险;同时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即在感性材料向观念产品转化过程中,主体形成的某种固定的转换程序和运行方向,是观念地存在着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活动的运行渠道和思路。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思维方式的变革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但在这些探讨当中,笔者认为有一种提法有值得商榷之处,即认为思维方式应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单向转向多向、由纵向转向横向、由后馈转向超前、由求同转向求异,要摒弃静态、单向、纵向、后馈、求同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动态、多向、横向、超前、求异的思维方式。就这种提法而言,笔者难以苟同。本文试分析上述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以表明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散文感性瑰奇突出,而他的这种感性创造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以自然物象的感性重造来突出感性、以扭曲的语义搭配来强化感性、以句子结构的经验原状化组织来表现感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主张"回到事物本身",反对一切现成的、概念化的思维模式.这就为重新解读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方法.与胡塞尔一样,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康德式"认识如何可能"的一种回应,只不过它是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06,27(1):150-154
感性以及感性世界,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感性以及感性世界,但总是把感性及感性世界当作“中介”,即通过感性及感性世界来联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人与自然和社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注重对象性的存在。整个世界自从确立了对象性的存在,就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界了,而成为了现实的、包含有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这个对象性的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认为感性世界是全部哲学的基础,而只是说感性的对象性世界,即我们感觉以外的对象性世界是惟一客观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